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候选理由:——1971年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期,杨振宁冒着风险回国访问,在他的带动下,一批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许多美国人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为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2.
聚焦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ASAA拍卖公司首席执行官德布·韦登哈默文章,指出其最近受邀在上海一家餐厅与朋友们会面,他们正在招待一位来自西方的客人。这位客人是一名学者和投资记者,在交谈中反复介绍自己的中国投资战略。席间,那位学者说:“我想既然我是一名中国问题专家,那么我应当至少亲自来看看。”原来,这位“中国问题专家”才第一次来中国。  相似文献   

3.
《国际人才交流》2014,(6):34-35
正1982年,中美建交不久后,罗宾第一次来到中国,1985年,他成为首个在四川省结婚的外国人。走过微软、华尔街,他再次回到中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为微软"擦窗户""1982年,中美建交不久,我就去了北京。那时候,只有极少数美国人能来中国,所以,在绝大多数外国人眼中,中国仍很神秘。"当罗宾开始人生的首次中国行时,他仍是一名大学生,专程到北京语言学院(现更名为  相似文献   

4.
我是前不久在太原参加第七次中美教育学术交流会时见到门兹先生的。报到的那天,代表们聚集在酒店大厅,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大洋彼岸的客人。他们当中,有中美教育学术交流会的发起人之一唐·华金斯教授,另一位发起人林贝莉女士(LpeBelaief)是位哲学教授。身为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仰慕者,她曾经在美国大学开设中国哲学课程。来自纽约市立大学约克学院的黄哲操博士是纽约华侨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也是数次参加会议的老朋友了。代表中还有深为中国广大师生、英语爱好者青睐的《现代美国口语》教材的作者南华美女士(NaomiWoronv),更…  相似文献   

5.
美中教育服务机构由余国良博士、彭永宁博士于1981年在美国洛杉矶创建,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专门从事中美民间教育交流与培训。机构由一些关心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美籍人士(很多是美籍华人)热心资助,这些人长期以来对机构的工作提供必需的经济和舆论支持,希望中国教育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迄今为止,美中教育服务机构已经和国内近200家大学和单位共同在英语培训、现代教学方法引进、外贸和国际商务培训、医疗教育、高等教育评估、残疾人服务和特殊教育等领域开展了项目合作。英语培训班是美中教育服务机构在华开展的第一个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6.
《国际人才交流》2012,(7):28-30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白宫说“相声”,当着美国总统的面开他的玩笑,2400位政界和新闻界的人士起立为他鼓掌。这个人出生在中国吉林自山市河口公社,20多岁才去美国读博士,英文带着浓重口音,仔细听还有东北腔,他叫黄西。  相似文献   

7.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ASAA拍卖公司首席执行官德布·韦登哈默文章,指出其最近受邀在上海一家餐厅与朋友们会面,他们正在招待一位来自西方的客人。这位客人是一名学者和投资记者,在交谈中反复介绍自己的中国投资战略。席间,那位学者说:“我想既然我是一名中国问题专家,那么我应当至少亲自来看看。”原来,这位“中国问题专家”才第一次来中国。其实,很多正在考虑在中国开拓生意的企业都有遭遇中国问题“专家”或“顾问”的经历,这些人通常都会描绘出一幅巨大  相似文献   

8.
他来自纽约,是闻名遐迩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他讲课很幽默,举止滑稽,中国的俗语名句随手拈来,“之呼者也”不时脱口而出。我们在捧腹之余,佩服不已。博士名叫:苏迪然进入他的房间,扫视书架,映入眼帘的是老舍、巴金、《废都》、《北京人在纽约》……“30年代,中国的作家灿若群星,他们深深地吸引着我”,博士说道,“这时,如鲁迅、茅盾、郁达夫、曹禹……等一批中流砥柱大都拿出了传世之作;丁玲、沙汀、萧乾……也都崭露头角。”30年代正值中国文化的多事之秋,新文化运动的余热未退,“左联”文学的方兴未艾,西方思潮的涌…  相似文献   

9.
Todd Burdick博士是一位来自美国的临床心理医生。自1996年起,他一直在中国做老师和心理顾问。从2004年起,他在东北师范大学做外籍教师,教授英语和心理学。同时,他还在长春一家私人咨询中心做兼职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Todd Burdick博士赴灾区担任灾后心理干预顾问,有感而发完成此文。  相似文献   

10.
初冬季节,笔者来到纽约闹市区的世界贸易大夏79楼,访问了美国华侨进出口商会会长彭圣师博士。在他递给笔者的名片上印有:美国华侨进出口商会会长、美国东方国际企业集团总裁、纽约东方新闻报社社长、美东梅园总会会长、旅美湖南同乡会总会会长等。通过上述头衔,侧面地反映了彭圣师博士的才智和他在美东华裔社会中之声望。  相似文献   

