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科研究生是培养社会科学高级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国家教育的精华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研究生良好的学术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要面向时代前沿问题及现实问题,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在不断的学术积累与积淀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与风格的学术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国学"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出的不同观念,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救亡意识主导下的、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启蒙思潮主导下的、文化取向的国学意识,以世界汉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的国学观念。近代国学概念的定义也可分为三种用法:第一种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第二种为扩大的用法,即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第三种是指近代以来以传统文化为对象的学术研究的体系,即国学研究。国学研究在近代的演进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学问方法上延续清代的考据学、训诂学,而在观念上导入近代文化意识;第二阶段的特色是呼应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方法和疑古思潮;第三阶段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突出代表的、汉学化的国学,即与世界汉学、世界学术接轨、合流的新的国学研究。近代国学名家的第一代以章太炎为代表,第二代是太炎门人所代表的北大学者,第三阶段的代表是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清华国学院学者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绩,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国研究。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重新认识1920年代的新国学运动和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典范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骤然面对西方的暴力进攻 ,农耕文明下的传统社会理念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步走向离散、崩溃 ,整个社会理念趋向重新建构。近代学人对社会理论的重构是根据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 ,在对西方社会学经典文本翻译、引进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固有的学术资源优势进行评判与抉择 ,由此而言 ,严复、章太炎关于社会学思想的争鸣与交锋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理念跨出中世纪、走向近代的艰难变革历程 ,它承载着近代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独有的辛酸与苦涩。  相似文献   

4.
成都社会科学中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由古代蜀学发展而来,源远流长,一向具有传统的学科优势。20世纪初年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和学科门类的引进,逐渐形成现代成都社会科学。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成都人才荟萃,社会科学兴盛一时。1949年以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成都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干扰和破坏之后,成都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时代迎来发展的高峰。社会科学的科学建设得到空前发展,学术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成都社会科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继承了蜀学兼收并蓄的传统,关注民生和成都的社会现实,注重应用性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9,(9):F0002-F0002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主编的一本反映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学术动态的年刊。本刊主要介绍近年国外社会科学最新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尤其是当年世界各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历史等领域出现的新思潮、新流派、新理论、新论著和新人物,突出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动态性和导向性。其宗旨是通过本刊,纵览世界学术风云,把握学科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中国传统学术转型的深入研究,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传统学术转型的原因、路径与方法,经学的近代转型,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古史辨"与近代史学,国学与中西学术,近代著名史家的学术与思想以及清代学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会议的举行,对于在海内外传统学术研究中打通古代与近现代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学者直接对话并推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语言学有3000多年的历史,富有自己的学术传统和研究范式。然而,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在西方外来强权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固有文化体系面临解体,学术研究深受西方学术范式的影响,中国传统学术从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研究范式发生转型。与此相应,中国传统语言学也随之转型为现代语言学。中国现代语言学在形式描写、结构分析、历史比较等方面突飞猛进,成果丰硕,终于跟上了世界学术研究的脚步,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西学东渐主要是指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近代文化的东传.所谓西学即西方文化,在16~19世纪的特定时代应包括来自西方的基督教、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尤其西方的社会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迥异,是典型的西学.由于东西文化的异质性和西方文化传播者的殖民主义态度,导致西学东渐过程中东西文化的碰撞冲突.在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等关键领域,碰撞冲突尤为剧烈.  相似文献   

