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排斥与城市贫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房难问题是城市贫困家庭普遍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住房市场排斥是城市贫困家庭住房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市场化的住房市场天然地对收入低的人群有着强烈的排斥。相关住房政策排斥也是导致城市贫困家庭住房难的原因之一。无论是住房公积金政策、住房贷款政策,还是经济适用房政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都没有惠及城市贫困家庭。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一项广东省东莞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有广东省户籍、有子女在东莞工作或上学、来东莞市时间长、对工作及住房条件满意度高者,社会融入状况较好;当前相对严格的户籍准入制度仍然是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最主要体制性障碍;长期的制度排斥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后果,较为普遍的自信心缺失也阻碍了农民工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3.
陈黎 《社会》2010,30(4):163-178
本研究发现,珠三角外来工感受到的经济排斥较其感受到的心理排斥强烈。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来看,外来  相似文献   

4.
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敬奎 《求是学刊》2005,32(3):83-88
阶级性不是法的唯一属性,以权利为核心重构现代法理念,将成为现代法理念的核心内容。从法治国家的理念、权利和义务(权力)的关系、市场经济的需求来看,必须坚持权利本位。权利本位内涵着个人优位下的权利本位和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有些学者认为,西方社会已经由权利本位过渡到社会本位,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西方社会正在由个人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过渡到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社会优位理念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完全契合,当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权利发生冲突时,社会权利应优先于个人权利。建设和谐法治社会,应该坚持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结合目前农村女性外来务工者所受到的就业排斥现象,呈现对农村妇女就业进行排斥的主流性别意识,以及它如何使农村妇女对其进行内化而形成了自身的性别意识。重新审视现有的就业制度与主流性别意识之间的关系,关注农村流动妇女自身性别意识,有利于减轻并进一步消除农村流动妇女受到的就业排斥。  相似文献   

6.
社会权利保障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权利伦理化和权利社会化是社会权利保障形而上的理论基础。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和提振民权则是社会权利保障的功利基础。未来我国法治发展应当把社会权利保障作为重点,并以平等化、法制化、司法化、社会化等四化建设为导向来创新社会权利保障模式。平等化,就是要从"倒福利"变成"正保障";法制化,就是要从"政策支票"变成"国家责任";司法化,就是要从政府"自我约束"变成"权利救济";社会化,就是要从"行政包揽"变成"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7.
李祖平 《学术交流》2006,1(4):131-134
社会排斥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时期的一个不和谐音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消除社会排斥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同时也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关怀制度,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宏伟目标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建立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一直是欧盟促进社会融合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本文首先从社会排斥概念的诠释入手,分别从学术层面与欧盟层面进行社会排斥概念解析和社会排斥概念政策应用解析。其次分析了欧盟目前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社会政策发展现状:鼓励更多的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参与劳动力市场,提高社会融入程度;增强工人和企业的适应性,减少潜在的社会排斥;发展人力资本政策,打破社会排斥的恶性循环。本文最后对欧盟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面临的挑战进行简要分析,并讨论了欧盟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发展对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戒毒人员的问题为生活中的问题,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失衡,是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而非戒毒人员本身的行为病态或品德的瑕疵。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之后,常常处于无安身立命之地,无业可就、无事可干的困境,极易陷入强戒——复吸——再强戒——再复吸的恶性循环,由此引发社会治安问题、感染艾滋病、危害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据国家禁毒办通报,戒毒出所人员一个月内复吸率达51.6%,一年内复吸率达88%。戒毒康复人员管理控制难、戒断巩固难、融入社会难这三大难题一直困扰着相关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通过向政府申请"廉租房"创办"青年公寓"、建立就业"中转站"机制,使孤残青年安置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被安置的孤残青年改变了"等、靠、要"思想,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心态更实际,就业积极性大为提高,更勇于面对现实;培养了吃苦耐劳精神,自力更生意识更强烈.  相似文献   

