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妈祖进香是妈祖信仰行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妈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各类妈祖进香活动日渐频繁,妈祖进香活动成了妈祖信俗延续且不断扩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以维克托·特纳的“朝圣”概念为视角,理解妈祖进香仪式过程中的“朝圣”内涵,并就进香行为本身对妈祖信众的心灵冲击与现实生活的影响加以分析。在妈祖进香过程中,信众通过大范围、长时段内的进香行为不断重申着民间信仰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积极性,而进香过程中的能动者———信众,也在“朝圣”过程中进行了生命体验的更新,反观自我,增进群体生活认知与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2.
武当进香习俗地域分布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当山朝山进香习俗历史悠久,在全国影响很大。根据地方志、金石铭文等资料记载,元明以来到武当山进香的香客来自今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台湾等地。这些史料显示,元明以来武当进香习俗具有全国性的地域分布。  相似文献   

3.
南岳衡山朝圣音乐是其宗教音乐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湖南宁乡老粮仓镇双舞村香客是众多朝圣队伍中的一支,其《南岳香歌》和《回程歌》的歌词与南岳大庙进香所用八个香包上的菩萨名号紧密相符;演唱时用当地方言,且唱一字夹杂一个衬词;其调性体现出浓郁的湖南民歌风味,构曲上是一曲多用的方式,节奏围绕同宗音调不断加花变化。双舞村朝圣音乐的研究能为南岳衡山朝圣音乐的其他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朝拜真武神为目的的武当山朝香活动至迟兴起于宋代,经过元代的发展,到明代已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风俗,其规模和影响足以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媲美。清代以后,民间仍盛行朝武当的风俗,但香客的人数与地域来源已不能与明代鼎盛时期相比,朝山进香已呈衰减之势。武当山朝香风俗的历史与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化、道教真武神信仰的兴衰、武当道教的影响等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泰山位居五岳之首,历来备受青睐,而帝王的封禅、致祭活动,更确立了其独尊地位。泰山地位的尊崇,令四面八方的信众齐聚泰安,登临泰山,拜谒于泰山神下,成为泰山忠实的香客。据泰山现存碑刻记载,明清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民众的各阶层人士,无不亲祀泰山,将泰山进香活动推至鼎峰。究其原因,或为显示帝王之正统地位,或求国泰民安,或为福寿康宁,或为游览胜景,因人而异,不一而足。朝山进香活动的兴旺发达,带动了旅店、餐饮及庙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泰山内、外道路的兴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地民众的负担,使当地的民风民俗、社会风气发生转变乃至恶化。  相似文献   

6.
《醒世姻缘传》反映了明清之际山东地区的社会风俗 ,其中对妇女朝山进香多有描述。本文依据书 ,结合相关史料 ,认为明清时期妇女朝山进香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她们多随香会出行 ,或祈福还愿 ,或游山玩水 ,游历所及遍及宗教圣地和名山大寺。这种活动虽遭到统治阶级及维护礼教人士的禁止和反对 ,但却屡禁不止 ,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官方、非宗教的下层信仰,李绍强、李修龄试图通过对山东方志中有关资料的分析,揭示明清时期山东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秦海滢认为明初统治者为了整顿神统,虽然明确规定了允许进入正祀、杂祀和淫祀的神。但是,山东各地民众信仰既有在国家规范下的活动,又有自身需要所奉祀的多神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代洪亮以泰山信仰为中心,着重考察了民间香社与明清山东乡村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香社是重要的乡村社会组织,明清时期山东范围内,以泰山信仰为主体的民间香社组织非常众多,这些香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南岳寺院庵观林立,大量香客、游人慕名而来,岳市应运而生。南岳是岳市存在的重要因素,也是限制岳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另一方面,岳市也对南岳的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岳市上出现的种种危机及其解决方式,也反映了民间信仰在危机处理方面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人口迁移是明清以来突出的社会经济现象,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如汉口、上海等地吸引了大批人口迁入,形成众多移民聚居的社区。自晚清倚仗湘籍官员的支持,湖南宝庆人占领汉口宝庆码头之后,大量宝庆籍移民聚居生息繁衍于此,从事城市社会底层职业如码头工人等。随之而来的还有"道士之乡"宝庆府新化县著名的正一道士。正一道士的宗教活动主要是在社区内做斋醮、放焰口、超度亡灵,还有率领居民进香南岳等。通过共同的道教信仰和仪式,汉口宝庆人激活了被遗忘的集体记忆,共享了因移居和迁徙而疏远的社团情感,重建或凝聚了因居住在异域他乡的生存压力而被疏离了的社会关系。在明清至近代移民社区发展进程中,以及在社区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传统宗教与信仰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民间生活与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民间信仰组织作为这种文化所依托的主体,表达并传承着中国广大民众对神灵的崇拜与敬仰。民俗学家叶涛先生通过他在考察泰山香社时所搜集到的田野资料,运用文献学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来分析“以泰山神灵为奉祀主神、以到泰山朝拜为结社目的的民间信仰组织。  相似文献   