11.
许传玺,1968年11月出生,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攻读本科,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1990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博士与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曾任《耶鲁人类学学刊》主编和《哈佛国际法学刊》编委,并于2000年当选美国比较法学会理事和《美国比较法学刊》编委。回国后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译审委员等。2004年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成为该院院士中第一位中国内地学者。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相似文献   

12.
中美人才流动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近年来中国赴美国留学、移民人数迅速增加,仅2012年赴美留学人员就接近20万人,移民人数超过8万人,2012年中国申请美国1-526签证人数达到5000多人,通过人数将近5000人,是2011年的三倍之多。随着美国“十万留学生计划”的实施,未来几年内美国赴中国的留学生也将快速增加。2015年8月1日上午,由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美首次国际人才流动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围绕中美国际人才流动问题进行了首次深入对话和探讨。中美智库学者和相关专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以及自身经历,畅谈国际人才流动新趋势和应对政策等相关问题。本期杂志以“中美人才流动,实现共享互赢”为主题,摘选部分与会嘉宾论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1971年,当中美两国紧闭20多年的大门尚待开启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通过有关渠道,邀请美国的4位曾对中美关系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在美国影响很大的中国问题专家来华访问。他们之中有一位叫欧文·拉铁摩尔( Oven Lattimore)。 “与中国人打成一片”的美国学者,到延安会见毛泽东 拉铁摩尔于 1900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但不满周岁便随父母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他父亲执教于上海、保定、天津等地,为将要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讲授外语。12岁那年,因其父不想让子女“讲着中国话长大”,他便由母亲带着和弟弟妹妹…  相似文献   

14.
一位从未来过中国的美国著名作家盖·特里斯(Gay Talese),被一场中美女足世界杯争夺赛所打动。中国女足吸引着他,使他走近中国。他发现了“新大陆”,找到了创作灵感,一本有关中国和女足的书正在他的笔下形成。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中国和中国人。在他发现中国许多动人故事的时候,他本人也在创造着有趣的故事。 一份对中国 女足的牵挂 去年,记者在纽约街头随意询问几位行人,你对中国了解什么?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竟然有人回答:中国女人缠足。一个世纪前,中国女人以缠足为美。被称作“三寸金莲”的小脚曾经成为外国人…  相似文献   

15.
卷首     
中美科技合作30年,中国留美学生超过100万1月30日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社论,回顾了中美科技合作的30年历史。社论指出:有超过100万的中国学生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25日,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美中人才交流基金会在北京饭店为美国亨氏公司举行“马可·波罗奖”颁奖典礼。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张建国向美国亨氏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孙博廉(William R.Johnson)颁发了“马可·波罗奖”。“马可·波罗奖”由中美双方共同设立,旨在感谢和表彰当今世界那些像马可·波罗一样,为东西方的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友好使者,特别是感谢那些热心支持中美两国开展人才交流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人。美国亨氏公司于1869年成立,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食品制造商。亨氏的分公司和分支机构遍布…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医学整容专家莫瑞斯·托帕兹博士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亲赴灾区,使用先进的“负压创伤治疗技术”开展创伤治疗,令许多伤者免除了不必要的截肢、缩短了疗程、大量减少了抗生素的应用。他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的医生应该从西方医生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岁末至2007年初,正值北京的隆冬季节,美籍华裔农业专家蔡礼新博士在他下榻的酒店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由于在中国只停留三四天,蔡博士正处于"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又要回去倒时差"的状态,行程的目的主要是帮助经他推介来华拓展的低毒农药项目.这位曾就读于台湾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并在美国联邦农业部服务30余年的农业专家,退休后的几年里,频繁往返于中美间,甚至已经和常住酒店的服务员和经理都稔熟了.  相似文献   

19.
2016年国庆前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董事会主席、美国罗马琳达大学校长理查德·哈特(Richard H. Hart)博士从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手中接过2016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以表彰他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美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天然沟通基因当我和何立强先生坐在一起,他的开场白,提出了个颇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同我一接触中国,就对中国人民和发生在这里的事物产生了由衷喜欢和浓厚兴趣(当然不是指一切)的感念一样;许多中国人一到美国,也会产生同我一样的感念,我觉得中美人民是容易和睦相处的。”“你是说中美之;同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天然沟通基因?”“对,就是这个意思。”何立强先生同中国的因缘,可追溯到20多年前,这段往事要讲起来也颇有些故事性。1974年,当何立强即将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