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真理,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逻辑与认识论是统一的,从广义上说,二者都是关于认识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是全部人类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其中也包括着理性的逻辑思维及其发展规律。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是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这就充分肯定了逻辑思维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实践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一再教导我们,一切科学理论、真实知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他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高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实践论》--以下凡引自《实践论》的引文都不注明原书页数)形式逻辑这门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它和实践更有密切的关系。然而,近代资产阶级各种哲学流派,利用逻辑学的抽象性质,把逻辑形式说成不是人们长期实践活动的成果,而是一种脱离现实,脱离经验,脱离客观真理的  相似文献   

3.
逻辑思维、逻辑证明是真理标准的内在要素杨乔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哲学界的定论。但是,对于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二者关系的解释却存在理论观点上的两难,或者强调了实践是唯一标准,便觉得逻辑证明在真理检验过程中难以确定适当的位置;或者强调了逻辑...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人的解放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形成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对历史实践中“现实的人”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过程中确立了人的解放的历史主体;在对“现实的人”的阐释过程中发现了人的解放的客观物质基础;在考察现实的人的时候没有离开“现实的生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把人的解放放置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宏伟视域。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研究这一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研究视域。理论逻辑阐明人的解放思想演进过程中观念解放、劳动解放和社会关系解放三阶段。实践逻辑指出了确立唯物主义立场、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改变社会环境、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等人的解放路径的正确方向。历史逻辑是思想形成的基础,理论逻辑是思想核心内容的具体展现,实践逻辑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是行动的指南。这3个逻辑共同构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内在逻辑,实现了历史必然性、理论真理性和道路正确性的严整统一,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清晰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诉求之道。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除了通过实践加以检验或证明之外,还常常需要运用逻辑证明的方法。逻辑证明和实践证明都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既有差异,又有联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我们要坚持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要充分肯定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不能把实践证明和逻辑证明绝对地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先后从两条逻辑进路界定了人的两种不同本质:应然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实然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本质在《资本论》时期达到统一。应然本质和实然本质分别集中体现了价值的马克思和科学的马克思,二者的统一证明了“两个马克思”的一致性。因此,所谓“两个马克思”的断裂不过是一种认识佯谬而已。  相似文献   

7.
认识活动“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 ,是由自身内在矛盾推动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必须通过制约和影响认识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实现。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内在逻辑线索 ,是认识活动由其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起点经中介条件向真理性认识结论辩证运动、系统演进的过程。为逻辑分析的需要 ,我们将这样的过程称之为一个“认识单元”。作为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逻辑起点的认识角度及其丰富的内在规定性 ,在理论形态内在角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旧哲学的自由观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由问题的解答的四种方式,都是人类认识的一个环节,都是一种非现实的解答方式。马克思哲学自由观是在批判旧哲学自由观和自身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揭示了自由是人在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中辩证的、历史的统一。自由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主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绝对和相对、具体和历史的统一。“自由王国”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的领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不断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仍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提出了逻辑思维的三个方面或三个阶段的思想,即“(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方面,(c)思辩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小逻辑》第172页)黑格尔这里所说的知性、否定理性和肯定理性,都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理性认识阶段.他关于逻辑思维的这个三分法,是对康德思想的发展,是对人类认识理论的重要贡献.探讨黑格尔关于知性、否定理性和肯定理性的思想,对于我们弄清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认识阶段的划分以及认识运动的规律,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开头就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59页)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所以毛泽东同志把它的论述认识论的著作,干脆叫《实践论》。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阶级性,二是实践性。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时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实践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从“是”到“应当”的道德推理走通过道德思维的一种特定逻辑方式即类我思维实现的。类我思维是一种特殊的类逻辑和类意识,文章分别从中西哲学史和伦理学史上说明,天人思想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推己及人及物的道德理论的逻辑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类我思维。文章以康德对“人本身即是目的”的论证为例,分析了类我思维的逻辑结构。最后,文章概括了类我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他曾先后提出了两种人的本质论,分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提纲》中的“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两种认识分别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但毫无例外的都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主题,就是要解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他在详细地分析认识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得出这样一个明确的结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卷272页)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对《实践论》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它以自己的独特的形式,唯物而又辩证地解决了哲学的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14.
非逻辑思维不是逻辑思维的混沌,而是它的发展、完善、提升。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认识真理、创造真理不可或缺的两扇窗,前者是确定认识正确性的有效方法,后者是提高认识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正确性和创造性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逻辑思维滞后、无能为力时,需要非逻辑思维冲击、点化;非逻辑思维超前、无法证明时,需要逻辑证明、落实。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比较而言,非逻辑思维的创造性较强,也是被中国人忽视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包含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统一,对“象思维”的关注使《周易》具备了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从实象,意象到器物的转化说明了创新的过程。目前国家正在构建“国家创新系统”,为使创新成为每个人的内在动力,应该从《周易》中汲取着无穷的创新智慧与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是我国理论界所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但是,社会实践是由一个一个的人所共同进行的,千百万个人的个体实践的综合组成社会实践。那么,每一个人的个体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呢?它是否也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呢?人们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就发生了分歧。有的同志认为,“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不应是个别人、部分人或个别阶级、个别集团的实践,而应是千百万人的实践的总和”。(《江汉论坛》1981年第2期《什么样的实践效果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种只有“千百万人的实践的总和”才应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论点,排除了个体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作用,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个体实践同社会实践的关系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谈些不同的想法,向大家求教。  相似文献   

17.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的论述,从三者一致的角度,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辩证)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人类世界发展学说的观点,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只是在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基础上、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才发生的问题,都只是确证着世界、自然、运动、物质等统一之普遍原则的人类实践活动客观规律的不同表现形态或形式,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8.
情感亦称“感情”。它是人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情感来源于实践,是受人们的立场、观点和生活经历等制约的喜、怒、哀、乐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而情感思维,是人们以自己在以往实践中借助逻辑思维形成的“情”进行情感判断,表示情感态,以指导、支配、影响实践的思维形式。是一种心理功能。 情感渗透在人的一切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逻辑是研究逻辑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古老的学科,而创新是到现在才提出的一个新名词,两者的结合是对科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许多的思想家都在将思维的注意力瞄准了人类思维自身.力求揭示思维过程中的固有规律,以约束或规范人类思维交流与创新的过程。创新思维的能力又是逻辑思维的精髓和核心。没有逻辑思维中的创新能力,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得益于逻辑思维。所以,任何创新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逻辑法则,违反逻辑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逻辑运用在藏汉翻译中的重要地位贺文宣藏汉翻译中的逻辑运用。是指译者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对原文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进行正确理解、表达的问题。要了解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翻译,首先就要了解逻辑和翻译的关系,然后就要了解运用逻辑思维的哪几种基本形式,运用在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