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蔡祥元 《浙江学刊》2006,(6):103-113
对于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是否成功地解构了胡塞尔的思想,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倪梁康先生从胡塞尔的思想出发,对德里达的"解构"提出了强有力的批评.本文以倪先生提出的批评为线索,探讨德里达到底有没有触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探讨他到底有没有动摇胡塞尔现象学中感知的奠基地位,以及有没有在时间问题上与胡塞尔展开深入对话,以此来向倪先生请教和商榷.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声言,他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研究中所做的符号分析立足于一种内在批判的基础上.他对先验意识与先验还原的批评、对先验意识与心理意识之平行性的强调、对生命与声音概念的引入,都是用来导向胡塞尔的"符号现象学"或"纯粹表述现象学"问题的手段."纯粹表述"在这里是指一种无需借助感性符号的、类似于私人语言的表述.德里达以此来置疑为胡塞尔所确定的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之间的奠基与被奠基关系,甚至试图最终消解胡塞尔的观念论基础.但这里的分析表明,德里达忽略了为胡塞尔所确立的一个现象学分析结果:即使我们不需要被感知的符号、也仍然需要被想象的符号.就此而论,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顺序并未因此受到动摇.因此,这里的论证和分析最终确定: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符号现象学乃至整个现象学方法的解构,总体上还是外在的,只有少数几处例外.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脱胎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对德里达的影响持续一生。德里达认为存在两个面相的胡塞尔:一个被萦绕不去的结构情结束缚,执着于在场和观念的纯粹性;一个更强调发生和变化,呈现出世界和自我中的他性。由于前一种倾向的制约,胡塞尔未能充分挖掘出现象学的潜力。胡塞尔试图为知识和意识找到一个自我同一的在场源头,德里达却相信,一切在场都不可避免地被不在场所浸染,但这种不在场并不是一种实体,而是超越了在场/缺席二元逻辑的"踪迹"。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德里达提出的一个观点即中国文明是"在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发展起来的伟大的文明",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种观点作了细致的分析与批评,认为德里达的观点不能成为支持汉字优越论的论据,相反中国文明也处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支配之下:既有德里达揭示的那种以声音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有一概排斥言语与文字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也有以文字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直观与语言分析——重温图根德哈特对胡塞尔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分野与融合,这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倪梁康先生的文章"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对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争论的追思"重新挑起了这个话题,并且将争论的焦点放在方法论之争上.当代德国哲学家图根德哈特以现象学研究而成名,之后又以语言分析对抗现象学的直观,通过回顾他对胡塞尔的批判,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出,意识哲学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6.
在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中,表述处于对指示的区别与对直观充实的准备这个中介地位上,而其中本质机遇性的表述更有着特殊的性质。为了解释这些特殊性,就需要规定其内在的含义结构与功能关系。而在德里达看来,这反映了胡塞尔的在场形而上学立场。  相似文献   

7.
尚杰 《浙江学刊》2005,(3):30-38
为解构"逻各斯中心论"德里达创造了differance(延异),制造了一个重大的"唯物"事件.这个词活跃在主体或先验意识结构之前,暴露了在逻各斯的说话结构之外吐露真相的"物质内容",打开了一个空间的十字路口."解构"作为一种"异"的哲学形态,既不同于东方思想强调"合"的传统,也不同于西方古典哲学的分析传统,所以是一种原创性的思想.所谓"解构"的异的空间,是在堵塞纵向或深度思维模式后的增补式活动空间,是各种活动要素之间横向的并置排列关系.在德里达的异域空间中,精神活动的统一性变化为精神活动的分裂性.德里达诉诸的"延异",不同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异化"或"扬弃"等辩证法概念.所谓德里达对马克思的"解构",就在于德里达所理解的事物的出场和传播方式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解有所不同,即无论"精神"还是"物质",都可以以一种脱离了逻各斯中心论框架的方式"出场".  相似文献   

8.
余红 《求是学刊》2005,32(4):41-45
围绕"是-应当"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思考和分析.该文试图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理解,来简单阐述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对"是-应当"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以及对经验主义伦理学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朱耀平 《求是学刊》2004,31(4):37-43
对于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学说 ,海德格尔既有肯定 ,也有批评。其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在海德格尔看来 ,不能像胡塞尔那样从意识现象中寻找时间的起源 ,因为时间是知觉、记忆、期望等意识行为的基础 ,而不是相反 ;其次 ,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虽然看到了时间的绽出性 ,但从总体上而言 ,他的时间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时间观的视野之内 ;最后 ,海德格尔认为 ,在时间的本性的问题上 ,无论是牛顿式的客观主义立场还是胡塞尔等人的主观主义立场都是片面的、肤浅的。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意义上的真理扎根于"前语言"的被动综合、想像力的自由变更以及本质直观等活动,是一个预先已经囊括了所有可能性的领域,不随着视域的展开而"突变"或者被"涂改".这样一来,在胡塞尔那里,命题就从"前语言"活动那里获得了一种预先的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意义上的真理是绝对确定的真理.而逻辑实证主义没有看到前语言活动,或者只是看到了前语言活动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而非全部.因此,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以语言为其表现形式的命题就不像在胡塞尔那里能够获得预先的证实,而是有待未来经验来证实,这决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只能是个假设.  相似文献   

