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其治理的水平与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治理的水平。从政府治理的视角来看,要使民众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需要对社区的治理进行深化和完善,统筹公共发展和社会治理,使政府和民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对贵阳市G社区公众参与问题的剖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二是改变政府治理思路;三是加强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改进工作方式,反映社会职能,使其更好地发挥管理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成为社区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在国家政策话语体系中出现的频次与日俱增。当下,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倾向于以社区治理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然而,在基层治理层面,公众参与仍未达到预期成效,公众认知行为、参与制度设计、政治决策程序等因素导致了参与程度较低、地区差异较大、参与形式单调、参与主动性不高等问题。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社区提案机制,有机地将动员性参与与自主性参与相结合,实现了组织参与和非组织性参与的协调,极大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将社区治理结构转变为“我主张,我参与,我推动解决”的长效治理新格局。在社区提案的整个流程中,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有机融合,政府主导与基层自治良性互动,增权赋能与协商民主相互提升,使公众的参与水平、参与能力、参与效能得到了切实的提升,为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发展与社区的发展紧密相关,改善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传统的社区治理面临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智慧社区已然成为社区未来的形式。从现有的两个智慧社区的治理经验中发现,智慧社区治理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公众服务智慧化、智慧式参与协商、政府职能智慧化、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基于此,当前智慧社区建设应从智慧社区治理工具的完善、治理角色的转换、治理方法的转变和治理理念的变革这四个关键问题入手。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依据自组织理论,通过对S市JT小区和J市D街道两个社区营造实验点的自组织参与社区议事协商过程的实证研究,根据两个社区的自组织参与社区协商发展程度的不同,认为社区协商的本质在于行动,自组织的执行力是社区协商的关键。促进社区协商民主,应当注重培养自组织自下而上参与协商的能力,同时应使社会资本在社区治理机制中充分发挥作用。社区自组织作为社区居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其协商机制的研究对基层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治理理论视角中的我国城市社区自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治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随着资源配置结构的复杂、多元、动态化,社会治理结构从政府单极统治走向网状水平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单位不再只是资源配置的主体,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公众和政府一起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旨在形成网状社区自治结构。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的行政权力也在不断加强,政府权力重心下移的幅度远远超过其水平放权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城市社区治理离不开共建的多元参与、共治的联动与共享的目标成效。福建省福州市推进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在党建引领、提升社区居委会治理能力以及社会组织和社工参与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社区自治、治理主体均衡发展、联动共治机制以及法律、人才保障方面还存在制约和瓶颈。推动城市社区治理,需要进一步健全社区自治机制,优化共建结构,建立共治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从而提升共建共治共享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亲邻党建是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社区与邻居单位党组织共建,促进资源整合,壮大社会组织数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当前如何破解亲邻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社区治理服务水平不高、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和公众参与社区治理途径单一等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聚焦社区治理的问题,分析亲邻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意义以及探索亲邻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新路径,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当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阶段,以公共环境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便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议题。公众参与作为一种社区治理方式,意在唤醒公众意识、凝聚多方力量、赋予城市公民营造生活环境的主体权利。文章对英国、日本和中国社区更新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比较分析,从“共同缔造”理念的树立、景观叙事的构建、自组织培育及社区规划师制度建设等角度探讨顺应当下社会需求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特别是社区管理政策从社区服务领域逐步扩张到了社区参与领域,提出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区建设",并且在社区服务和社区参与领域都不断培育并完善社区治理的功能。社区服务与社区参与成为社区治理的两大功能任务。社区服务是社区治理的基础,是社区治理功能发挥的首要任务。社区参与是社区治理功能发挥的动力来源,是社区治理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阐述并总结了公众参与与社区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农村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主体,并且结合实例提出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参与主体不足、参与素质低下以及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总结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建议,旨在为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1.
对当前中国大陆社区建设的几点理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通过对社区内涵、社区建设的途径和社区建设的目标的讨论,指出现阶段社区主要存在着参与不足和整合不足问题,解决好社区参与和社区整合的问题是现阶段社区建设的方向。在社区建设中,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两大主要内容,两者联系紧密,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区管理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在落实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体现社区的价值性,反过来会更好地落实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建设具有很强的价值取向,满足人们的生活价值需求,也是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性,呈现出人们生活的共同性和公共性,正是这种共同性和公共性体现出社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自然村落地区面临着向就地城镇化的城市社区形态演变,村改居社区能否实现优良的公共治理不但关乎人民的获得感,更会影响到城市群建设与区域联动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以西部四川省某市H社区为研究对象,以事件—过程为分析视角,阐释了H村落到社区转变中公共性治理的转变历程。研究表明,H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变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治理逻辑,表现为乡村精英、家族—社区、基层政府三者间形成的公共性治理的“圈层结构”。村改居社区公共性治理体系构建需要将多元治理的参与平台制度化,治理过程要注重寻求传统文化与治理规则的平衡点,做好治理重心下移后社区服务组织化承接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现状与欧美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城市中的社区规划 ,社区中的住宅设计 ,社区文化建设和公众参与这四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社区为平台的社区内多元主体合作的环境治理模式已成为当前最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模式之一,目前国外基于社区合作的环境治理模式总体上呈现去行政化趋势强、多元主体参与程度高以及环境政策充分支持的特点,而国内基于该模式的环境治理实践则更多的呈现出能人治理导向、行政化导向和内部互动缺失趋势,通过比较分析两者在制度层面、多元主体参与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异,结合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参与制度、加强非营利部门和志愿者的管理以及在政府主导下加大多元主体参与力度的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15.
参与社区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功能之一。结合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我们以为,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应具备三个方面的制度保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财政经费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外部行政管理制度;三是要进一步调整学院内部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调研,多方面考量了宁波市城市社区公共活动居民参与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开拓与居民需求一致的社区活动、构建社区多方位信息互动平台、合理分配社区公共资源、鼓励多方组织社区公共活动,倡导居民自发组织等社区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政府在职能上日趋“掌舵”而非“划桨”,社区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学者的认同与重视。文章在分析社区公共管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着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互动机制进行探索与分析,揭示社区公共管理互动机制的运行原理。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立足于中国基层治理的现实场域,考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实践,发现其主体多元性、行动协同性和能力聚合性,可以有效适配和契合公共安全问题的来源广泛性、影响扩散性和应对复杂性。同时社会治理共同体结构能够通过能力汇聚机制、规则约束机制和价值引领机制的运作过程形成治理合力和共同行动,从而有序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公共安全问题。但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际建设当中,仍面临着主体能力有限参与不足,规矩约束不及不适和价值导向多元无序的现实困境。有鉴于此,可以采用激活培育治理主体、创新完善治理机制以及营造优化治理环境来进一步发挥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基层公共安全治理中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量范式、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社会表征理论等已成为社会风险感知研究的主流理论,但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成为不解“谜团”。基于以上理论,通过对“2017年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数据分析,构建了环境风险感知到行为选择的多维度路径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感知分别对新媒体使用、社区环境效能感、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有着不同程度影响,同时这四个变量也影响了公众的环境行为选择。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中,新媒体使用、环境效能感和政治参与分别起到了“放大”或“缩小”不同的中介效应。因此,政府通过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增进公众的政治参与,提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进而引导公众的理性判断和环境负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