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英语语言对英语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语言具有抽象性和折射性,它不仅是情感、思想的体现,也是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最基本的工具。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仲夏夜之梦》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独特的英语语言表达方式,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得剧情更加深入人心。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和他的思想,笔者从双关语、反讽、辱骂语、对比等角度对《仲夏夜之梦》的英语语言风格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帮助读者从英语语言角度更好地领悟整部剧的中心思想,感受伟大戏剧家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和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两部名著都采用了苦乐相间悲喜交错的结构方式;而其一大起大落、突变性强,其一曲折递进、复杂多变。二者异同的形成与作品主题和中西戏剧审美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比较美学的方法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的梦幻美作了比较研究。一、情感、性心理的压抑是“两梦”的罗辑起点。情感、性心理的压抑,性格在其自身的命运规定中所遭受的感性世界的压抑感和苦闷感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排遣,它们就转换到一个替代现实的世界——梦幻。艺术家也被压抑的情感所迫使,转向梦幻境界去表现他的心绪、欲望。被压抑的心理成为他艺术的动力和张力。二、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礼教的抗争是“两梦”的审美追求。汤显祖以写梦的方式描写杜丽娘、柳梦梅生死相恋的爱情过程,展现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礼教的抗争,歌颂追求自由幸福的叛逆精神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意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也是以情爱为表现内容,以梦幻的艺术方式描绘青年男女对传统礼教的反抗和他们个体意识觉醒,肯定了他们情感世界的合理性。三、悲喜剧的和谐统一是“两梦”的完善结局。两部作品的开头部分似乎都给人压抑、紧张感,这种开端的故作悲剧的技巧,其意正是为了衬映喜剧的结局,使剧作构成悲喜剧的和谐统一,使喜剧占有主要地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给欣赏者以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4.
“梦”,是科学家研究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但却和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大作家都喜欢写“梦”。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拜仑的长诗《唐璜》,歌德的《浮士德》,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中,写了不少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牡丹亭》和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植物意象基于人类身体体验投射构成丰富的植物隐喻,两部剧作中的植物隐喻总体上呈现“同异并存”“同中存异”和“同大于异”的情形。其共同之处在于,两部戏剧中投射人域的植物隐喻所占比重较大,且分类相同,体现了人类基于自身对“植物”体验认知的共性。《牡丹亭》中经植物投射的“人名”源于剧中的人物,即“人化”,而《仲夏夜之梦》则来源于植物本身,是“物化”的结果,这是由于戏剧家基于现实生活体验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精神而造成的。“物域”的不同,表明两部剧作构建的场所之异,《牡丹亭》背景发生在“异托邦”后花园,而《仲夏夜之梦》则是“乌托邦”雅典森林。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绝大多数喜剧,既不同于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漫画喜剧,也不同于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的讽刺喜剧,而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抒情喜剧”或“浪漫喜剧”的作品。它的特点,不仅取决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而且取决于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但是,莎士比亚并非一开始就体现了自己特有的喜剧风格,而是经历了一个阶段的创作实践之后,才走上了“抒情喜剧”的创作道路的。那么,他的第一步在哪里呢?在我看来,这“第一步”就在《维洛那二绅士》的创作上。正是在这个剧本身上,莎士比亚所独有的喜剧风格开始萌芽并显露出来。虽然这一风格特色,还有待于莎士比亚以后的喜剧作品去充实、完善和提高,但是它的“面目”已经呈现得十分清晰、明朗;甚至可以说,正是《维洛那二绅士》所体现的风格特色,照亮了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描述了青年反对封建教会禁欲主义、勇敢追求恋爱、婚姻幸福的故事,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之一.我国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塑造了反对封建礼教,争取个人幸福的典型人物.它们都表达了作家对人间爱情、婚姻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以及对人性美的推崇和歌颂.这两部经典喜剧在戏剧结构、人物刻画、创作手法方面各领千秋,共同演绎着爱情礼赞.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对想象的看法是不同的。16世纪的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曾借人物之口说过:“疯子、情人、诗人都是想象的产儿。”如果我们把莎士比亚的妙语不只看成插科打浑的戏言,那么无疑会发现更严肃的理论问题,联系到古希腊柏拉图对艺术想象虚妄性的攻击。  相似文献   

