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一些地方频繁发生,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偶然的因素引发,蔓延速度很快,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事件的原因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往往是为了发泄对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的不满。也正是这些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使原本就难于处理的群体性事件变得更加难以收拾。因此,防范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群体性事件对于防止群体性事件的恶化升级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矛盾,群体性事件就是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如何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也成了当前公安工作的重心。该文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表现特点,对公安部门如何在群体性事件中利用录像取证提出探索性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烨  叶飞 《决策与信息》2011,(12):108-111
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由于社会阶层的重构以及利益冲突的加剧凸显出来,矛盾积压到一定的程度,群体性事件便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集中出现。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且呈现出来组织化、影响大以及非直接相关人员参与多的新特点,这给直面群体事件进行危机管理的基层政府带来考验,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要求下,基层政府亟待提高自身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在社会制度和结构的不断发展变迁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进入11月份以来,中国多个城市发生了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尽管在地方政府的介入下罢运得到了平息,但是,这些群体性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也进一步考验了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项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新思维,形成制度化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风险社会的大环境下,各种矛盾都表现的尤为突出,其中的群体性事件又表现的更加明显,群体性事件在当今风险社会下所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文章拟通过对风险社会及群体性事件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对我国解决群体性事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09,(31):F0004-F000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城市建设、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贫富分化和各种利益调整等原因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已经成为各级各部门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蔡锦明 《管理科学文摘》2010,(36):246-246,256
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析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探讨了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并从高校的视角提出了如何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步骤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谣言的大量传播,谣言在众多群体性事件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的特点、产生基础、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分析,进而寻找到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转轨和经济转型进程的加快,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在不断增多。舆论贯穿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始终,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能有效的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本文分析了舆论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发展进程、影响,及舆论引导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舆论引导的不利因素及有效进行舆论引导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各种不安定因素日益突出。本文从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几起恶性群体性事件入手,客观分析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并从建立完善三个机制等方面对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治理提出了拙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很多旧的利益矛盾日益显现,新的利益矛盾也不断产生,致使突发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上升。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的群体事件及其高发原因,有益于决策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群体性事件,从原因入手来预防、处理、减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张红阳 《决策探索》2014,(10):55-5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群体性事件已经不仅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以网络为载体的群体性事件接踵发生,而且形成了网络与现实交替影响、相互放大的特点,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密切关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各种信息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对现实中的事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增加了处理难度。这些频繁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给党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高校管理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来源于整体参与人群感受的非常态化,美学强调对感官的感受的研究,减少群体性事件甚至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和谐社会就是追求一个感受美的社会。在美学内涵中,所有美的事物都必须具备和谐的属性,都强调中和之美。中性美学中的和谐处于秩序(制度、规范、公利、简单)与无序(混乱、自由、自利、复杂)之间。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制度缺陷暴露、公平规范缺失、私利牺牲、矛盾升级。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是用有序的制度公利规范自由的无序自利的过程,强调在审美观念上注重预警与应急的统一,两者约以中和;美感体验上注重道德修养,理性调解;审美趣味上注重功用、人工与现实。利用中性美学倡导的中庸之道探索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不绝于耳,作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范本,感城事件的特点在于主体是农民、是基层政府,原因在于最基本的社会治安问题。感城事件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去想该怎样去解决中国广大农村的相关社会问题。群体性事件,是近一段时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秩序,群体性事件频发需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社会参与扩大需要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把"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为基层政府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提升群体性事件治理能力指明了方向。一、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伴随着我国政治及行政管理民主化、法治化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不断攀升,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应用"情景-次级情景-对象-要素"模型对各类群体性事件案例进行分解,提取相关的影响因素,构建多维情景空间模型,并提出了用于群体性事件预测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阐述了其基本原理,然后结合实例说明了其应用。通过根据多维情景空间模型对群体性事件案例进行编码形成的数据样本集,来训练该预测模型,并用AUC值评估其有效性。最后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在群体性事件预测中的作用以及应急管理主体的应对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由于传统的狭隘观念,地方党和政府有些干部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捂“,对群体性事件采取信息封锁及舆论封杀,以其将事件控制在地域之内,不使其外溢,从而实现社会稳定。二是“拖“,不能及时解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种矛盾,致使冲突的能量不断累积。三是“躲“,怕惹麻烦,  相似文献   

18.
对群体性事件产生与演化规律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主题,而发展迅速的计算社会学方法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察群体性事件的部分案例,可以发现个体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个体利益诉求渠道和社会普遍情绪这些内生性因素构成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整体环境要素,这些内生性因素的存在和组合达到一定水平,就构成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条件,而在这些宏观条件下,个体之间通过社会网络产生的关联和相互作用对群体事件的产生与演化也有重要影响。通过基于社会网络的计算社会学模型的模拟检验,本文对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与演化进行了计算分析,讨论了整体环境和个体关联的各要素的作用,获得了部分内生性因素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临界值。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演化与形成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天琦 《决策》2010,(5):72-73
网上群体性事件发生于网络之上,但是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更需要从网下的现实层面发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也频发。由此而引发的群众非法集群阻断道路或停尸闹丧以及冲击办公场所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涉及本地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发生后,以"维权"为名,纠集老乡"集群闹事"现象日益增多,交通事故的受害方或因不服从交警部门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对交通事故经济赔偿不满,或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挑拨下,聚众阻断道路,攻击事故施害方和执法交警,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作为基层执法部门,在交通事故中处理类似事件,由于公安机关执法权限分工,交警对于群体性事件束手无策,也间接造成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一步上升。本文试图从经济、法律和地方风俗习惯的角度对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原因进行了较深入探讨,并提出对交通事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中要强化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交通事故处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改革交警执法权限,转变交警执法意识,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宣传、寻求社会的理解与配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