11.
麻风病治疗手段和方式的变化,并未完全实现麻风康复人群的社会回归。基于广东Y市S麻风康复村的经验,麻风康复者主观意愿、日常生活、家庭背景、医疗机制等方面展现出康复者无法回归社会,从而需要社会工作介入和福利制度调适给予相应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参与程度常常受到非正式制度的深刻影响.立足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视角,运用定量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非正式制度嵌入性问题.结果显示:第一,社会认同意识形态对社会组织参与机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文化传统对社会组织参与机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第二,社会认同意识形态对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习惯习俗对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三,网络—认同机制是非正式制度对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影响机制.要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就必须以非正式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提升社会认同度,增强社会信任,重塑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3.
陶焘 《创新》2015,(6):76-80
20世纪中叶以来,物理主义成为哲学界的主流思潮。然而,心理因果难题并没有因为心灵的"消亡"而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出现——因果排斥问题,并被称作笛卡尔的"报复"。因果排斥问题产生于四个单独来看都难以怀疑的论题之间的冲突,分别是:存在心——身因果作用、心理性质不等同于物理性质、物理领域的因果闭合性、不存在过度决定。然而,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因果排斥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诸多学者采用了不恰当的因果观,如果持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因果排斥问题将会得到消解,心理事件也将获得因果效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倡导并推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模式,借助国际先进的融合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模式.事实上,特殊儿童作为最特殊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排斥,教育的公平和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时常被排斥在社会普通教育计划之外.文章基于X机构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情况的分析,在社会排斥视角下探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尝试通过“社会排斥互动框架”深入分析教育体制、社会文化、社会网络三个维度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作用.依据特殊儿童的需求,在特殊儿童教育中介入社会工作服务,改善特殊儿童的教育环境,建构特殊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发现在特殊儿童教育中,“增能—融合互动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特殊儿童的社会排斥.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中实现增能,有效促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15.
近代西方“权利”概念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世纪,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接纳了西方的"权利"概念.但是,中国近代进步知识分子并没有依照西方"权利"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路径去认识权利概念.近代中国是在"民权"与"民主"对立.政治化的民权,民本化的民权,抽象化的自由、平等和私权缺失的基础上形成"权利"概念和观念的.近代西方"权利"概念的中国化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产生了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航 《社会福利》2010,(12):32-33
贫困唇腭裂儿童的生存现状 家庭极度贫困。贫困唇腭裂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一方面面临病痛的折磨和心灵的孤寂,另一方面却因为家庭贫困而无力改变现状。当贫困与疾病相结合,孩子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利和接受医疗服务的权利都难以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7.
杨帆  高德胜 《学术交流》2006,(12):16-18
当代政治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自由主义的诞生,新自由主义诞生的标志则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的使用方式预设了原初状态中的签约者具有某种先在的权利,这种先在的权利植根于人的一种自然的道德人格能力。人在道德人格能力上的平等使得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关心和尊重。这表明作为公平的正义建立在一种自然权利的根本预设之上,这一根本预设就是平等的关心和尊重。这一预设使得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具有一种自然权利论特征的同时又超越了传统的自然权利论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8.
精神病救助康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医疗机构为核心、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措施,促进精神病患者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9.
辛石 《日本研究》2005,(1):78-78
20 0 5年 3月 2 9日下午 ,应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的共同邀请 ,日本社会福利专家江草安彦理事长在辽宁大学学术报告厅 ,作了题为“迎接高龄化社会的日本社会福利”的学术讲演 ,讲演涉及日本应对高龄化问题的社会福利准备、与中国老龄化相关的热门话题等 ,受到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经济管理学院、人口所社会保障专业、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工商管理学院等相关院系近 1 5 0名教师、研究生的热烈欢迎。讲演会学术气氛浓厚 ,提问踊跃 ,答疑周详 ,形成良性互动。讲演会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研究生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口所…  相似文献   

20.
娄雨婷 《日本研究》2013,(2):112-118
家庭羁绊不断弱化,地域意识渐趋淡薄,社会关系走向冷漠,孤独占据着人间主流,这是当今日本“无缘社会”的真实写照。从客观角度讲,日本国内经济的高速成长与城市化的飞速进展、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观念的影响以及IT技术的产业化直接导致并不断加剧了日本社会的“无缘化”。然而,如果从“以死为美”的生死观、“物哀”、家意识淡薄、集团稻作文化传统观念的沦陷以及耻感文化与文化融合性等文化根源来分析的话,日本“无缘社会”的到来似乎又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