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关于知识与力量的论争入手,我们可以探讨《哈姆莱特》是如何以戏剧艺术的形式探索近代认知过程的。莎士比亚将主人公的认知困境戏剧化,在哈姆莱特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近代多种认识模式。哈姆莱特的认知空间里充满了多元的、矛盾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烙印、编码和筛选的所有过程中相互交错、相互反映。肉体、灵魂、文化等多维元素循环交互作用于他的认识过程,造成哈姆莱特的认知困境和行动拖延。在筛选阶段,哈姆莱特的自我认知进程崩溃了,认知链断裂,使他陷入无所适从的僵局。哈姆莱特认知之谜的核心特征与现代和后现代阐释以及莎士比亚对于人类认知过程的高超艺术表现,确立了《哈姆莱特》在世界文学史以及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疯癫”是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戏剧手法,但如果严格遵照文本的标准,莎剧中真正疯癫的人物只有三个,即李尔、泰门和奥菲利娅,此外还有三个装疯的人物——哈姆莱特、爱德伽、泰特斯。莎士比亚对于“疯癫”的使用有着很强的个性和风格,他笔下的“疯癫”往往是一种变化,是一种权势失落的隐喻,并通过疯癫及其背后权势的失落和恢复,实现对主人公的惩罚和教育。而对于唯一的女性疯癫者奥菲利娅,则通过其疯癫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女性的反抗。装疯在莎剧中主要是一种展现复仇的装置。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使用疯癫,主要是为了增加波折,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或是为作家代言。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戏剧效果,而非情节的必需。  相似文献   

3.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七世纪初在英国上演的五幕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全部剧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受重视、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然而,正如卞之琳先生所说,其主人公哈姆莱特“这个悲剧中心人物,三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闻名的典型人物中,得到最多的评论,也受到最多的误解.”这个论断不仅适用于非马克思主义文艺  相似文献   

4.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长期以来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欧洲文学所提供的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他不仅在文学史上,就是对欧洲资产阶级社会的思想,也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300多年来,人们对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性格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柯勒里奇在谈到哈姆莱特的性格时说:“论到语言与一时的决心,他全是行动与果敢,然而当需要把语言和决心诉诸实效,他又全是犹豫不决。结果,他决心做出一切,但什么都没有做,他充满目的,但缺乏达到目的的思想品质.”弗朗西斯·兼特尔曼在《戏剧批评》中说:“至于人物,非常遗憾,作者本意把他写得可爱,而实际上却是一大堆显著的矛盾:他好冲动,又  相似文献   

5.
《啥姆莱特》居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它在世界文坛上引起的争论极多,堪称一部问题剧。问题集中在主人公的性格上,古今评论界多就哈姆莱特的性格大作文章,造成百家争鸣热闹非常的局面。惊人的是,发表的专著、论文数以千计,要从其中找出两篇观点完全一致的来,却非易事。各式各样的观点,都力求解答一个问题:哈姆莱特是个什么性格。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原来在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年代,剧作家本·琼生就倡导:人物形象必须具有一个压倒一切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后来的戏剧发展走的正是这条路,到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和实践找到了归宿:主人公的性格只能是一种情欲、一种意向或一种原则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戏剧结构艺术对曹禺剧作的影响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对曹禺剧作的影响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莎士比亚场面安排时悲喜剧相交叉的手法对曹禺的影响,主要体现如F两方面:首先,把坚定的具有个性的人物性格的悲剧情境,悲剧性的人物和场面的冲突并列在一起;其次,通过剧中人物本身和他们所追求的虚幻的目的进行嘲讽来提高他们的讨论;(二)莎士比亚戏剧吞吐原则对曹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一直是国内外批评家关注的焦点。结合艺术的哲学理念,通过分析对哈姆莱特的性格进行探讨,阐明自然本能和理性的冲突是哈姆莱特延宕的根源。并由此推出《哈姆莱特》是对理性的呼唤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悲剧大师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他敏锐地发掘了现代人寻找自我和归属这一历史主题,而这一主题后来则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潮和“基本母题”。本文拟就《榆树下的欲望》一剧,通过对该剧中每一位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分析,着重探讨奥尼尔是如何揭示文化与个体冲突、物质占有欲与人性对立的这一悲剧主题;同时,谈一谈《榆》剧中一些创作手法的使用,其中包括分隔演区  相似文献   

