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立挺 《唐都学刊》2006,22(1):156-158
今西安户县境内的渼陂湖,在汉唐时期是皇家园林和风景名胜,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切入,并结合描绘渼陂湖的相关文献诗歌,可以推断出渼陂湖的历史变迁和功用。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都留有大量的吟颂渼陂湖的诗文,其中反映出了渼陂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变迁,并揭示了明清以来对渼陂湖的开发与整治,从而展现出关中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对保护和开发利用渼陂湖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无疑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南朝著名作家江淹在他的《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确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憾事。“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古代交通不发达,道路崎岖难行,一朝分别,动辄经年,特别是战乱年代生离常常会变成永别。所以古人对离别很动感情。所谓“多情自古伤别离”,成为古人送别诗的基调。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其送别诗也一反前代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格调而别开生面,唱出了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高亢旋律,给“悲莫悲兮生别离”这样一个古老的主题,增添了新鲜活泼、健康丰富的内容。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成为盛唐之音中一部  相似文献   

3.
王维诸类诗作成就斐然,其送别诗也别开新意,独具特色,“多情自古伤别离”(柳永语),“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语)王维的送别诗也抒写惜别并暗蓄优伤,但于惆怅感慨中溢出健康旷达的格调,透出清新活泼的气息,潜藏着催人勃发、激人自勉、慰人起放的青春活力和动人魅力。下面试就王维送别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美学特征作些分析。 王维的送别诗从不同角度书写了送别的各类场面,抒发了自己的微妙感情。首先是那些慷慨豪壮、蓬勃奋发之作。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  相似文献   

4.
陈君钰 《生存》2020,(9):0213-0213
送别诗是在真实情境中创作的。它的思想情感大多贴近世俗人生,具有平常、普通、厚实的审美特质。也正因此送别诗成了高考命题者喜欢选择的诗歌考查类型。那如何让学生具有鉴赏送别诗的能力呢?在这文里,我从送别诗的意象角度入手,介绍送别诗中的几种常见意象,以帮助学生解读鉴赏送别诗。  相似文献   

5.
岑参写景诗绘画美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与画的相互借鉴与渗透使得二者在创作构思与技法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唐代的绘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岑参的大量展现自然风光的写景诗中就突出地表现了绘画美。岑参正是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和对生活的领悟寄托于自然风景的上面,因而,他的写景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美就具有了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黄健 《浙江学刊》2001,(6):182-183
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在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进行研究时指出 ,“史传”和“诗骚”是中国小说叙事思想的两个传统。这一研究表明 ,尽管中国的叙事文学理论没有西方那样发达 ,但也并非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 ,以为没有经历过欧洲“神话”与“史诗”时代 ,中国的叙事文学就被长期占据中心位置的诗与散文一类的抒情文学所替代 ,而实际情况则是如同贾越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中国的叙事文学别有一番经历”。当年曾感叹“在中国 ,小说是向来不算是文学的” ,只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闲书”的鲁迅先生 ,不也是在对中国小说进行认真的学术发掘、…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诗新识〔韩〕具氵光范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对“五四”以后的白话新诗的发展是有特殊贡献的。然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其诗其人不仅没能得到评论界公正的、如实的认可,反而有过较多的误识,甚至否定。此文试图把志摩的诗放在“五四”新诗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长卿是中唐前期诗坛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在诗的艺术上造诣颇深,曾自诩“五吉长城”,可见他对自己诗歌艺术成就的自负。”他一生写了许多独具艺术个性的诗篇,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历代诗歌评论家对他的诗也多推许。皇甫 在《答李生第二书》中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卢文绍《刘随州文集题辞》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诗在后世评论家心目中的地位。解放以来,对他诗歌艺术的探索和研究很不够…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以往研究中对沈佺期的评价有失公允,实际上沈佺期的诗内容丰富多彩,有沈郁的自述诗,有深情的别离诗,有矛盾的战争诗,还有雄奇的山水诗,并不仅仅是宫廷应制诗,而且,应制诗也并非全都很糟。本文对沈佺期地位的评价是:他是初唐诗坛的一代宗师,对唐诗的发展尤其是律诗的定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高于“四杰”,而与陈子昂比肩。  相似文献   

10.
俄国对唐诗的译介始于19世纪,1874年在彼得堡出版王勃《滕王阁序》的俄译本,(共10页,交通部印刷厂)。1880年В.Б.瓦西里耶夫(1818—1900)在其所著《中国文学史纲要》中盛赞中国古诗的繁荣时,首先向俄国读者介绍唐代大诗人的名字,他写道:“如果我们知道并且高度评价普希金、莱蒙托夫、柯里佐夫的诗,那么中国在绵绵两千年里出现的象普希金等人那样的诗就有  相似文献   

