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殊的犹太身份,敏感孤独的内心使得作家卡夫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流浪主题,《饥饿艺术家》便是一篇出色的带有"卡夫卡气质"的作品。本文以精神流浪角度为视角,考察饥饿艺术家及卡夫卡本人关于寻找认同、寻找归宿、寻找救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剧作。舞台指令在营造该剧蒙太奇画面,即创设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会话分析中的话轮转换假设、邻近配对假设以及话轮分析模式为理论视角,节选威利和长子比夫不同情景下的对话为语料,比较了两种不同语境下威利父子言语行为类型的差异和不同的话语特征。所有这些差异与话语特征都是一种语用顺应,它是该剧成功的特色之一。这种顺应有效地刻画了剧中人物的多元性格,烘托了该剧的悲剧氛围,渲染了它所蕴含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是犹太民族恒定的文化母题之一,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伙计》对这一犹太文化母题进行了移位运用和艺术阐释。从犹太文化角度上说,承载马拉默德犹太观的小店是主人公的精神家园:莫里斯的精神隔都(Ghetto)①和弗兰克的迦南圣地。同时,弗兰克的追寻之旅体现了马拉默德在犹太文化影响下的现实主义创作策略。他对全人类追寻精神家园这一主题颇富见地的哲学思考则表明其文学创作主旨衔接了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犹太性与普世性。  相似文献   

4.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该剧从文化的视角反映了以威利为代表的犹太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威利所代表的犹太文化在价值观和家庭观等方面与主流文化构成的矛盾,导致了主人公以自杀来维护和实践其文化观念这一悲剧结果。  相似文献   

5.
悲剧大师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他敏锐地发掘了现代人寻找自我和归属这一历史主题,而这一主题后来则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潮和“基本母题”。本文拟就《榆树下的欲望》一剧,通过对该剧中每一位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分析,着重探讨奥尼尔是如何揭示文化与个体冲突、物质占有欲与人性对立的这一悲剧主题;同时,谈一谈《榆》剧中一些创作手法的使用,其中包括分隔演区  相似文献   

6.
特殊的犹太身份,敏感孤独的内心使得作家卡夫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流浪主题,《饥饿艺术家》便是一篇出色的带有“卡夫卡气质”的作品。本文以精神流浪角度为视角,考察饥饿艺术家及卡夫卡本人关于寻找认同、寻找归宿、寻找救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7.
犹太性是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含义和价值,而流浪是犹太人生活中永恒的特征也是犹太文化的标志之一。索尔.贝娄的"流浪汉"小说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不同,小说的人物大多数经历是精神上的流浪。小说中的人物通过精神的流浪,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自我,以期找到心灵的归宿,实现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的犹太主题文学作品中,犹太身份困境与身份认同的母题一直被关注和阐释,隐形的"无墙隔离区"与非犹太世界的界线和交织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欧茨的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讲述了犹太族裔在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夹缝中的挣扎与成长,及其在文化、政治生活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游走。  相似文献   

9.
在尤金·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一剧中,海,雾,陆地等意象频繁出现,本文从分析这些意象各自所具有的丰富象征含义及其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入手,来阐释《安》剧所蕴涵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其犹太文化特性。流浪意识作为犹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印记,贯穿于贝娄的作品中。流浪意识表现为两种形态:形体流浪和精神流浪。本文通过对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雨王汉德森》和《赫索格》三部小说探究其所表现的形体流浪意识和精神流浪意识。  相似文献   

