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新化县3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梅山武术在学校教育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习武意向浓厚,但对梅山武术知识面狭窄,理解肤浅,学校领导对梅山武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乏对梅山武术本身作用和价值的认识;缺乏梅山武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缺乏适合学校教学的武术教材,学校武术开课率低,教学内容开设不合理,当地政府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建议: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武术的精华和加强对后备师资的培养,传承本土民间武术。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和完善基层监督体制,保证梅山武术学校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当地高校对梅山地区中小学的师资补充与交流,加强对老拳师梅山武术继承与发扬,实现其本土特色武术的传承与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传统武术生态资源开发是民族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以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为背景,以武术之乡湖南新化梅山武术拳种为具体对象,对梅山武术文化在形成与发展中凝聚的传统生态元素进行剖析,并探析其传统生态资源开发路径,可见,各地传统武术在传统生态资源开发路径上,应结合各自凝聚的传统生态元素,在区域性本土文化圈打造、本土武术竞技性能挖掘、民间社团组织的建立以及本土武术文化进校园等路径建设上下功夫,为当地民众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3.
从“体育文化帝国主义”的视角以及“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下的梅山武术传承和发展现状来看,“蛮”是梅山武术的精神要核,梅山武术的“文化悖谬”主要体现为文化传统与现实诉求的矛盾;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的差异是梅山武术生存危机的直接导因,社会基础的变迁是梅山武术现代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升华梅山武术的现代精神价值理念,确立对梅山武术文化的认同与适应,重视传统的维系与超越是梅山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梅山武术已经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对梅山武术的研究迫在眉睫.应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梅山武术的起源、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发现梅山武术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有许多的显著特点区别于其他武术门派.并对梅山武术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梅山武术无形资产的内容包括与梅山武术有关的武术作品、商标、人力资源、域名、技术秘密、组织机构。梅山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自己的品牌,对梅山武术无形资产的认识不够,理论研究滞后,宣传力度不强,缺少专门的管理人才和组织机构。要丰富梅山武术的开发活动形式,提高传承人的保护与开发意识,借鉴相关行业的保护与开发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和增加宣传方式,使梅山武术获得更好的保护,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梅山文化是长期以来在梅山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山地文化。北宋以前,该地区尚处于一种自然松散的社会形态下,但由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梅山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北宋在梅山建制以后,梅山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随着民族交往与融合的加强,开始被汉族文化所接受和尊重。梅山文化在诸如民风、歌谣、方言、饮食、节日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并保留了其地方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梅山傩戏口述档案是指梅山傩戏代表性传承人及其群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反映古梅山地区民众文化、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及科学技术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口述材料。对梅山傩戏口述档案进行挖掘、保护既有助于填补史实空白,还原历史本真,健全和完善档案资源建设体系,又有利于构建社会民众共建社会记忆的格局,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地域...  相似文献   

8.
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古老的历史赋予了梅山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样的风格和特点。在梅山地区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花鼓戏、龙舞、狮舞、灯舞,祭祀性摊戏舞等五大种,呈现出时间性、多民族糅合、戏曲性、舞蹈和武术相互融合等特色。  相似文献   

9.
一般地名的形成,都是起源于当地的居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结果。梅山之名,也应起源于梅山本地。山地迷路的文化现象,在文字记载和文学描写中,都被称为"迷山",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梅山地区方言、瑶人勉语、粤语读"迷"为"梅"。因此,"梅山"应是"迷山"的误记。  相似文献   

10.
梅山祭祀音乐是梅山人为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和鬼神而进行的仪式音乐,一般在还愿、祈福、求医及人死后的法事等仪式活动中进行。研究和探索梅山祭祀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与它在梅山地区的流传状况及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一定的民俗音乐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梅山传统建筑既是梅山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当地人民精神与心灵的栖息地,深入挖掘梅山传统建筑的地域性文化内涵,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梅山地区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考察的方法,对该地区传统建筑的类型及特色进行分析论述,以期为梅山地区的村庄规划与建设注入持续动力,突出区域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2.
梅山体育的发祥承载着蚩尤文化的深刻烙印,其发生人群一直是在民间,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关系密切,因此,梅山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民间性和民俗性。这三种特性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3.
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武术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历史文献与田野材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客家地区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导致了客家地区武术活动多元形式的呈现,形成了客家武术文化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4.
20余年来,学者们从梅山地理区域、梅山名称由来、梅山主体民族构成、梅山历史、梅山文化内涵、梅山宗教与巫傩、梅山音乐、梅山体育与梅山民俗等方面对梅山文化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整体性和宏观性概述多,具体实证性研究少;具有理论深度和文化品位的精辟论述较少;田野报告太少,文献分析较多;研究方法单一,跨学科研究不够。  相似文献   

15.
从梅山方言切入来研究梅山文化,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梅山方言本身,因为梅山方言本身就是梅山文化的一部分;二是研究梅山方言所反映的梅山历史与地域文化内涵,探讨梅山方言与梅山文化的关系,例如可从梅山方言中的底层语言成分出发考察梅山族群的历史源流与民族属性。梅山方言与梅山文化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6.
在湘中古属梅山的地域内的民俗宗教活动中,人们对巫与巫术的信赖具有鲜明的历史与现时性原因。巫术及其宗教性规仪,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崇信巫觋也成了梅山道教的一大表现特色。  相似文献   

17.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武术文化的传播必须在新媒介环境下不断创新。中国武术作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体育实践形式,广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为我国武术文化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网络、影视、报刊等媒介为传播手段的武术文化活动日益频繁,说明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对武术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人尚武,在唐代武术文化中,往往还推重比武过程中的灵感智慧,以一种乐观豪迈的精神,描绘比武过程及其所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武术中某一技艺以技服人,还往往有为国争光震慑外夷的更大用场。这种主要以武术比试较量所形成的豪侠观念,还泛化到其他文化分支。成因有:人类争强好胜的本能与宽松文化环境的充分适合;中外往来活动的催发;帝王将相的喜好与江湖技艺游乐精神的共生互动。  相似文献   

19.
梅山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山文化核心景区已逐步形成,可进入性进一步畅通,旅游服务有潜力可挖。梅山文化的旅游资源、利好政策、区位衔接、文化底蕴、消费市场等已形成自身特色。要提高梅山文化旅游的整体影响力,应在政府扶持与沟通、各方利益协调与平衡、旅游品牌打造与培育、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推广等方面构建梅山文化旅游产业链。  相似文献   

20.
一个地域内村落群体往往有自己同类的文化意识,它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楚文化是盛开在我国长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枝鲜花,梅山文化则是楚文化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分支。梅山一带的村落群体以其共同的历史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村落文化。但长期以来,由于史料发掘不够,研究者很少涉足,至今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梅山村落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