9.
假定性是戏剧的本质属性。它不仅不会妨碍戏剧的真实性,反而会使它更富有戏剧性。戏剧艺术中的假定性既是剧作家的、导演的、演员的,也是观众的。编、导、演与观众在假定的前提下,在假定的戏剧情景中演绎或欣赏,从而形成相对确定性的认知。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在假疯的形态下完成了正常状态下无法企及的任务,奥菲利亚在假疯的形态下将自己压抑的内心世界释放了出来,并就此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10.
奥尼尔一生致力于用悲剧探索人生的基本问题,对他来说,"戏剧是生活——生活的实质和对生活的解释"。他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当作他的灵魂悲剧的主体,刻画悲剧人物矛盾、复杂的人性,通过对人的潜意识的揭示来展现现代人内在的精神冲突,反映物质文明社会中人的精神困境,为一个主要关心娱乐的商业化时代重新召回了悲剧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奥尼尔戏剧人物的双重人格与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尤其是他提出的三重结构的人格学说深深影响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创作 ,奥尼尔在戏剧中尝试用多种形象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两个“自我” ,效果独特。从幽灵、面具、旁白、内心独白 ,甚至从两个演员扮演同一人物的两种人格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奥尼尔戏剧人物双重人格的特点 ,并指出人的内心矛盾和人格分裂是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自莎翁创作<哈姆莱特>四百多年以来,对其研究评论的作品浩如烟波,其艺术魅力仍历久弥新.分析<哈姆莱特>在今天仍然受到世界人民无比亲睐的原因,从人物、情节、故事背景等方面揭示它与观众的距离感和切身感,从观众和读者的角度审视<哈姆莱特>产生的美学效果,以帮助广大中国学者和文学爱好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剧.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是一出外部情节和心理刻画并重的著名悲剧。这出悲剧的心理刻画集中而生动地表现在同名主人公的身上,围绕主人公的复仇行动,莎士比亚浓墨重彩、细致深刻地描绘了哈姆莱特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文学表现人的心灵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宽。我们从心理的角度对他进行较为系统的审视和分析似觉太少,本文打算从这方面一试。  相似文献   

14.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37部戏剧中最具争议的一个剧本。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历来评论的观点甚多。通过剧中故事情节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性格转变的轨迹,即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行动王子。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性格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他的性格之所以表现出乐观、忧郁、延宕、果断、坚定,这完全与客观...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对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疯”的问题争论不休。有的认为哈姆莱特完全是装疯;有的认为是一半真疯,一半装疯。究竟哪种看法更合理,更符合作品的原意?我想在此谈点自己肤浅的认识。 我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纯粹的疯子,也不是完全装疯的王子,而是个“一半真疯,一半装疯”的复仇者,这种意见,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当时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和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都曾经认为哈姆莱特的“疯”只有一半  相似文献   

16.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他善于用人物的回忆、内心独白、想象、思索、梦幻等手法,使他的作品更具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构思。特别是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神话传说的运用,对揭示现实悲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悲剧《裘里斯·凯撒》迈出了其文学上“向内转”的第一步。剧中,莎翁借助异象、音效、鬼魂、幻觉以及预言等多种表现手段异化社会事件,外化人物的心理和潜意识,诉诸读者、观众的感观,其对于人性的探索得到深刻体现,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这与表现主义戏剧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外部世界的异化与内心世界的外化两个方面分析探索剧中的表现主义因子,释解悲剧的心理诉求与表现主义艺术手段在剧中的结合,有助于了解作者前瞻性的戏剧表现艺术尝试。  相似文献   

18.
易卜生重返挪威后的第一部剧作《建筑师》是其后期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之一,整部戏剧以主人公索尔尼斯为中心,在爱情和事业两个层面上搭建起两组人物象征结构,其中蕴含着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与事业悲剧。在两重悲剧背后深藏着文本的第三重悲剧,即对成功之代价的悲观思考。  相似文献   

19.
《哈姆莱特》(HAMLET)作为莎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悲剧,已经被中外文学批评家几乎研究到了毫厘。然而,对该剧主人公哈姆莱特表现出的命运观,却少有非常完整的阐释。人们通常只是点到即止地提到文本中表现出一定命运思想。本文结合文本和部分研究成果对主人公命运观进行了系统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啥姆莱特在戏剧舞台上与观众见面后,300多年来在欧美文坛上,一直是莎学中一个重要的争论对象:有的说他是复仇英雄;有的说他够不上英雄,只能是个道德高尚者;有的说道德高尚者也够不上,而是个利己主义者,等等。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没有说清哈姆莱特会见他父亲的亡魂之后,为何不马上复仇?为何常常言行不一致?因而感慨地说:“哈姆莱特是个猜不透的谜”。对哈姆莱特的延宕复仇,弗洛伊德有他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