9.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其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本文通过分析《仲夏夜之梦》的人物对话,重点探讨语气隐喻对分析文学作品,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作品主题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喜剧作品,自清末传入中国后,多次被排练并上演。在第一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演的两出《驯悍记》中,上海人艺极具现代特色的《驯悍记》和陕西人艺对原著的忠实呈现形成鲜明对比。而就这部戏剧在中国的本土化来说,陕西人艺《驯悍记》因其内化的中国属性,演绎方式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10,(5):53-53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完成的一项为期1个月的最新实验发现,和西红柿苗说话能让它长得更快。与男声相比,欢快女声甚至还能让西红柿多长高5厘米。在皇家园艺学会2月份开始的这项研究中,科学家请几位男士和女士朗读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约翰。温德汉姆的《夺命流星》、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以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的节选片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莎士比亚的《错误的喜剧》与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作品之间的模仿与继承关系。作为莎翁的“习作”,《错》剧是普劳图斯喜剧的模仿,模仿中有继承,继承后而有发展。《错》剧中的梦幻世界和梦幻中的疯狂是创新。《错》剧于嘻笑打逗中似乎又透出一丝悲哀;于夫妻、兄弟大团圆的和美之声中似乎又传出一缕乱音———在喜剧的喧闹中,莎翁没有忘记对人和现实的关注。这正是莎翁作为一位基督教人文主义剧作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蜚声遐迩的戏剧天才,他以气势恢宏含蕴深婉的大量力作,艺术地再现了五光十色的人类生活图景,并把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作为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及其最后结局的决定性因素进行描绘,从而打破了古希腊罗马文学以来塑造人物所惯用的“命运模式”,为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研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在创作之时常常是才思泉涌,倚马千言,妙语连珠,斐然成章。一部莎剧带给我们的决不只是几朵浪花,而是一片深海。只要我们象潜水员一样跳进去,我们就会惊喜地看到,莎士比亚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宛如千姿百态的鱼儿,在这片湛蓝的海水中自由自在地忽上忽下地游来游去,而研读莎士比亚的喜剧,我们最深挚最剀切的感受则是,剧作家用一层层飘荡着诗情画意的梦幻的轻纱,精心地覆盖着一束束思想感情的鲜花和一尊尊现实生活的雕像。他的《仲夏夜之梦》就是这样一部杰作。  相似文献   

14.
置换修辞手法在莎剧中屡见不鲜,丰富了莎剧的内容,生动了人物的语言,而且英汉语中的置换修辞格大致可以对等。通过对莎剧《仲夏夜之梦》中英语置换修辞格的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转换修饰位置,保留原修饰方法和转换修辞格三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是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杰作。英国朗曼出版公司出版的《英国文学指南》所提供的新资料认为,这部喜剧是莎士比亚于1596~1597年间创作的,①当时莎士比亚才三十三岁,正是创作的丰年。这部喜剧的内容,和他的另外几部剧本如《奥瑟罗》、《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一样  相似文献   

16.
以语用学的话语意图为理论参照,以语言、情景和文化为切入点,对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的文学特征进行分析,实现语用学与非言语形式研究的结合,为喜剧文学特征的分析带来一个新的理论视点。  相似文献   

17.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门德尔松最优秀的作品是《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第四交响曲,管弦乐《芬格尔山洞》。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序曲,为钢琴而作的《无词歌》曲集和清唱剧《以利亚》等等,他的音乐极富诗意、浪漫、优雅、流畅,抒发的情感纯粹是浪漫主义气的息,他的想  相似文献   

18.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业戏剧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虽然不是莎士比业喜剧最高成就的标志,却也是属于他的那些最脍炙人口的喜剧之一。 《第十二夜》以丰富的内容和别出心裁的剧情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使它在世界戏剧舞台、电影银幕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动的活力。 《第十二夜》作于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莎士比亚最好的悲剧《哈姆雷特》出现的前一年。此时,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己进入了成熟阶段,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别林斯基说过:“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既充满了悲剧的雄伟,又充满了喜剧性,这两种对立因素在这个人物身上不可分割地、完整地融合为一个统一的、自成一体的个性,你对他又是惊奇、又是害怕、又是好笑”(《别林斯基论文学》)。中外文学史上许多具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都往往把悲剧性和喜剧性融合在一起。关汉卿、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吴敬梓、果戈里、契诃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中不难找到这类例证。可以和这些文学大师们媲美的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他的部分小说创作,就有把喜剧性溶入悲剧的特点。特别是鲁  相似文献   

20.
《罗密欧与朱丽叶》体裁辨析田惠刚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创作的第一时期中,写下了大量喜剧和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剧目(这些历史剧究竟应属于喜剧还是悲剧,抑或隶属于其他体裁、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该剧大约写于159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