9.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是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组成。制造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割裂,用"细小叙事"消解"宏大叙事",用个人生存意义的"生活界"否定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历史客观规律,是西方消解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对现有学科进行前提性批判,确定学科研究对象;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判断的客观坐标,建立相应的核心学术话语;把价值评价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评价标准。这既是马克思开拓的学术话语权之路,也是我们今天重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陈训慈在二十世纪的学术研究中,十分注重继承浙东学术传统,又能够根据时代要求,及时更新浙东学术思想。他在史学研究中勾勒出“浙东史学”谱系,总结“浙东史学”精神,希望近代中国史学能够达到西方史学的研究高度。陈训慈利用担任浙江图书馆馆长之便,主动更新浙东学术的传统内涵和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图书馆学内容。他在学术为现实服务方面多加用力,积极寻求国运衰微的根源,认识到普通民众素质低下才是落后挨打的关键,从而致力于塑造新民、改造国民性进而改良社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如下角度分析西方社会科学的起源一是明确社会科学的定义;二是分析社会科学产生的学术前提或理论前提;三是着眼于社会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四是分析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观念与传统.由此,我们体会到西方社会科学起源的多个面向人、人类社会、理性、科学、社会巨变与历史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2.
实证方法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领域渗透的结果 ,是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主体方法。可证实性原则是实证方法的核心。经由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的介绍 ,这一方法在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传播 ,影响及于每一学人。胡适、冯友兰、金岳霖在此一方法的基础上吞吐中西、融会创新 ,构建起各富特色的学术体系。经过实证方法的洗礼 ,传统思维方式获得了改造 ,科学思想与方法深入人心 ,民国学术也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3.
迟浩然 《延边大学学报》2022,(4):49-57+141-142
儒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文化的核心,经学研究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钱穆认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学术,则要先了解中国以往经学研究传统。钱穆对中国传统经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国学术通义》《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四书释义》《国学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中。钱穆在上述著作中主要探讨了中国经学的渊源、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考证了中国古代典籍和“经”称谓的沿革。钱穆将中国经学研究史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综合概括了中国经学主要精神与理想目标,亦即中国儒家的精神与理想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徐镇强在《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上,指出,在互联网日益普及化、大众化,与学术有关的文献频现于网络,学术期刊越来越电子化的今天,以何种学术形式来表现业已完成的学术研究、展示学术成果,对学者本人和学术期刊而言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而迫切。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5,(5):112-115
学术期刊不应仅仅被动地反映学术成果,而是应该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去发现新的学术动向,发现社会历史进步的方向,积极主动地通过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织学术成果的创造,引领学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就人文社科期刊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应该围绕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任务而进行,论社会进步之道;就人文社科期刊自身的使命而言,其选题策划主要是承担引领学术发展方向的社会责任,开学术研究之新。论道与开新,是社科类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根本指向。  相似文献   

16.
日本近代金融业的发展,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要晚一、二百年。可是,其近代文明史的开始却要比这晚得多。日本政府在近代文明的初期,就积极倡导和推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这为日本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奠定了成功的基础。日本金融业先于工业而发展并成为产业革命的先导,这不完全是日本经济与社会偶然的和自然的发展进程,而是日本政府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审时度势的选择。所以,在金融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形成了一种新体制——政府对金融业的直接控制。这在西方国家的银行体制中是独具特色的。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高桥龟吉先生高瞻远…  相似文献   

17.
学术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主要是指学术话语的影响力、判准力、引领力和应用力。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提高,已是中国的重大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学,曾有过“中华法系”的辉煌时代。但随着清朝政府的衰落、西方法学话语的全球化运动、“西法东进”和中国晚清时期的各种要素的助力,导致中华法系话语体系解体。自此,中国法学话语即便没有在国际上销声匿迹,但也成了西方视域下的法学现代化的反面教材。尽管当代中国法学学术研究已呈硕果累累的繁盛景观,对域外法学的研究亦已成炙盛之势,但其在国际上依然处于失语或无语的境况。中国法学在国际上话语权的缺失之因包括:中国法学话语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中国法学学术研究主体缺乏自信和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法的几乎全盘否定;中国学术研究的重复性生产和创新性不足,导致中国法学话语的学术质量不高;与域外法学的交流和对话沦为了单向度的学徒式的学习;西方法学话语的全球化运动仍在进行,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法学和法治建设已取得重大进步,需要中国学术话语反应这些进步和成绩,并在国际上传播其声音。因此,当代的中国法学必须提升学术话语权。法学学术话语的国际话语权的有无...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研究与公共政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2000年以来36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以及447篇相关学术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政策文献量化研究方法和学术文献知识图谱技术,探究不同阶段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与学术文献的相关关系与互动过程。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及其学术研究在不同阶段均发生了显著的主题变迁,二者呈现出长期的、复杂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学术研究往往具有先导性,前一阶段的学术研究对下一阶段政策制定产生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间接影响政策变迁的启蒙模式、知识产业模式、滴灌模式、相互作用模式。未来,应基于中国情景进一步展开政策实践对政策研究的影响以及二者互动关系的研究,促进中国知识政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代中国社会现代与科学发展源自西方文明的冲击,其中近代留学生的归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一百年来的不同时期,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从宗教留学走向世俗留学;从科技救国到变革社会;从东洋留学到西洋留学。几代留学志士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奉献,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华夏中心”观的产生发展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合理性。它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影响深重而复杂 ,一方面是严重地阻碍抗拒 ,另一方面又具间接支援之功。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同时 ,从根本上否定了“华夏中心”观念。在创造性转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先进文明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正确指向 ,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