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洛阳新出土唐代大秦景教经幢残石一件,上刻祝文、《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经幢记》。残石经文可与敦煌遗书《景教宣元本经》相对照,进行补订校勘。《经幢记》记载了立经幢的原委、经过、参加人员及迁举时间。它的发现为研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佛教、伊斯兰教以及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交流状况,特别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2.
乾元二年(759)秋,李白流放遇赦东归寻阳途中,不畏永王璘"叛逆"案的极大政治压力,在岳阳作《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仗义为永王璘鸣冤,为永王璘"谋主"、永王璘案难友李台卿鸣冤。不久,又自岳阳专程南下零陵看望李台卿。足见李白为人主持正义、冒险犯难之风骨,忠于友谊、生死不渝之风义。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用笔之隐秀,如丰城剑气;风格之温柔,如春风化雨;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3.
李白《公无渡河》一诗,元萧士赟谓为“讽止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宪网者”。清陈沆《诗比兴笺》谓为悲永王磷而作,诗中渡河之叟系指李璘。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亦以为李白从璘之作,但以渡河之叟为李白自喻。以上诸说虽不相同,或不尽相同,但均认为此诗必有所指,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然此诗究竟因何而作,指归何许,谨陈一得之见,以供参考。此诗若联系李白幽州之行加以考察,其义自明。而《赠何七判官昌浩》《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二诗,则是打开幽州之行秘密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李白父为任城尉问题李白卒后之五十五年范传正为作《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据李白子伯禽手疏,称李白"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林泉,不求禄仕".五代时刘昫的《唐书·文苑列传》不知何据,称李白"父为任城尉";宋钱易《南部新书》一袭《唐书》,也说李白"父为任城尉".后代的人们大都依范碑而弃《唐书》,认为所谓李白父为任城尉的说法是不可信的.范碑是,《唐书》非,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查《唐书》之虽无实据,却也恐事出有因.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说自己"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相似文献   

5.
宗教学家威尔弗瑞德·史密斯认为,信仰乃是基本的宗教范畴,其实质就是一种"参与"。从耶佛对话的角度看,基督教入华后分别采取了"辟佛—易佛""况佛—援佛"等文化参与模式。其中晚明天主教徒立足于实践和礼仪层面来展开"辟佛"和"易佛",但却错失了"性理之学"层面上与佛教思想熔铸的历史机遇。谢扶雅等现代基督徒学人提出的"基督学时代论"则是立足于佛学深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从而具有史家视野的文化参与立场。时代论历史视野透露出一种可能性,即基督教与佛教在性理之学层面上具有深度会通的思想基础。得益于唐代开放的文化政策,景教采取了深度中国化的路线。以景净为代表的唐代景士在性理之学的"援佛入景"方面做了很多尝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过去学者常常批评景教过度迎合本土文化,而未能看到景教超越格义、实现思想的创造性熔铸的积极意义。当年王国维以史家的敏锐眼光,视景教敦煌文书为"世界宝籍",其着眼点恐怕就在于强调汉语景教文献的文化策略意义,不能不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1971年,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此后,几乎所有涉及李白生平的出版物,都遵此说。笔者根据最早受李白委托为其编集的魏颢的《李翰林·序》、由李白临终前“枕上授简”为之编集的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以及李白友人范伦之子范传正为李白所立墓碑的碑文三条资料,得出李白确确实实生于蜀地而非蜀外任何地方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李白的家室问题,有些是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是无案可稽,悬而未决。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了解作家及其作品,却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考求,一方面要从遗留下的有关李白的文献中去分析,另一方面还要从李白的诗文中去研究。有关李白生平的文献,寥寥可数,其中以李阳冰的《草堂集序》、魏颢的《李翰林集  相似文献   

8.
“前《蜀道难》”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一文中,用通俗小说的手法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与正史记载严谨简约的笔法不同,冯梦龙更多采用"因文生事"的笔法,用亦真亦幻的笔墨来塑造李白。其文结合众多传说故事,写实的成分居少,想象、夸张的成分居多,将李白的人生经历展示得淋漓尽致,使广大读者对李白有了另一种解读。而像冯梦龙这样的晚明士人,在精神气质及科举仕途上也多少与李白有某些相通之处:既追求精神超越的愉悦,也追求世俗的物质享受;既狂狷、旷达,又善于"玩味"生活。因此在创作这篇小说时,他便以一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创作心理来塑造李白形象。  相似文献   

10.
李邕为李善之子,是开元天宝中颇负盛名的作家。两《唐书》文苑中有传。李白、杜甫、高适等大诗人有都曾与之交游;晚年被奸相李林甫嫉恨,杖杀于齐州任上,李白、杜甫都有诗作悼念他。李白何时与李邕交游?这涉及李白的《上李邕》诗的系年。钱谦益《少陵先生年谱》在天宝四年下注云“李邕为北海太守,陪宴历下亭,李白、高适俱有赠邕诗,当是同时”。据此,  相似文献   

11.
桓谭为两汉之际著名哲学家、经学家及琴家,其《新论》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书中保存的不少重要词语,多为汉之新词或新义,亦不多见于其他文献,对于汉语词汇史及辞书编纂等均具重要意义。其中,"无事"当释为"无事迹"或"未记载其事迹";"作为"置于动词前,表示某种动作之进行,当释为"进行"时,或不译出;"别离"当释为"离间";"长道"当释为"长久之道";"同意"当释为"想法相同"、"思虑相同";"攻夺"当释为"剥夺"。以上意义均为《汉语大词典》所未收,可补其不足与疏漏。  相似文献   

