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儒家哲学中的积极心理思想突出体现在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追求上。先秦儒家认为,人们应该像生生不息、永恒运转的上天一样,具有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努力发挥人的主体性,完善自我,入世有为。先秦儒家哲学中的积极心理思想具体渗透在内圣外王的自强人格、穷达持节的独立人格、修己安人的经世人格等理想人格的构建过程中。表现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革故鼎新、积极变通,乐天知命、乐观向上等的积极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2.
水: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道德象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思想渊源。他们推崇圣贤道德 ,追求君子理想、博施济众、安邦定国、修己安人、惠而不费 ,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基准。圣贤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 ,也是其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为道德完美的典范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次是圣人。圣人是道德的理想者 ,不仅具有崇高的德行 ,而且把自己的德行践行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一般人而言 ,圣人的标准是很难达到的。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可以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即仁爱精神、重义精神、厚德精神、自强精神以及献身精神。本文重点以水性喻征…  相似文献   

3.
先秦学中,人格意识的强调、人格标准的定位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及《离骚》当中所体现出的人格内容,对社会及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于欣 《兰州学刊》2004,(6):286-289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系统阐发了以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人学思想。他们通过论欲、论心、论群,揭示了人之现实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预设了以仁义德性为本质特征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指出了一条由他律到自律、道德主体自觉修习践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人的竞争是同人的主体意识及建基于其上的主体性人格分不开的。因此,面对竞争的社会环境,必须确认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体性教育观念,培养国民的主体性人格;必须大力营造培养主体意识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培养起国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洛克被尊为"现代人格同一性思想之父".他从人与人格的区分出发,将"意识"而非"灵魂"作为人格同一的根据,详细论证了"意识构成人格的同一性",开启了近代关于人格同一性的研究.同时,他将意识与记忆混用,招致批评.  相似文献   

7.
人性问题的探讨在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先秦儒家那里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先秦儒家关注的焦点。通过从“性相近,习相远”、以仁释人、义利之辨、理想人格等五个方面,分析孔子的人性思想,可以凸现出孔子思考人性问题的理论结晶。他对人性思考的原生态的智慧给当代人性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也为处于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了意义来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唐代士人的人格志向、干谒、尚侠、边塞诗的创作等方面论述了源于先秦的纵横之术对唐代思想文化领域的曲折影响,并指出唐代是继先秦之后纵横之风最为鼎盛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的士人格思想凸显了士的道德人格和完美人格,冯友兰对士人格的评析以士人格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双重面向作为中心架构。士人格的现实性表现为士有道德与才学,超越性表现为士有完美的圣人人格追求。士的上层地位并非是唯一的,士风的反抗精神又体现了士人格的超越性。冯友兰士人格思想凸显了士的超越意识,士人参与社会现实又超越现实说明士人想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0.
理想人格对于中国人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对此都有所贡献。人格有理想与常规之分,常规人格即中国人的特定的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有横向与纵向之别,横向人格是特定时期的不同人格,在先秦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纵向人格即是变迁的人格形式,可以说是由帝王人格向知识分子人格(士)再向平民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主体修养论滥觞于先秦诸子,其后内涵不断丰富,至宋已形成集成局面.张耒主体理论中对言德相符的强调,以及对主体精神人格、人生阅历、知识学问等的关注,正是广泛继承和发展前人主体论的结果,也是宋代文学批评中主体论集成特点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刘进 《船山学刊》2006,(1):73-75
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有着完整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它强调道德的主体性意识和实践意识;以至善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诚”在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中有着根本的地位;对“学”的重视更使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具有笃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陆九渊在论及"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等到问题时,把人视为宇宙天地之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他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融为一体,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道德自律作用,进而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铸成理想的君子人格.本文主要从人作为宇宙天地之主体、道德认知体验之主体、道德实践之主体、君子人格之主体四个方面来探讨他的主体观.  相似文献   

14.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格义理,为我们塑造了两个层次的理想人格,君子与圣人.君子是低一层次的理想人格元亨利贞’是君子之德修己’和崇德’是君子之行%君子之上是圣人,具有超越性.盛德大业,天人合一是圣人的特质,法天有为,穷神知化是圣人之行%君子和圣人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对当代社会人格重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模式论中的人格美理论的基点是,无论人的本性如何,只要通过不断地积极修为,就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圣贤之人。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均建构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对我们今天塑造美的人格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师德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集中反映 ,是历朝历代为人师者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公元前 549年 ,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谓不朽。”[1] 从那以后 ,“三不朽”一直被人们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紧随其后的先秦儒家还确立了一整套以道德为本位的人格学说。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时代局限 ,但孔孟提出的“君子人格”、“大丈夫人格”仍以其独特的魅力 ,对中华民族的深层次心理和人格构建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 ,全面深刻地把握儒家人格思想的内涵 ,积极发掘其对现代高校师德建…  相似文献   

17.
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李贽对理学展开了批判;所不同的是,他对理学的批判和对启蒙思想的建构是围绕着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展开的,致使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成为其启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出于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推崇,李贽以异端、狂者自居;并且指责理学的所有错误都源于盲目顺从以及丧失独立人格.出于独立人格和人格平等的需要,李贽向三纲发起进攻,在质疑“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的同时,发出了男女平等的最初呼声.  相似文献   

18.
"君子人格":《论语》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论语>为先秦儒学形成的标志,"君子人格"就是<论语>的人文核心思想,是它的灵魂.君子人格产生有其独特社会背景和文化基础,君子人格丰富的内涵对中国及世界的的影响将是长久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林滨 《晋阳学刊》2004,(5):99-101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社会变革中,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也在开始形成与发展,它体现为依附性人格到主体性人格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中国人发展的理性选择,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培养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新一代是 2 1世纪我国德育的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在现阶段的德育工作中 ,我们需要对学生着力加强主体道德教育 ,这主要包括 :增强独立自主意识 ,激发主体自我需要 ,培养良好的道德直觉 ,促进理性抉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