11.
谭佳 《求是学刊》2005,32(4):46-50
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将审美活动中人的"内知觉"从遮蔽我们的"物"知觉中剥离,澄清"经验"是一切审美活动、情感体验的直接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科学态度与审美态度、超验体验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尽管存在着在哲学意向、哲学目标与风格、哲学论题与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在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仍然发生过一场争论、甚至可以说是直接的冲突:问题主要涉及对本质直观的理解。它首先通过石里克和胡塞尔之间的相互批评而表露出来,此后又在石里克与维特根斯坦的谈话中得到继续。本文首先是对此冲突的一个回顾,但本文的基本意图并不仅仅在于对这个至此为止一直被忽略的历史事实的发掘和再现———这只构成本文第一节的主题,而主要在于对争论问题的重申与分析:什么是观念存在?什么是对它的观念直观?———这是本文第二、三节的讨论内容。尽管在第三节的结尾处已经给出了一个对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各自立场的小结,第四节仍然保持总结的形式,但眼光有所放开,一直扩展到对两种时代精神的观察上:观念主义的和语言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逻辑研究》最深层的考虑是逻辑学及其基础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事态(Sachverhalt)概念对纯粹逻辑学范畴的构成意义,考察了胡塞尔如何于逻辑学与现象中寻求一条通路。正是对"事态"概念的特殊处理,胡塞尔的纯粹逻辑学范畴恢复了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范畴的实在性,也在这个意义上超出了康德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李荣 《学习与探索》2006,(2):262-265
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理解和阐发中,人们往往囿于概念的纷争而忽略了这一理论的独特意蕴.事实上,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是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继续和拓展,澄明人的感性直观生活的基础地位、弥合人与世界之间的意义断裂是其理论的一贯命意.因此,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重建理性的统一性和实现人性向自身的复归就成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15.
奥格登与瑞恰慈的《意义的意义》是20世纪思想史上论辩意义问题的最早著作之一。他们对意义这个极端复杂问题的详细辨明,对世界和中国现代批评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回顾此书的讨论,可以设法理清20世纪各家意义理论的立场,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尤其是符号学与现象学都关注这个课题,更凸显了这一讨论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索绪尔或皮尔斯的符号学、还是瑞恰慈的符号理论,无论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是稍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他们各自定义"意义"的方式,都是它们的体系定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核心人物,对当代西方哲学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德里达的主要理论概念入手,全面剖析了德里达的思想内涵,并就德里达对西方文化传统的颠覆活动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是西方哲学有史以来最独特的人物之一,这不只是就他的思想而言,也是因为其独特的写作形式。独特的思想、独特的写作形式又导致了读者阅读方式的革命,因此,说德里达,就必然要说德里达的读法。一、德里达的读法:书写与阅读罗蒂曾经认为,理解德里达可以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假设哲学是一种书写,那么为什么这种假设遇到了如此的抵抗?”①书写(writing)在德里达那里有着最重要的地位,除了因为德里达在对言语与书写的比较中认为书写更能反映语言的特性之外,还因为写作也是德里达哲学的实践方式。一般来说,任何话语(或文本…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这个从山野民间和技术丛林走出来的"野路子"文学,经过了无人问滓的草创和备受指责的抗争后,如今似乎有了"咸鱼翻身"的迹象.尽管对它的存在和价值仍有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声音,但这个"草根庶出"的边缘文学族群开始被主流文学接纳和认可却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实,强势的文学传统终于从"招安"的门缝里给网络文学递上了一束示好的"橄榄枝",一部分网络写手也开始走上皈依之路.  相似文献   

19.
林丹 《浙江学刊》2004,(1):78-84
胡塞尔的思想,从<逻辑研究>时期到先验现象学阶段,再到后期的"生活世界"理论,始终贯穿着"悬搁"的思路.先验现象学的特点是,通过"悬搁"的彻底化,剥离出完全独立于自然世界、又构成着后者的纯粹意识,实现哲学的绝对的自身奠基,并释放出<逻辑研究>未达到的自身(被)构成的现象世界.这个思路的问题是,由于隐蔽地受制于胡塞尔力图克服的"自然"态度,因而从广义上说来,还原仍只是悬搁某一现成者,回到另一更微妙些的现成者,因此未充分地实现"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虽然承诺避免人类中心主义,但始终都没有从中摆脱出来。在《动物故我在》一文中,德里达从个人经验出发证明了动物同样具有伦理性的中断力量,同样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回应。在这"原初-伦理"的时刻,动物不再是人类认知的客体,而是一个"无法被概念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