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协作化原理是组成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众多文献中都提到协作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马克思理论中,协作能够有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适用。在协作化理论下,我国产业正经历着由"集聚模式"向"集群模式"的转变。本文基于这一现象,简单阐述了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这两者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两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就如何推动我国产业从集聚到集群的演变提出了几点策略,旨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推动我国集群产业进程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我国新时期重大战略思想的本质要求,有其坚实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承继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想精华,特别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人学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深入探析马克思人学价值观维度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于正确把握"以人为本"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学领域中,涉及到实证方法论和人文方法论两种论调,这两种方法论同时也成为两大体系,马克思?韦伯就是人文方法论这一体系的主要代表人物。宏大的社会学方法论更是马克思?韦伯的思想结晶。他的理论体系更是从理性的角度诠释的,尽管马克思?韦伯作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这一思想在学术界也是有很大争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经说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也体现出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是紧扣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的,他的思想与理论也让后人深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本文通过对马克思?韦伯的理论的反向逻辑思维,检视他的理性化思想,思考现代人的现代社会文明进行比较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在高速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系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内学术界在内在一致性、继承与坚持、丰富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使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发现,目前对两者关系的学术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今后的研究应需更加注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两者关系的学科研究、系统性整体性对探索今后我国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促进全球化,提供推进方向和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阐述了生产与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关系,并深入地阐释了“消费使产品成为产品,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的思想,其思想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生产与消费两大基本点,本文将着重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作出逻辑性的分析,阐释生产和消费两者的内在关系,以及消费理论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在深入总结以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选择。科学合理地构建“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现机制,不仅是一个前沿的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政治文明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实现路径以及带动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述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唯物史观、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论、"现代社会"的理论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它对于当今认识和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才能得到展现,各种能力得到提升。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以人为中心,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经济学者对这种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和争论,其中,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立场的经济学者认为本次危机的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来看,本次危机并没有脱离《资本论》中的危机理论的逻辑。本文主要从《资本论》中危机理论的逻辑出发,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借此证明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强调通过实践从社会关系入手来理解人的本质,共同富裕以人民群众为核心、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本。因此,在马克思“人的本质”视域下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以其思想中的实践本质、社会本质来指导共同富裕的实现。该文从人的本质“类”底蕴、“社会”蕴、“实践”底蕴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行分析,深入探索实现共同富裕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哲学诠释和现实路径,对新时期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创举。本文通过对跑马岭感恩文化的探究,旨在契合社会主义社会属性需要,弘扬感恩文化,为学术界探讨此问题提供一定参考。本文以“河南省感恩文化教育基地”跑马岭景区为代表就感恩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探究,分析跑马岭感恩文化发展的现状,针对市场开发定位,开发价值,感恩文化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开发对策与建议四大方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就业是社会稳定之根,社会和谐之本。当前,我国面临人口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了现实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社会就业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使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确定为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科学发展现进行了全面理解分析和探讨,从次理论所包含的哲理,以期形成系统的认识和更好的发挥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犹如两个轮子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缺一不可。因此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路线决定之后,组织路线、乃至人才问题是保证它的贯彻落实的关键。 下边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关于组织与人才的保证及相互关系作一简述,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是指导今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它以中央全会名义发布,必将大大地推进当前亟待加强的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精神文明的面貌大大改观,从而也会促进两  相似文献   

15.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命题,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在借鉴批判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之上,立足现实环境问题,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马克思、恩格斯从道德伦理的视角,深刻剖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双向互动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为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亦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当代诠释与崭新实践。  相似文献   

16.
殷倩 《人才瞭望》2021,(2):42-43
随着我国高等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对人才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大学的团委及学生会组织为学生从校园跨越到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锻炼自我、提高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团委及学生会组织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为了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高校学院团委及学生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践行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里是否存在科学哲学是目前学术界尚需商榷的问题。本文以存在马克思科学哲学为基本观点,以探究马克思科学哲学的现实价值为基本目标,通过对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历史形成的梳理和把握思考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内在逻辑以及马克思科学哲学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普世伦理问题是一个在当今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普世伦理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学术界对普世伦理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他们探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不同的历程,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阶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毛泽东和邓小平通过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我国自身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成果。虽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通过我国领导人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不断地进行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内容,从静态和动态进行分析,并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网络化治理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可谓炙手可热,国内已有众多的学者着手网络化治理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基于这些研究对我国当前公共治理的改革实践进行指导。本文基于国内学者对网络化治理的研究的现状,梳理归纳出当前我国学者研究网络化治理所显现出的特征、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研究的走势,为学术界对网络化治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