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比较滞后,迫切要求在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高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内容的生态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基本内容包括生态意识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等。我们要通过健全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制;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加大生态法规教育的力度;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等主要途径来进行高效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高校是培养英才的摇篮,是社会先进文化、科技、思想的孵化器,因此高校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共同发展,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为中国梦的实现的夯实关键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中国梦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因此,当代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生态危机全面反思提出的新型战略思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基本规律、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和生态道德六个方面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发挥高校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培养具有生态思维模式和生态行为方式的理性生态人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针对现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寻求生态道德教育的新途径,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战略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5.
董嫱嫱 《兰州学刊》2006,3(7):194-197
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我国高校中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构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应当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我国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本文以知情信行的逻辑关系为基础,从创新教育理念加强生态认知、营造文化环境培养生态情感、树立绿色理念坚定生态信念、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生态理念四个方面论述了民族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来引导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与作为受融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的相嵌合的过程。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持续“在场”与部分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空场”凸显了这种融入的必要性,要增强这种融入的实效性,就必须遵照一定的基本要求,采取多维路径。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至高命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资本主义生态文明进行了制度批判、辩证批判、实践批判,阐发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尺度、历史发展的永恒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共产主义。探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时代化,不仅能够为破解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提供独特的理论资源,而且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创业观是生态文明时代孕育的新型创业观念,一种基于维护生态和谐,倡导健康环保理念的思维路径和观念集合.立足大庆市转型发展实际,引导大学生从生态自然观、生态社会观和生态发展观三重维度出发实现创新创业,切实做好生态创业观指导下的三种观念的树立和融通,重视对大学生创业者生态创业观的培育和研究,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培育高校大学生科学创业提供依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状况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产生着很大作用,而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观从“经济文明观”转变为“生态文明观”,生态状况发生了很大改观,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实施新型的“生态文明观”,建立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生态素养是一个人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和生态行为的综合素养。培育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主要路径有:“两课”教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体验。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人的交往实践目标和方式的根本性调整.从把握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交往实践观的结合点入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体现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在当代,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创造出了三重评价机制,即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即生态环境的评价、主体际互相评价.三重评价机制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应用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彭秀兰 《学术探索》2012,(2):186-18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重要主题,这对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同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原则,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生态文明成为了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新追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生态观的一部分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生态形势,延续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视阈,为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非常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时,马克思生态观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习近平在对马克思生态观继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相似文献   

15.
观代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注重几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吴军  陈亚丹 《云梦学刊》2013,(6):129-132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生态哲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科学,是科学的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它是由主体生态观、辩证生态观、和谐生态观等部分构成的理论体系,具有人本性、科学性、实践性等基本特点.马克思生态哲学是最具科学性和应用价值的生态哲学,它是我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均取得可喜成果的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同步于社会发展的节奏。党十八大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含义着手,提出了生态道德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并对生态道德教育加以分析,对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及方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意识是绿色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煤炭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煤炭院校,应当在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中重视绿色发展意识的理念渗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刘建伟 《兰州学刊》2012,(10):166-171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的形式对陕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及所受生态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待提高,客观现实要求必须加强他们的生态教育,但是目前高校生态教育的开展却并不完备和规范,因而就产生了大学生对生态教育的客观需求与高校生态教育的实际供给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理顺生态教育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构建科学的生态教育教学体系,开展多样化的生态保护实践活动,造就优秀的生态教育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