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3-125
现行美学原理教材涉及科学美问题时,往往引用科学家的描绘和感悟,缺乏学理层面的梳理。我们从康德的目的论思想出发,认为科学美是科学家将目的论判断力这种反思性能力运用到了科学认识动之中而产生的。主体在科学认识活动的不同维度运用目的论判断力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科学美感产生,而科学美反过来也会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美及其美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祥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本文揭示了人们长期忽视科学美的主要原因,论述了科学美的本质特征:1科学美是来源于自然美,并能为我们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科学美的实质在予反映自然界的和谐;2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科学美感和科学鉴赏力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新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5-17
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人性的双重性:即人性中的动物性(人的本性)和人性中的文化性(人的习性),来探讨孟子性善论的得与失。孟子看到了人性中的文化性,强调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孟子性善论也是有缺陷的:以人的习性来代替人的本性,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韦拴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465-467
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同步生成的。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也即美感。 相似文献
5.
胡坤玉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77-81
美学史上,美的本质问题被人们探讨了几千年却仍旧悬而未决,其原因在于,美并非恒定不变的客观实体,其形成与诸多因素相关联,从而使美的本质变得难以把握。针对这一问题,朱光潜在现代美学方法的基础上,整合西方现代美感经验论和中国传统意象论所创建"情感化的意象"这一美的本质观,不仅揭示了美是情与景的融注与贯通,具有流动与变化等内涵特质,更在言说方式上显示出独特的意义。其在美感经验的描述与还原中对美的本质加以言说的方式,既坚持了美的可定义性,又突显了美的创造性、超越性特点,突破了传统美学仅仅对美的本质作一种形而上的静止的规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邓双林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74-80
文章对中国目前盛行的认为音乐能够表达概念性内容的音乐观念提出了辩驳,并分别从音乐的实践情况、语义学考察等几方面论述了音乐的特征,提出了作者对音乐本质认识。文章认为:强调音乐有概念性内容的原因之一是文以载道的传统工具论音乐美学观在现代中国的延续。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对音乐美的认识;音乐美就是乐音的运动,相比于其他门类的艺术,音乐美更加具备普遍性、纯粹性。 相似文献
7.
韩国传奇小说在爱情描写方面,呈现出独特美感,其美感特征有二:一、抗争、超越的悲剧美。此类小说的人物都敢于冲破封建禁欲主义的藩篱,对爱情忠贞不二,生死追求,表现出对死亡的超越欲望和不屈从于生命毁灭必然法则的抗争精神。二、浪漫、氤氲的意境美。其作者创造一种充满诗意的意境美.即化情于景,制造一种浪漫、氤氲的艺术氛围,从而抒发主体的情致.衬出主人公的品貌,或者描写男女间的情事,给人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周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5)
对于色彩如何生成为色彩美感,中国美学界,尤其是实践美学,多从劳动实践中去探寻答案。色彩美感实是长期的物种进化和人类进化的历史成果。如果承认光波是色彩的原本的物理性质,可以称之为"第一自然性质",那么,人眼所"看见"、所"经验"的色彩已经是"第二自然性质"。这是色彩美和色彩美感赖以产生的最起码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能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2):20-26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颖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8(2):69-72
对美本质的认识有主观论、客观论,但它们都有局限性.针对其局限性,关系论出现了.关系论认为美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中,然而它也不能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解决美的本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4):39-40
宗白华先生关于美感或美的理想问题的认识和论述是独特而全面的。他欣赏“芙蓉出水”的美 ,但绝不贬弃“错采镂金”的美。宗先生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分析了这两种美感的形成和发展 ,他在推崇“芙蓉出水”的美的同时 ,也寄希望于这两种美感的结合 ,从而产生相济互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以美是难的作为狡猾的苏格拉底与愚弱的希庇阿斯辩论的最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美的本质仍然处于困惑和难圆其说的状态。因此在新的时代语境之下,对于美的本质进行新的讨论和归纳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1-19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是以"美的本质"问题为理论基点,以"美"与"美感"问题为两大基本向度而展开的现代知识学建构。范寿康对"美"的审美心理学讨论,吕澂对"美"的审美价值学讨论,徐庆誉对"美"的知识社会学讨论,以及戴岳、陈望道对"美感"问题的现象学、分析美学讨论,蔡仪对"美"与"美感"的科学主义讨论等,分别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根基,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体系话语言说的原点。 相似文献
14.
论医古文语言的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炯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4):51-53
医古文是用文言写成的古代医药文献 ,医古文语言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话语系统 ,不仅孕大含深 ,而且气韵生动 ,多种美感纷呈。可以从情致美、典雅美、辩证美、韵律美四个方面探讨医古文语言的美感 相似文献
15.
黄柏刚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12)
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发,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了人的自然需要,表现出人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等本质力量的肯定,具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特征。使美的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看成此命题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6.
章兰芳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
美是什么作为一个本体论问题一直在被追问中寻求答案,以至于有不少人对美下定义.但是所有的定义都是不完善的,或者是把美等同于美的事物,或者是把美等同于美感,或者是把美等同于两者皆而有之.美属于不可言说的部分,对不可言说的美下定义意味着歪曲了对美的认识.美不可言说,但美显现于美的现象.对美保持沉默即是对美的领会. 相似文献
17.
王林宝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2):35-39
书法艺术在创造书法意象的时候 ,书写的总是一定的文辞 ,这就使书法艺术既表现书写的形式所表现出的美感———书意美 ,又表现文辞内容所蕴含的美感———文意美。书法艺术书意美与文意美二重美感的契合 ,构成了书法意象美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赖先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Z2)
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上,在汉语中,诸如音节的顿、韵脚、平仄、叠音、双声叠韵,以及某些相同的语音成分,它们都可以是形成节奏的“可比成分”。由于它们连续交替地出现,方才构成语言的音乐美。本文讨论形成语言音乐美的各种可比成分及其作用。较之于音乐,语言形式缺乏音乐旋律中音程、和弦等表现手段,故要使语言具备尽可能完美的形式,便要求尽可能多地调动语音中的可比成分,表现语言“交响”合成的节奏美。文中还论及语言节奏美的修辞魅力。 相似文献
19.
郭秀琴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03-106
萧红的悲剧小说具有别样的美感 :悲凉美。在小说中通过悲凉意象的构建和凄郁情调的营造得以表现“真悲”。即题材选择、叙述视角、表现方法等方面都采用“冷处理”方式 ,选择悲剧内容与形式的反作用 ,从而达到强烈的悲剧震撼效果。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