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权意识与现代人权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薇 《理论界》2005,(9):169-171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意识,如倡导“仁政”、“民本”思想,“大同世界”,各项平等自由权等。但这些人权意识由于缺乏现代人权的经济、政治与法律等属性,始终未能创生出现代人权的概念及其理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固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弘扬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积极借鉴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中先进的人权思想与理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努力构建民主政治,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变革法律观念,实现传统人权意识向现代人权的创造性转换,从而创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权意识产生的最初岁月,可以远溯到夏商时代。这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属于古典自然法思想对人权认识的范畴,即是“个体自然性”人权意识的蒙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权意识向人权精神的过渡。无论是史书还是子书,在强调“个体自然性”人权的同时,提出属于“个体社会性”人权的许多要素,共同翻开了中国人权精神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3.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对人权教育予以了明确规范。该计划对人权教育的规范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解读,即规范人权教育的历史背景;国家是落实人权教育的义务主体;人权教育的目的是传播人权意识和进行人才培养;人权教育类型主要包括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两种类型;规范人权教育的意义与愿景。  相似文献   

4.
由UNAIDS支持 ,UNESCO的MOST项目以及人权、民主、和平处发起了一个叫做“艾滋病与青年 :为社会发展而人权”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对患病青年的社会经济需求做一评估 ,增强青年人的人权意识 ,保证青年参与到和艾滋病及人权有关的政策、项目、活动的进程中来。这项活动的第一个成果 ,是1999年建立的人权及艾滋病的社科研究者和青年组织的国际网络。该网络的主要目标是传播并变通由联合国《国际艾滋病及人权指要》演变而来的《人权及艾滋病青年指要》 ,并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促进研究、培训和宣传三者间的互动。与《指要》…  相似文献   

5.
<正> 人权问题的由来 人权问题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平等自由一类说法,但不是现代意义上说的人权的含义。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在他的《对话集—法律篇》中说的法律的“公正”、“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在他的《伦理学》中说的“法律视各人平等”、《政治学》中说的“既然人人具有同等价值,应当分配给同等权利”(参见《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4、25、31、52页),在奴隶只作为“会说话的工具”而不作为人的奴隶社会,他们说的所谓“公正”、“幸福”、“平等”、“同等权利”只不过是奴隶主、自由民  相似文献   

6.
从内在的文化观念层面分析,儒学传统在现代人权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儒学传统中注重人的尊严的思想,可以成为现代人权意识的哲学基础;其有关人的权利的思想主张,能为现代人权建设提供文化根基;汲取儒学传统资源,有助于建构起一种新型的人权观念,对欧美式的人权意识救偏补弊,从而完善和丰富、发展人权意识,对人类未来的人权事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哲学家、诗人梭罗在其名作《瓦尔登湖》中,表现出亲近自然、追求简单质朴的生活、崇尚平等自由的超验主义思想。根据他在湖畔小屋那清净、超然、纯粹的环境里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他的超验主义思想为以平等、自由、人权、独立为核心的当代“美国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人权事业,既要增强人权意识、提高人权自觉,又要正确理解和对待人权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关系.在人权建设中,在弄清人权思想的形成、演变、发展的同时,需要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人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关系,国家主权与公民人权的关系,人的权利与人的义务的关系,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人权事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握全面发展人权事业的正确方向,遵循人权建设的正确途径,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  相似文献   

9.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文化传统的非同步性,中西方国家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权观念。人权意识是不同国家对其国民的重要权利及主体价值体认的主观思维结果,无不受到各国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从人学视域分析中西方人权意识的分歧,探寻双方交流对话的思路,以求得人权意识及观念上的共识,无疑对于中西方人权的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权是历史的产物,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资产阶级人权的出现,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恩格斯已在《反杜林论》中深刻地分析了这一过程。早先的资产阶级人权观之所以以“自由”、“平等”为主要内容,正是由于体现了商品所有者要求贸易自由和按商品价值进行交换的平等的愿望。然而,一种思想理论,除了它最根本  相似文献   

11.
《阴山学刊》主编、包头师范学院院长刘振洪发表在《阴山学刊》1999年第 3期的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权与人权问题》 ,被中国人权研究会 (挂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编辑、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论人权与主权》一书全文收录 ;发表在《阴山学刊》2 0 0 0年第 3期的论文《平等与不平等 :政治参与的困惑》 ,被国家教育部主办、上海师大承办的《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 0 0 0年第 6期“学术卡片”首篇摘编 ;发表在《内蒙古师大学报》2 0 0 0年第 6期的论文《论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地缘战略选择》 ,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 0 0 1年第 4期…  相似文献   

