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2005,(6):22-22
山西省长治市石圪节社区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石圪节煤业公司,为了创造学习型社区,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社区确立了以石圪节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念,其中的学习理念就是“自觉学习,以学强身”。为了提高居民对建设学习型社区的认识和学习兴趣,街道、社区居委会精心策划、精心包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街道利用各社区的广播站,坚持在居民上下班时间和公司电视自办节目中,定期介绍学习型社区的知识,使居民对学习型社区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编印了大量关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宣传材料,由小区楼院长、单元长挨家挨户送到居民手中。…  相似文献   

2.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基础上,华北各地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建立抗日游击武装,开辟抗日游击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本文重点记述了开滦、枣庄、淄博、烈山、华丰、六河沟(磁县)、焦作、井陉、阳泉、大同、石圪节、太原西山(东山)、灵山等煤矿抗日武装的建立与斗争。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攻入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反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和煤矿工人立即进入全面反攻阶段,并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本文重点论述了石圪节、华丰、枣庄、峰峰、六河沟、焦作、大同、淄博、开滦、本溪煤矿工人和东北煤矿"特殊工人"夺取抗战胜利的史实。  相似文献   

4.
在长城脚下的北京怀柔区官地民俗村,有一座名叫“砚泽俏石轩”的四合院.走进一看,两株茁壮成长的枣树,四周及屋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原本沉睡在深山沟谷之中的怪石,来自我近20年的不断发掘. 我原是怀柔区人民武装部的一名干部,爱石如命.2000年退休后,我有了更多时间觅石.“猛虎下山”、“白猿攀树”……我利用16年时间,踏遍了怀柔的山山水水,收藏精品奇石200多件,建成了奇石展馆.  相似文献   

5.
去年(1990年)9月起,我在中国的北京大学留学了一年。由于早就想去陶渊明的故乡看看,就利用了这个机会访问了江西九江。这里,我报告一下在考察旅行中,通过与当地陶渊明研究者交流而了解的一些情况。虽然是简单的报告,但如果能对我国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将不胜荣幸。 在一年的留学中,我两次访问了九江。第一次是1990年11月,在为期10天的访问中,我参观了陶渊明纪念馆、栗里陶村、醉石、东林寺、湖口县石钟山等地。第二次是1991年8月,停留了两个星期,参观的地点有陶渊明纪念馆、荆林街、斜川、玉京山、面阳山陶渊明墓、赛城湖等。  相似文献   

6.
方竹平 《老友》2011,(7):16-16
我两岁那年。父亲由萍乡矿务局调到花鼓山煤矿工作。从那时起,我便跟着父亲在花鼓山煤矿生活了20多年。直到考上大学,我才离开矿山。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新余市工作。如今,我已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近20年。20年来,我平日里很少去花鼓山。但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我定会去花鼓山扫墓。在乘车通往花鼓山煤矿的路上.每当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高架立交桥。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改革开放30余年来,祖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1962年我9岁时,去一位农村亲戚家玩,我发觉他家的墙上砌着一块写着字的石头,那家的老人告诉我,那是泰山石敢当5个字,此石取自我国泰山,泰山石可避邪。石敢当则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泰山人,因为能够驱妖除魔,全国各地的人都去请他。石敢当想:全国这么大,我一个人怎么跑得过来呢?对,泰山有  相似文献   

8.
正我生于1921年,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和西南联大数学系。抗战时期,我的伯父孙越崎支援抗战并开发大后方煤业,到四川任天府煤矿等四个煤矿的总经理,我也随其到大后方读书,于1945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经济系。毕业以后,曾先后在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淮南煤矿当职员。1948年冬,父亲孙英坡叫我回北平接手福兴面粉厂。此后的60年,我一直生活工作在北京,经历了国家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9.
我居住在没有煤矿的城市,但我一直关注着矿难事件,因为矿藏是国家的财富,矿难中罹难的是我们的同胞,矿难频发已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影响。我相信,一切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都会对矿难寄于关心,而不是冷若冰霜。近年来, 矿难事故接二连三,特别是去年10 月份以来,煤矿特大事故连连发生, 春节期间辽宁省孙家湾煤矿的爆炸声更是震撼人心。这是近50年来最大的事故,死亡214人。在和平环境,这是令人惊心的数字。  相似文献   

10.
《老友》2003,(6)
回归石1997年5月中旬,奇石收藏家陆洪先生在辽西陵源城南的木兰山山腰处偶然发现了一块显有"七一"字迹的奇石。之后,在山腰的另一侧,他又寻到了一块显有"回归"字迹的奇石。两石在木兰山上一南一北相伴而存。"七一"石约20cm 见方,通体浑圆晶亮,正面为"七一"两个  相似文献   

11.
艺术感言     
在我的印象中,煤矿的主色调是“黑”。空气中飘着煤尘,建筑物上落满煤灰,矿工在充满危险的巷道里挖煤……绝对不会把煤矿与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厂房联系在一起。走了几个煤矿采风后,发觉自己的印象完全是来自杜撰的“想象”或是偏听偏信。在榆林的南梁煤矿,我看到的是花园式的厂区。到井下参观让我对现代煤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采煤作业面,看到的是自动化的采煤机械,现代化程度之高,出乎我的意料。我们最关心的井下安全措施,也令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2.
艺术感言     
在我的印象中,煤矿的主色调是"黑"。空气中飘着煤尘,建筑物上落满煤灰,矿工在充满危险的巷道里挖煤……绝对不会把煤矿与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厂房联系在一起。走了几个煤矿采风后,发觉自己的印象完全是来自杜撰的"想象"或是偏听偏信。在榆林的南梁煤矿,我看到的是花园式的厂区。到井下参观让我对现代煤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采煤作业面,看到的是自动化的采煤机械,现代化程度之高,出乎我的意料。我们最关心的  相似文献   

