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文的界定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河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4(3):40-42
目前,有的论者将互文与变文同义、同义连用、倒置等几种修辞手法等同.本文对此作了一些区别和辩说,并对互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即以相同的字面形式所形成的互文量为标准,分为双重互文和单项互文. 相似文献
2.
马向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94-96
互文指涉的识别和转换是互文译论的核心问题,而互文指涉的识别又是其转换的前提,但是迄今为止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通过对一些互文指涉识别不当而导致转换失误或偏差的个案的分析,区分辨别出一些可以作为互文指涉识别的互文标志。 相似文献
3.
王耀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07-109
互文是《诗经》中比较重要的语言现象。前人研究《诗经》的重点在诗旨的阐发和字词的训诂上,有关《诗经》互文为数不多的说解零星地散见于各书;今人给《诗经》作注,一般不提修辞手法。所以,把《诗经》互文的种类和作用梳理一番很有必要,因为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和理解该书诗句中的互文,也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原诗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程国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Z1)
阅读古代诗文及注释常会遇到一些互文语句。这些语句字面上容易理解,但若不联系互文加以解释,就会望文生义,产生误解。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明互文的结构而致。互文的常见结构方式有二,单句互文和对句互文。在一个单句里有关词语交错成文、互见其义的为单句互文。上下句有关词语交错成文、互见其义的为对句互文。对句互文又可分为异词同义互文、有关词语交错互文、对句交错省略互文三种形式。异词同义互文,即指上下两句中两个同义词互用,这主要为避免行文重复。有关词语交错互文,指上下句有关词语互见其义,理解时有关词语要交错互换。对句交错省略互文,是指把两个词、词组或句子各自省去某些部分。然后合成一句或分置两处,理解时须上下两句互相补充拼合。 相似文献
5.
杨经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1):35-38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参互见义的修辞手法,互文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本理论的重要术语。二者虽然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它们对于文本的阐释策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阐释观念从“互文”到“互文性”的演进,反映了人们的阐释视野日渐开阔,并进一步认识到文本意义的本源不仅仅在于自身,还取决于他者对自身的映射。这种阐释观念的演进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在文本意义产生问题上对于自我中心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新闻标题的互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晨红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3):85-89
把互文作宽泛的理解,它就不仅只见于文学作品的诗歌中,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实用语体之中,尤其多见于新闻语体,通过考察发现,互文在新闻标题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峰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5-48
互文见义原是一个传统的辞格 ,它不仅广泛存在 ,而且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正确认识互文及其重要性 ,不仅有助于我们阅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也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晨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6-132
告示语是一种公示性话语,是指在公共场合张贴或印刷的旨在为一般公众或特殊群体提供指南、提醒、警告等帮助的宣传性或服务性语言标牌标语。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告示语的表达形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异。笔者运用话语的互文性理论对变异告示语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变异告示语中互文类型、特点以及社会功能,认为告示话语中广泛存在互文现象,变异是告示话语的语言层面的标记,互文是话语变异的深层特质。 相似文献
9.
董希文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3):48-51
“互文”理论是一种后现代文本观念,它在立足文本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挖掘文本形式(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技巧及体裁)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固有联系;各文本之间存在着的平等交流对话关系,导致了对文本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而“影响”研究作为一种传统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在研究方法、思路、重点、目的等方面与“互文”研究有很大不同。弄清这种差异与区别,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互文”理论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包彩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2):158-161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互文性概念对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具有独特的理论启迪和实际指导作用,因为译语文本跟原语文本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互文关系,它由原语文本通过语言符号转换而产生,是原语文本的投胎转世.依据文本的内、外互文关系,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互文参照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雷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1):91-94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段,它为了行文的需要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语分开,使它们在上下的话语中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成义.本文讨论"互文"两种常见的形式,分析其内容与其形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译例的剖析,提出在翻译有关"互文"的修辞时,应把握其内容,不要简单地复制其形式. 相似文献
12.
窦焕新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34-36
随着修辞观念的转变,一些传统的辞格得到了新的诠释,隐喻如此,互文也如此。“互文”的主要特征是被关注的话语总是联系着另一话语,需要两个话语单位互相作用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根据这一新的理解,很多传统辞格都可以归入互文。从生成机制及接受机制来看,仿拟也属于广义互文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李茂林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0):42-44
每个文本都是作为一种源自其他文本的马赛克图案而建构,每个文本都对其他文本加以吸收和转换,所有涉及文化各方面内涵的“前知识”都构成互文性参照.翻译本身也是一个互文的过程.跨文化翻译中的互文指涉,根据其在翻译实践中可保留文化内涵的程度,可采取的翻译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翻译表达和间接翻译表达. 相似文献
14.
王晓岗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2):19-22
诗人王文军工作在基层,创作于陇亩。王文军以他独到的、敏锐的审美直觉把握自然,书写乡土。在他的笔下,凌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物呈现出异常鲜活和新奇的本真形态。他的诗歌给接受者以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感受,人们由此发现身边的事物与风景原来是如此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些源自于王文军诗歌的陌生化与互文技法。 相似文献
15.
吴军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145-148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中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提出为了确保原文和译文的互文连贯,译者应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吴军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145-148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中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提出为了确保原文和译文的互文连贯,译者应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本的“互文”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5):87-88
"互文"及"互文性"是20世纪西方解构主义一个重要概念,网络时代为网络文本的互文性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网络文本的互文活动建立在网络媒介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上.网络传播的交互式、虚拟性和多媒体是网络文本互文活动的特性和基础;网络传播的超时空、超链接、超复制是网络文本互文活动的中介.网络文本的互文活动有利于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推动大众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艺术门类的交叉和融合;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和发展,促使各种异质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刘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5):434-438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个成长中的文本理论可以为文学翻译提供方法论 ,反之亦然。本文从中西理论文本比较的角度 ,探讨该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意义 ,并以此为批评标准 ,讨论《水浒传》翻译中的一些现象。本文认为 ,文学翻译中原本与译本的交流涉及互文性和互文两个概念 ,分别属于文化和言语层面 ,通过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达到译本与原本两者之间的和谐。译本中的互文指涉越多 ,越能和原本之间达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20.
花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20-25
互文作为一个当代西方符号学、文学批评、修辞学、话语分析等领域所共同关注的概念,其内涵不同于汉语传统辞格中所谓互文见义意义上的互文,却与引用、仿拟、镶嵌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