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村俊夫在<南京大屠杀大疑问>中认为,日军在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到12月16日才提出对日军暴行的强烈抗议,这说明日军在16日以前没有屠杀中国军民的暴行.这是他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之一.本文则认为,16日才提出严正抗议,不但不能说明此前没有暴行,反而说明日军暴行的疯狂与野蛮.南京沦陷前,国际委员会对日军的军纪高度信任,认为即使日军占领南京,也会很快恢复秩序,因此,他们将自己定位为短期内住房和食物的救济者.但是,日军入城后,大开杀戒,暴行累累,这使国际委员会的成员们大为震惊,在由预期中的救济者转化为现实要求中的生命保护者时,他们产生了角色紧张现象,一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就使抗议暴行的时间稍稍延误了.  相似文献   

2.
日军占领南京后,严格限制第三国人士出入以掩盖大屠杀暴行.但在西方列强的外交压力下,日军不得已准许英、美、德等国外交人员返回南京.西方外交人员在南京的活动,实际起到了帮助中国难民,制约日军暴行的作用.官方代表的身份,使得西方外交人员拥有普通侨民所不具备的制约日军的能力,但也使得他们往往将本国利益置于人道和正义之上.  相似文献   

3.
在目睹日军的野蛮暴行之前,传教士们对日军的军纪充满信心,认为日军是一支仁义之师.南京沦陷后,日军烧杀淫掠的疯狂暴行促使传教士们改变对它的态度,但印使在抗议、阻止、揭露日军暴行的时候,传教士们也努力发现日本士兵中表现较好的人与行为.对日本民族与日本人民,他们则一直都持欣赏的态度,他们所反对的,只是日军的暴虐,而不是日本国或日本人民,那种关于他们反日的指责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4.
美国外交关系档案揭秘:1937年秋冬的“泛南京大屠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12月14日,美国驻德大使陶德在给总统罗斯福的密电中披露,日本驻德大使东乡茂德承认,日军在攻占南京之前就已杀死了50万中国平民。1938年1月25日,美国国务院接到驻上海总领事高斯就日军暴行的专题报告。这一报告与"广田电报"中记录的英国记者田伯烈关于日军屠杀30万平民的报道的内容完全吻合。美国外交关系档案中记录的来自加害方和第三方的消息相互印证了同一事实: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日军在以占领南京为目标的侵略行动中曾经大肆屠杀中国平民和俘虏。若将第三方档案与其他证据(电报、日记、书)连贯起来就能明晰地看到,日军从侵略中国开始就伴随着一系列的屠杀、奸淫、抢劫等残暴的反人类罪行。不仅"南京大屠杀"真实可信,而且在南京沦陷之前、之后,以及在南京周边地区,日军曾施以大量屠杀中国平民的暴行。也就是说,1937年秋冬,不但存在"南京大屠杀",而且还发生更令人震惊的"泛南京大屠杀"。档案及相关记录揭示并证明,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军国主义教育就意味着与犯罪相伴,也注定了日本军人成为罪恶的战争与屠杀机器的必然。"南京大屠杀"并非孤立事件,它既不是日军犯罪的开始,也不是其暴行的结束。  相似文献   

5.
对占领地百姓进行登记并发放"良民证",是日军常用的统治手段。日据南京后也进行了难民登记。在日方战时宣传和战后"虚构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中,这被当作日军迅速恢复南京安全和秩序的象征。然而,通过梳理中、日及第三方亲历者的文献,可以发现难民登记初期是经过伪装的清剿行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暴行。西方外交官回到南京之际,日军悄然改变难民登记流程,恢复其"常态"。以"安民"为幌子搜捕和屠杀"不良分子",是日军在攻城阶段屠杀战俘、在扫荡作战中捕杀"败兵"和青壮年平民的延续。残暴只是手段,辨析伪装下的组织化暴行,或可为揭示日本战争意图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日军进攻南京时,击沉了美国炮舰“帕奈”号,引起两国关系紧张.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方为缓和对美关系同意美使馆人员最早返回南京.美国外交官阿利森在调查日军侵入美国产业拖走中国妇女强奸的罪行时,遭到日军士兵的殴打.美国政府就“阿利森事件”向日方施加压力,驻南京日军在来自东京的命令下,向阿利森道歉,并将涉事官兵提交军法会议,事件得以解决.然而,在“阿利森事件”中,遭受侵害的中国妇女却为美日两国政府及舆论所遗忘,被提交军法会议的日军官兵的罪名也是殴打美国外交官而不是强奸中国妇女.美国政府得到了大量有关日军暴行的报告,美方的政策和行动却只限于维护本国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初期,为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原打算在短时期内征服中国,迅速结束战争。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日军首先在淞沪战场遇到了中国军队空前顽强的抵抗,而随后南京国民政府的迁都决定更意味着战争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落空。在从上海向南京进攻的行动中,由于日军的进军速度过快导致其后勤补给发生困难;同时,为了继续进行战争,日军也难以抽调出足够的人力物力去看管先前俘获的大量俘虏。于是,为了节省粮食及其他战争资源,日军便在南京有计划、大规模地屠杀俘虏和被怀疑为中国军人的平民。此外,战争进程的发展导致日军官兵很快回家的希望的破灭也使他们的心理发生扭曲,他们便做出了许多令人发指的暴行,酿成了南京大屠杀事件。  相似文献   

8.
论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日本右翼势力故意声称 ,南京大屠杀并无早期传播 ,似乎是事后人为制造出来的。事实证明 ,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大屠杀的早期传播 ,都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差不多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同步 ,即有英美记者向世界发出了关于暴行最早的快讯 ,多国西方人士对日军的暴行作出了强烈抗议和谴责 ;稍后 ,又有多家中国报刊发表了对从南京逃出难民的独家采访 ;同时 ,国共两党均对暴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本文系统论述了南京大屠杀真相早期传播的渠道和功能 ,并就此作出相关评价。  相似文献   

9.
南京沦陷前后的西方侨民及其对日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军进攻南京与南京大屠杀期间,20多位留驻南京的西方侨民对中国难民的全力援助与对日军的奋勇抗争,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与重要内容之一。日军当局对西方侨民及他们组织的“南京安全区”的两面态度与两手政策,在这些具有人道主义献身精神与较高文化素质的西方侨民面前,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侵华日军在南京的秘密生化武器试验与战争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华日军在南京的罪行不仅仅是大屠杀与性暴行 ,而且驻南京的日军“荣字第 16 4 4部队”秘密进行的生化武器研究、活体试验及其战争实施长达近七年之久。本文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这一长期被掩盖的罪行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与全面的揭露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