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戏曲必得走改革之路.戏曲与电视的融合是戏曲改革,继承发展戏曲艺术的必然.电视戏曲是有别于舞台戏曲的一种站立在电视和戏曲两大艺术肩上的新的艺术形态.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规范及艺术特征的形成,取决于电视与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明中叶著名戏曲理论家沈璟针对当时戏曲创作出现"案头化"倾向,剧本与舞台演出愈益脱节,给戏曲艺术在民间的传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提出"僻好本色"、"合律依腔"的主张,同时提倡学习宋元古剧,举起"返古"的旗帜。"本色"、"格律"和"返古"三论共同构建起沈璟"场上之曲"的戏曲理论体系,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戏曲批评要立足于戏曲艺术的特定美学规律. 套用话剧,尤其是写实话剧的审美方式来评判戏曲是不科学的. 戏曲拥有更为丰富的形式审美资源,更擅长表现生活常理、人之常情、社会常识,追求舞台呈现的虚拟美. 若以话剧标准来评价戏曲,难免出现审美判断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吴庆利 《殷都学刊》2012,(2):114-116
戏曲服装是一种艺术化了的服装,随着传统戏曲人物和舞台表演的需要,传统戏曲服装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程式美、装饰美、色彩美、蕴含文化特色等,通过对传统戏曲服装特点的探讨与分析,可以不断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10):75-80
鲁迅的戏曲论并非是从理论上探讨戏曲文本和舞台表演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得失,而是从文化批判立场出发、通过戏曲作品与舞台表演所反映出的问题而对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进行的深刻思考;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戏曲,是文艺"瞒和骗"的一个样板,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粉饰现实之缺陷,鲁迅有关论述揭示了中国戏曲代表的传统文艺突出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戏曲脸谱各种不同的图案是表现各种角色的性格装扮.随着时间的推移,脸谱艺术已经不局限于戏曲的舞台表演中,而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艺术设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论述与分析我国戏曲脸谱的概念、分类与具体功能及戏曲脸谱在多元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戏曲脸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它通过舞台人物的科介、宾白、歌曲、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有音乐伴奏。形成戏曲的每一种艺术因素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我国劳动人民从来就爱好艺术,也懂得艺术,他们經常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愿望。相传出于葛天氏时期的《八阕》歌,是由三人执牛尾边舞边唱的,歌题  相似文献   

8.
李丹 《东南学术》2021,(1):228-235
19世纪末,莎士比亚的作品开始传播到中国,此后各种形式的改编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用中国传统戏曲编演莎剧发展到今天已具有较大影响,其中以《麦克白》的戏曲改编剧《欲望城国》《血手记》《马龙将军》等为跨文化演绎代表.它们将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表演创造性融合,在主题内涵和表演形式方面均作了改编和创新;在延续中国戏曲重视行当与程式表演传统的同时,积极汲取西方戏剧理论重塑人物形象.《麦克白》的戏曲改编既是舞台呈现的跨界,也是文化形态的跨界,为中国戏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左鹏军 《学术研究》2007,(7):137-142
吴梅弟子是晚清民国戏曲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传奇杂剧表现出共同的思想特点、艺术趣味和文化品格,堪称传奇杂剧终结时期的突出成就和重要标志。吴梅弟子以传统的戏曲形式表现对时代的、民族的思考及对传统精神价值的坚守,从而使古老的形将消亡的传奇杂剧获得了新的精神生命。在戏曲体制上,吴梅弟子既坚持传统戏曲的艺术趣味和体制规范,又能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变,尤其重视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的统一,及戏曲的音乐性、舞台性和文学性的协调。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现代转换之际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桃花扇》侯李爱情结局突破了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大团圆模式,符合创作主旨,深化了主题,升华了爱情,值得肯定.但是,过于突兀的安排,影响舞台演出效果、与情节发展存在矛盾、有违人物自身性格的发展,应正视这些问题,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徐雪辉 《齐鲁学刊》2008,(2):123-127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经常出现的场面。与实际科考相比,剧作家在处理这些场面时,显示了其造"戏"的艺术才能。他们一般只关注进士科考试,截取最高级别的殿试场面,并把正规、严肃的科考形式加工成戏谐、滑稽的故事。在角色设置上多增设净、丑一类滑稽角色,以增强戏剧的趣味性并起到调节气氛的效果。这是舞台演出的需要,也是以观众为中心的戏剧创作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戏曲与话剧在中国遇合后,面对20世纪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使得古老戏曲与时代同步、外来话剧同中国合拍,二者在碰撞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开始了自我更新的艰难历程,大致经历了"杂合"、"融合"和"整合"三个阶段,基本呈现出戏曲现代化、话剧民族化的历史进程."杂合"是中国戏剧历史的教训,"融合"是历史的经验,"整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戏剧将会在融汇整合中走出困境,走向新的更大的综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中国文化特质角度探寻科诨形成的原因.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的挤压使戏曲形成了诗歌化的欣赏趣味,趋向雅化,并使戏曲产生重大的缺失.悠远的俳优滑稽传统则被作为争取观众,抗拒诗歌挤压,抵制雅化的必然选择.二者同时遇合于相对固定的戏曲形式,于是,科诨的产生就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4.
王国巍  杨经华 《殷都学刊》2007,(2):87-90,127
集句诗是勃兴于宋代的一种杂体诗,是盛行于当时文人士大夫间的一种诗学游戏。然而这种诗学游戏在明清时代,却大量越界进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创作。这种现象曾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但从整个中国戏曲文学发展的进程来看,集句诗与戏曲的全面融合,提升了戏曲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品位,标志着民间戏曲迈向雅化、案头化的进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田青 《云梦学刊》2001,22(5):79-80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的原因,传统舞蹈的发展呈衰落之势,但戏曲的兴盛,对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戏曲舞蹈的产生是这种影响的最直接而且是最重要的产物.戏曲舞蹈对后世舞蹈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是秦汉时期华、戎交往的重要门户,承载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西域多姿多彩的学术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汉朝,汉王朝丰富的文化与学术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河西走廊,是双方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与历史见证。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等已出现在河西走廊上。后世产生的小说、戏曲,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俗学田野作业范式与二月河历史小说戏曲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 《晋阳学刊》2005,(2):103-109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文化母题,有着丰富的民俗内容。二月河对于相关题材的反映,使用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方法。正是这种视角的存在,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民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二月河对于田野作业原理的自觉实践,不论是对文艺学叙事理论的丰富还是对民俗学田野作业体系的完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戏曲艺术形式达到高峰之后,常常会在自己内部孕育着异己的胚胎,导致发生逆向的转折。在戏曲艺术世界中,可以说一直就是处在这种艺术形式变革的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9.
张金梅 《阴山学刊》2003,16(6):40-42
中国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国古代深厚的哲学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了以“一”求“多”的形式美创造规 律,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并与时俱进,规约着当今的戏曲改革。  相似文献   

20.
南戏和北杂剧同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却在艺术体制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方面,二者所处地域不同,所继承的历史传统和吸收借鉴的艺术成分及借鉴方式也就不尽相同;主观方面,二者的创作主体身份不同,其创作目的必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