11.
郭弘 《社科纵横》2005,20(6):137-138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代表作,全诗从“喜见”到“言别”过程,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后人生离散聚合的一个侧影,抒发了作者对乍见旋别这一人生特殊时刻触景生情的幽叹歌咏,即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沉重的世事离乱之感,悯乱哀时的历史沧桑中极富浓郁的人情味。本文浅析了此诗状物写情的特点和平淡中见沉郁的艺术审美价值,从中挖掘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李瑛 《学术交流》2005,(2):168-171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送别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里,展出了这样一首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会。”这是对陶行知先生一生光辉业绩的真实写照。那天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很我同学见到这首诗都觉得应该象陶先生那样做一番功照千秋的大事方无愧于人生。在陶先生的墓前,大家就未来展展开讨论,可当讨论深入下去,触及到现实的时候,大家沉默了,慨叹生不逢时,没能生在陶先生那样的年代。师范生──未来的教师,这个清贫的职业和“大事”简直有着天渊之别。有人“叹”曰:没有大事做,我们自身价值如何得到实现!这种反常…  相似文献   

14.
钱春美 《生存》2020,(3):0058-0058
送别诗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学科重要内容之一。送别诗教学过程中引入全文阅读教学方式可以改善语文课堂,改善阅读训练,良好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强化学生诗歌阅读能力,积累诗歌知识培养学生诗歌阅读思维,提升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具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送别式阅读教学运用新闻阅读教学方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影响下,及时调整改进教学策略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06,(1):160-162
韦庄是唐末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感伤是他的诗的情感基调。韦庄诗的感伤意蕴主要体现在一些伤春、悲秋、叹老之作中,表现的是末世文人在天崩地裂的特定时代里,由剧烈的心灵震撼所带来的感伤之情。这种感伤之情既是对现实的反映,又是对人生体验所带来的震颤的描述。他的诗的感伤之情不但是普遍的、深刻的,而且是真挚的、深厚的。清代陈廷焯曾用“深情苦调”来评价李清照的《醉花阴》词,其实用它来概括韦庄诗的感伤意蕴,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17.
论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迪勇 《学习与探索》2003,3(6):115-118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经指出过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事实上,韩愈正是以那些“以丑为美”的诗歌,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诚然,韩诗“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使其诗自成一家于李杜之后,并且对宋诗特点的产生乃至整个美学风格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也使得宋代那批追随他的诗人从娘胎里就染上了不少坏习惯。  相似文献   

18.
《高常侍集》中有《奉和储光羲》这样一首诗,诗中有“山(艹晏)浴兰沚,水若居云屏”句。这“山(艹晏)”不知指什么,这“(艹晏)”字也不知读何音。查历来字典、词典、韵书均未见。《储光羲集》中有一首《同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诗,诗题与高适《奉和储光羲》不同,全诗从头到尾句子却基本相同,其中稍有不同的仅“山(艹晏)”作“山戛”,“兰沚”作“兰阯”等。这“山戛”也不知指什么。“戛”字字典里虽然有收,但仅立古代兵器,即戟;礼、法;击等义项,此处与  相似文献   

19.
《关睢》是一首有争议的诗。当今持汉儒旧说,认为它是讽喻康王君妃“晏出朝”或领“后妃之德”进行美刺的,几乎没有了。但是还存在“婚礼诗说”与“爱情诗说”、“贵族诗说”与“民间诗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教于大方。一、《关睢》不是婚礼诗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论《关睢》。“此诗盖周邑之咏初婚者。”今人高亨、李长之、郑振铎、余冠英、吴小如诸先生也都持此说。1980年第二期的《文学评论》《〈关睢〉章臆断》一文也认为:“《关睢》  相似文献   

20.
《书法》杂志八二年第五期载胡济沧先生《李白<草书歌行>辨伪》一文,提出了五条理由,最后断定《草书歌行》决非李白所作。我以为他的论据是欠妥的。 该文说:“今按李白集子里确有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一诗,但事买上李白未果此行。”因为他们又恰遇李晔,三人有同游洞庭湖数篇之作;又碰到杨召卿、陈太守“话旧迎送,到岁暮还留在岳阳”。“我在集子里遍找李白的行踪,除了这首有争议的诗以外,看不出他和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