13.
一、飲食汉代人民的食粮,内郡以米麦两种为主,輔以杂粮。边郡以杂粮为主要食品,有糜,(禾旁)(禾皇),黄米,秫等名称。(见居延木簡,我另写有西汉屯戌研究,关于屯田制度部份内。)米作成飯粥,父可以作米餅。麵以麵(次食)作成名餅,粉作成名餌,(說文云:(次食)稻餅也,餅麵(次食)也,餌粉餅也。)每日有食三顿的,(見汉書淮南厉王传。)有食两顿的,居延木簡有朝三升暮三升的紀載。每人食量,每月大斗在一石五升至二石一斗左右,未成年的人则在一石六斗左右。汉代有大斗小斗的分别,小斗一石,只合大斗六斗,汉代大斗的一石,只合现今的二斗。汉書食貨志說:“每月人食一石五斗。”鹽鉄諭散不足篇說:“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前者是說大斗,后者是說小斗。(居延汉簡釋文卷二,四十三頁,有簡文云:“武成(?)長孙青屑,妻大女謝,年三十四,用穀二石一斗六升大,子使女子年十,用穀一石六斗六升大,子未使女足年六,用穀一石六斗六升大。”此簡为成人及小孩每月食粮全面的紀  相似文献   

14.
第一节发现缘起及工作经过一九三七年武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后,我便推测其邻县长汀应当也有同样的遗址。一九四七年我自南洋回国后,便很注意这个地方。一九四八年我曾间接由长汀县河田区农场得到一件石箭镞,和武平的很相象。听说那边常发现石箭镞,本地人说那是“星的屎”是天上的星拉下来的屎,又名“鬼箭”是不祥之物,故不敢拾起。解放后当地政府发动垦荒生产,便在河田设立一所苗圃,将河田区不毛的童山栽种树木,苗圃工人在工作中有时发现石箭镞,也偶然拾起一二件,交苗圃办事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對我说,天上有多少顆闪烁的星星,地下就有多少塊會發光的石頭。”老何望着他辦公桌上一顆鑲嵌許多金屬顆粒的石頭对我說,“自從我離開紅透山出来工作的那一天起,这顆礦石就一直伴随在我身邊。無論我经歷多少人情事故,始终也忘不了自己最真實的身份;一个礦工的儿子。這是你们生長在都市的人永遠無法能夠理解的”!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秋,偶然一次机会,我受人之托,为某会所创作了一批陶瓷雕塑艺术品摆件,其中两组主要以“太湖石”为创作素材。之后这一系列的创作便成了我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新天地》2007,(7)
我和刘志信是邻居,他自1992年退休后就开始收藏奇石,我经常见他捣鼓石头,也不免受到熏陶。一天他邀请我去他的地下室看看,我一进屋,立刻被那些琳琅满目的奇石所吸引。室内排列着几个石架,石架上摆满了奇石,每块奇石都有一个配合无间的石座。老刘站在架子前面,就好像部队首长在检阅士兵,他轻轻抚摸自己的藏品,脸上又浮现出父亲对儿女一样的关爱。  相似文献   

18.
中华处处是亲人。我老夫妻俩今年近八旬,只生一个闺女,现在襄垣县农村,身边只有一个外孙女和我们居住在潞安矿务局漳村煤矿。1980年,我们住在二号楼一层尽东,张海龙、张美玲这一对青年夫妻住同一楼尽西,两家交往渐密。美玲夫妻称呼我们大爷、大娘,她孩子们叫我们姥爷、姥姥。有一次,我病了,美玲和她的  相似文献   

19.
一、是“魏献子”还是“魏庄子”近来翻阅王彬主编的《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所选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文中有“(?)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云云。我生活在石钟山麓的湖口县,自幼熟谙《石钟山记》,清楚记得原著作“魏献子之歌钟”,这里怎么写成“魏庄子之歌钟”呢?是编  相似文献   

20.
现今盛世,收藏之风亦盛。如何走出一条"有趣而收藏、收藏更有趣"的个人特色的路?我与妻子徐立梅(两人共用一个网名"杨梅清清")一起,把多年的文化积淀投射到戈壁石小品的创作、收藏上面,走出了我们的收藏之路。玩石收藏,在中国可谓历史久远矣。从5300年前在北阴阳营出土的古南京人遗址,就有美石陪伴人生的佳话;《红楼梦》就是以"通灵宝玉"为线索生发的"石头记";米芾、苏东坡……都是拜石、玩石大家。玩石的魅力可见一斑。石不能言亦可人。南京别称为"石头城",我们生活在"石头城";玩石弄文,也是为石头城石文化添上一笔。我们玩石与众不同,是将不起眼的小块戈壁石,从石商手里淘来,不做任何外力加工,只以自己的学识、眼光观察、揣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