12.
克隆人权利及其诉求问题——与甘绍平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绍平先生认为 ,考量克隆人问题必须坚持人类近代以来所确立起的“人权”基本价值精神 ,必须坚持“尊重人的自由、自主性、自决权这项基本原则” ,必须避免人道主义灾难 ;克隆人技术应用伤害了克隆人的人格独特性与惟一性 ,否定了克隆人的自主、自决权 ,亵渎了人权价值精神 ,因而 ,克隆人是“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 (参见甘绍平《克隆人 :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 ,载《中国社会科学》 2 0 0 3年第 4期 ,以下简称“甘文”)。“甘文”选择人权的维度并以人权作为价值分析基础 ,这不乏深刻与创意 ,令人颇受启发。然而 ,其具体论理过程本身却有明…  相似文献   

13.
人权意识具有普遍性,而人权意识的表达具有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蕴育了丰富的人权思想,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达风格,主要表现为:人权发生的社会论,人权性质的道德功利一元论和人权标准的义务取向。  相似文献   

14.
尊君是法家的最高政治目标,而重法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有效手段.从“尊君”与“重法”这一标准来看,《管子》体现出鲜明的法家色彩,又融合了儒家等学派的学说:坚持尊君,但对民的价值和利益也有所关注;坚持法治,但并没有否定道德教化的作用.而在君与法的关系上,《管子》表现出与商、韩法家诸子不同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5.
(1)《求是》1992年第1期刊登郎毅怀同志所撰《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权实践与国际人权斗争》(以下简称“郎文),批判西方某些国家的“人权外交”伎俩,论述社会主义与“尊重人权”统一,是对的。但它在人权理论上错误不少,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很不熟悉的缺陷,且由此对笔者所捉“商赋人权论”进行了颇为严厉的批评。由于分歧涉及唯物史观与人权的关系,这迫使笔者回答批评,再次论说我国人权理论研究宣传者首先应当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16.
郭店简《尊德义》等相关文献为我们理解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的本真内涵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方向.近年的相关研究,略偏重和纠结于“知”与“强”的对应关系,多从单纯治术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古汉语中为一典型的兼语句式.这两个使令动词后加兼语、加谓词性词组构成的兼语句子所表示出的,乃是两种不同的教化方式.“知”与“强”二字亦并非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民可使由之”之“之”,既非指“民”,亦非指“王”,而是指“王教”、礼乐或“道”.此道、礼乐,是统治者和天下百姓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而王与民当共由之.旧注理解“民可使由之”的“王教”论域,更接近于问题的本真.《尊德义》通过“道”的本体义与随从、引导诸义间的内在意义关联性,揭示出了其德教原则的形上学根据.“使由之”或“使道之”这种为政、教化的方式,其精神本质就是要把“民”先天所本有的“道”在民自身中实现出来,而其实现的途径,则是“德教”.儒家反对使民“知之”,此“知”应读如字;其所拒斥的正是人主以强力推行其政令那种愚民的暴政.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绝非一种单纯为人君谋的统治之术.其将人先天固有之道“还”给人自身,导民由乎自己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政治理念,体现出了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和切实的人道精神.  相似文献   

17.
929年-1931年,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新月社”部分成员组成“平社”,以《新月》为阵地,发动了著名的“人权运动”,抨击国民党的“训政体制”,要求宪政民主人权,发表《人权论集》。它不是像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独立宣言》,是资产...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商赋人权论”。这是本人首先提出的。主要内容如下: (1)确认人权是一种上层建筑,研究人权实质首先要寻找人权的经济基础。 (2)以平等自由为主要内容的人权,乃是商品流通的经济事实在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种反映:价值规律吁求平等权利,交换本身则满足了人对各种使用价值的需求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这是人的自由的本义之一)。按照谷超豪先生见解,市场机制是一种“非线性现象”,即它是社会自组织功能的实现机制,因之人权也可被视为这种自组织功能的实现机制之一。 (3)《资本论》等论著关于商品流通产生人权的论述,不是仅仅针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言的,而是对一切商品经济社会产生人权的一种科学的抽象。 (4)作为科学的抽象,“商赋人权论”乍一看来确实未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形态,但是,它按照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2006,(4)
何志鹏在《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上撰文《人权的全球化:现实与对策》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新世纪之初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口号;提倡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尤其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建议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而且实际上也进入了宪法修正案)。在人权方面,中国政府以及学界的主导观点是:(1)人权普遍性的原则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合;(2)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不仅包括个人人权,还包括集体权;(3)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4)人权是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20.
罗隆基“35”条人权检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罗隆基作为人权派主将,其成名作《论人权》及附录的“35”条具体人权(《新月》第2卷第5期),代表了罗隆基及其人权派对人权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并全面阐述了对当时中国政治和时局的看法。 实之,罗隆基在《论文权》一文中,具体胪列的并非“35”条,而是34条具体人权。但“35”条人权似乎在学界成了“定论”,从罗隆基本人以至今,无论当时的时人,还是之后研究人员,往往提及罗隆基的《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