11.
美国犹太文学同美国华裔文学、非裔文学一样,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一支.犹太作家们在犹太与美国的双重语境中,从犹太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国犹太文学,为美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个流亡两千多年、并一直生存在异族控制中的民族,犹太人遭受了人类社会所有的苦难.因此,受难、流浪与身份问题成了美国犹太文学特有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12.
犹太裔作家塞林格对犹太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身上得到了再现。霍尔顿对基督教的批判与讽刺、在纽约一日两夜的流浪以及寻找"希望之乡"的向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深受犹太传统影响的个体,与此同时,承载着现代文化的霍尔顿在文化融合、文化同化的语境中又不自觉地反叛传统,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牡丹亭》和《长生殿》两部传奇中的爱情描写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第一部分论述了两剧中描写的爱情显示的不同的倾向和思想意义;第二部分对两剧中相类似的情节进行了比较,议沦了两剧情节处理的短长;第三部分结合题材来源和历史背景,对汤显祖和洪升的不同的创作动机、艺术趣味作了介绍,从而挖掘了造成两剧爱情描写倾向不同,“貌似而神离,形近而实远”的社会历史及艺术创作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伙计》因其精深的思想主题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而被推崇为马拉默德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 ,马拉默德运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犹太幽默。通过分析小说中犹太幽默在人物塑造、主题揭示方面的作用 ,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示马拉默德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从“父与子”、“受难”以及“宗教”三个层面对美国当代著名犹太裔作家哈依姆·波托克代表作《选民》中的犹太文化母题进行了探究。“父与子”母题主要体现在父子两代人对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冲突性态度上;“受难”母题源于对上帝会派使者弥赛亚来拯救犹太人于苦难说法的笃信,但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对于犹太人经历的诸如大屠杀等种种磨难,“受难”一说也遭到了质疑甚至颠覆;作为高度宗教化的民族,犹太民族奉《圣经》为圭臬,坚信本民族是与上帝“契约”中的选民,甚至将这一信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选民》中犹太文化母题的探究拓宽并加深了对小说的解读,同时为如何应对异质文化提供了借鏊。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学概念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文章从莎剧中的圣经典故翻译切入,论述莎剧翻译在世界文学作品的流通过程中的跨文化价值。莎剧作为世界文学经典,不断被翻译、改编、上演,形成具有活力的复数“世界文学”,兼具权威性与经典性。圣经典故注释作为梁实秋莎剧汉译本中独特的副文本因子,是联系作者、译者、读者的重要枢纽,在跨文化的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文章从世界文学的视角,对《文星丛刊》版中的圣经典故注释所体现出的功能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梁译莎剧通过对圣经典故注释这种跨文化阐释的策略,对莎剧进行世界文学经典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分析《雷雨》人物时习惯借用小说的形象分析法,忽视了"戏剧性"这一应有角度,从而在对剧  作人物和主题的解读上出现偏差。从戏剧冲突、戏剧情景、戏剧悬念、和戏剧场面四个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周萍才  是《雷雨》戏剧性营造的关键,而且惟有周萍才体现了剧作真正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正>《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创作的一个家庭悲剧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成因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从鲍温家庭系统理论中的慢性焦虑出发,从家庭的角度来探讨威利悲剧的原因。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描写了一个小人物威利·洛曼生前一天两夜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向读者展现了推销员这样的小人物一生的沉浮。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新生代犹太作家乔纳森·萨福兰·福厄的小说《一切皆被照亮》以一位美国犹太青年作家前往乌克兰寻根的经历为线索,借助魔幻现实主义重构个体层面的家族史和社会层面的犹太集体记忆。通过探讨小说中的"后记忆"与犹太性的关系,该小说体现了新生代犹太作家在后大屠杀时代继承创伤、延续犹太性,并以文学想象表现历史"真相"、照亮未来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基于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生活史,与其所属"国王剧团"年轻同事约翰·弗莱彻合写的一部历史剧。在该剧收入"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1623年出版)之前,它另有一个剧名《一切都是真的》。剧中不同的文体特征显示出,戏中场景由莎士比亚和弗莱彻分别执笔。在结构上,《亨利八世》明显具有晚期莎剧的某些浪漫特征。此外,在所有莎剧中,该剧的舞台提示最为丰富。但莎剧中的历史只是莎士比亚为舞台演出而写,绝非真实历史。本文详细梳理历史中真实的亨利八世与戏剧中莎士比亚打乱历史时空的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