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为研究对象,结合刘宓庆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包括音、词、句)和非形式系统(包括风格、情景、意境)两个方面探讨张培基在散文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为散文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美学视角分析了散文翻译中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指出散文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包含的多层次美的信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匆匆》是我国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一篇散文作品,文章结构精巧,纯朴简练,文字清秀隽永,充满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然而对于其译本和翻译策略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张培基先生的译本很好地向英语读者传递了原文的美学价值,结合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充分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接受。通过以张培基先生对《匆匆》的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了“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未定点”三个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在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同时探讨了张培基先生在散文英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审美信息,然后作出与原文审美标准相符的译文,从而完成对原文的美学再现。柯灵先生的散文《巷》语言优美,颇有文采,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恰当地将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有很多的学者将具体的语言学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语篇衔接理论作为语篇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创建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选取张培基先生《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中《今》的英译本和原文进行对比分析,从衔接手段角度去分析汉英翻译应注意的问题,从而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把散文翻译实践与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起来,探析“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中的翻译问题。首先介绍历年英译汉比赛原文的特点.其次简单介绍了散文的特点,然后用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并得出:散文的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包含的多层次美的信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让读者欣赏到散文所蕴含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散文是一种笔法灵活,把表象与意象之美融于一体,给人以深切情感体验的文学样式。作为散文翻译,不仅要传达原作之意,还要完整地再现原作的情、境,这也是评价译文质量高下的重要标准。以格式塔意象为理论基础,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探讨散文翻译中情境再现的手段与技巧。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翻译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学理念的转换.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要求读者与原作者、译者共同创造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背景,针对文学翻译语言规范化与文化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来探讨翻译中的美学"韵味"及"审美"意义,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散文继承了古典散文的艺术表达技巧,拓展了散文的内在精神。通过工笔重彩、白描、留白等写作手法,现代散文语言呈现绘画美,对语言节奏和音调平仄押韵的追求使得现代散文语言呈现音乐美。受到现代媒介的影响,现代散文语言又呈现语言的杂糅与分化。中国现代散文语言的美学参与并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