11.
西铁营花钹大鼓是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它是清代民众以进香修善为宗旨而自发组织的民间武会十三档之一,从西铁营花钹大鼓的生存背景来看,明清时代统治阶级推行"儒释道"三教并用的政策,使得它的宗教文化内容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多重含义。笔者从原始信仰、道教、儒学三个角度来阐析西铁营花钹大鼓的宗教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雁北地区龙王信仰的兴盛展现了该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显示出这一时期社会环境变动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对该区域龙王信仰兴盛缘由、分布区域和相关民俗活动的探讨,对研究该区域环境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岳高僧暮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是佛教革命组织的中坚力量。将抗日作为自己的责任,发起“南岳佛教救国协会”;以笔为武器,编辑《狮子吼月刊》;组织“流动工作团”,指导僧人抗战,彰显了南岳佛教徒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14.
潮汕地区不仅继承了福建莆田原有的妈祖崇拜,并且创造了更为独特的信仰文化。妈祖信仰在潮汕地区传播并流行有其具体缘由,潮汕颇具特色的妈祖信仰文化也给潮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妙峰山香会组织每年结队朝顶,是北京地区声势浩大的民俗景观。文会主要为金顶、神庙与朝顶香客提供义务服务,不取报酬;武会,是相对于文会存在的另一类香会组织,以献艺、娱神为其活动内容,因此又称"走会"。通过对三个香会组织的访谈了解,分析组织构成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探讨香会在现阶段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及香会对碧霞元君的信仰状况等。  相似文献   

16.
妙峰山位于北京城西北35千米处,主峰大云坨海拔1 291米,雄居于“小西山”诸峰之上.这里不仅有奇松怪石、清泉飞瀑等自然景观,更因香火不绝的碧霞元君信仰而素有“北京第一仙山”的美誉.闻名遐迩的“娘娘庙”始建于明代,灵感官、回香阁、玉皇顶三座庙宇群,依山取势,参差错落,14座殿堂中分别供奉着儒、佛、道和民间崇信的各种神祗.从清康熙帝敕封“金顶”庙会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有数十万香客朝顶,数百档香会进香献艺.这里也因此成为京津冀地区民间宗教的圣地.除了作为民众的信仰中心,这里还因1925年顾颉刚等5位学者的妙峰山进香调查,而被视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发祥地”.2008年,妙峰山庙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其承载了民众生活的历史与记忆,这里又成为了传承民间文化的“风水宝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上古传说、寿文化、宗教传承、民族团结、山水人文的视角探讨了南岳“和”文化的传承与演绎,阐释了“和”在南岳文化中的底蕴。“和”是南岳文化传承的中轴线,南岳文化以其内秀于文,外秀于林而独著特色,和谐思想深蕴于南岳文化长期的积淀和发展中。  相似文献   

18.
朱熹、张栻、林用中同游南岳衡山时,在7天内写作唱酬诗149首,编为《南岳唱酬集》。张栻的《南岳唱酬序》以“序”为名,实则记述了游玩经过,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名篇。之后,朱熹写作《南岳游山后记》,以“记”为名,实则借临别赠诗一事叙述了自己对于作诗的看法。细读南岳唱酬组诗、《南岳唱酬序》与《南岳游山后记》,可以看出山水文与山水诗在叙述同一活动时的不同特点,还可以观察到理学家面对优美山水时想要作诗却唯恐玩物丧志的纠结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9.
彝族的祖灵信仰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彝族产生祖灵和竹灵祭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缘由, 祖灵祭这一信仰民俗也成为彝族人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现实生活中祭祖拜灵是为繁衍子孙、六畜发达、五谷丰 登,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共福利领域中,“信仰型非营利组织”和“与信仰有关的非营利组织”都参与公共服务,却是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的概念,“信仰型非营利组织”的出现体现了概念演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与严格性.信仰型非营利组织在历史、规模、服务行动、资金来源方面展示出不同于宗教机构的组织特征,与世俗组织的差别体现在五个方面,即身份认同、资源依赖、产品服务、参与者选择和组织网络.整合框架的出现有助于从多个维度考察组织的信仰特性以及确立组织在连续统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