12.
朱熹晚年依仿晁补之重编了《楚辞》系列,展现了朱熹意欲重现屈《骚》经典的辞赋学价值取向,以及通过更新赋篇选录与道学相关论述来体现经史观照取向。《楚辞后语》中朱熹沿袭晁氏收录《变离骚》的形式,选录了李白骚体辞赋《鸣皋歌》,然而朱熹重新以贬黜眼光将《变离骚》安置于《楚辞后语》中,以审视扬雄此赋对于屈《骚》经典及其君国纲纪违忤及亵渎,并涉及扬雄由汉投效王莽新朝的评价;在朱熹的经史观照下,李白《鸣皋歌》有继踵屈《骚》忠君爱国,却被谗见放的比兴情志,虽然李白曾入幕永王璘,朱熹目为文人报国情深。赋中寓托了李白"忠君爱国"之旨谛,从而为向以傲岸不羁的诗仙平生形象、重新赋予兼济君国的士臣情志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发表20周年了.它的问世,曾激起许多人的不满与愤怒.有人因此发表文章,不点名地斥骂郭老是"党棍"、"学阀";当代著名的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先生,"差不多在拜读的同时,就想写封信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向郭老请益",以后终于专门写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虽然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但也如"冤家对头",大有满腔积愤,不吐不快之势. 20年前,我国政治思想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左倾错误,郭老的《李白与杜甫》留着这个时代的深刻印记.它对杜甫的基本评价,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三吏》《三别》等诸多名篇的  相似文献   

14.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宫中行乐词》《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丽辞书写所标示的谪仙追梦长安,始于行乐,终竟失乐的梦幻隐喻,成为其贵游身影与谪仙困境的重要前后对照示意图绘,可以视为诗仙李白长安追梦之旅及其情志焦虑的重要文学隐喻。也正是本文所尝试观照与诠释之论述旨趣所在。其中具体借由骈俪、声律、焦虑三者绾合又彼此互涉,从而映现诗仙李白供奉翰林文学侍从短暂生涯,并且深具行乐与失乐彼此互涉,又表里相应的"美丽与哀愁"贵游困境隐喻。  相似文献   

15.
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一词 ,其实是一首托名之作。一、北宋李之仪“用太白韵”填写《忆秦娥》的事实 ,只能表明托名李白作的《忆秦娥》词在当时甚为流行。二、崔令钦《教坊记》无《忆秦娥》曲名者 ,并非表明李白作该词于“天宝乱后” ,而是李白根本未作是词。三、李白在《凤凰台》等诗中自始至终均未用“秦娥”一词 ,而《寓言》其二中的“秦娥” ,则并非《忆秦娥》中的“秦娥”。四、李白集中的《三五七言》诗 ,属“声诗” ,与《忆秦娥》词调毫无关联  相似文献   

16.
唐诗雷同     
《升庵诗话》卷八有《唐诗不厌同》条,举唐人诗句雷同之例凡九,多为绝句。尚可补一例:卫象《吴宫怨》末联"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怀古》七绝之  相似文献   

17.
韩愈《双鸟诗》意义晦涩难明 ,引起许多争论。总括起来有四种观点 ,即韩愈前后之执政者说 ,佛、老说 ,李白、杜甫说 ,韩愈、孟郊说等。但从《双鸟诗》文本出发 ,参之以相关文献 ,“佛、老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8.
“也里可温”一词屡见于蒙元时代碑铭和典籍 ,是当时蒙古人对基督教聂思脱里教徒和天主教徒的统称。有关该词的词源及含义 ,学界十分关注 ,诸多学者撰文对其进行过探讨。现将有代表性的观点例举如下 :陈垣先生认为 :该词源于阿拉伯语 ,“阿剌比 (即阿拉伯———引者 )语称上帝为阿罗 ,唐景教碑称元真主阿罗诃 ,《翻译名义集》卷一曰 :阿罗诃 ,秦云应供 ,大论云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吾确信也里可温为蒙古人之音译阿剌比语 ,实即景教碑之阿罗诃也。屠先生寄 ,亦此说。”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也里可温”条的解释为 :“中国元代对 1…  相似文献   

19.
《周易》咸卦奠定的感应观念是中国美学交感理论的基石。易道的交感理论在李白的诗作中被发挥到自然亨通、水到渠成的艺术佳境。李白出蜀时和出蜀后创作的许多留恋故乡山月的诗作是"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匠心独运。李白是一位具有天地心胸、宇宙情怀的伟大诗人。他感应天地神妙而凝练出来的诗句,其意象组合完全消解了人与天地自然的对立,不是人去干预或控制天地自然,而是平等相待,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飘逸的李白,其实是脚踏实地的。成仙的奇特思维没有使他羽化升仙,他却借助仙思沟通了化育天地的神思妙想,完成了心游天地的灵魂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一、从李白氏族之争论谈起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随着李白籍贯的讨论,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又提出新说,断定李白“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①由此引起一场关于其氏族问题的广泛争论。支持或否定者均大有人在。其后詹锳先生为陈氏之说寻得旁证数则,即太白精于西域文字,轻财好施,任侠仗义,象貌特出等,证明其为西域胡人。②而胡怀琛、幽谷更力证其“突厥化”程度很深,是“从碎叶突厥家庭中出来的”。③此外还有杨宪益等提出“李白是氏人”④等等。反对其说者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李白与杜甫》书中列举反证以否定之,坚持认定李白为汉人。虽然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