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在领导赣西南、闽西农民武装暴动中创建的武装力量,随着革命的现实需要不断整合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地方武装,为中央苏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立三路线"的影响下,苏区地方武装几乎被"绝对集中"到主力红军中,这充实了主力红军的力量,促成了红一方面军的组建,但地方武装的削弱也使苏区遭受损失.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罗坊会议在一系列争论后实现了红军战略方针的转变,也使苏区领导人深化了对地方武装规模和功能的认识.在反"围剿"作战中,中央苏区地方武装恢复和健强起来,在规模上能够与主力红军保持一定的张力,形成较为稳定的武装层级体系;在功能上更加突出地承担起动员组织群众、护卫地方政权、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等任务,成为苏区群众组织、武装起来的重要载体和中共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三位一体是指西安事变时期红军与国民党东北军、十七路军结成的抗日联合体。它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解决,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本文试从三位一体与西安事变的关系这一测面,对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作一点概略的探讨和分析,以求得某些启发。一、三位一体形成的历史背景三位一体局面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以后,各革命根根地红军陆续退出苏区,进行长征。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由程子华等率领,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  相似文献   

3.
川陕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其存在离不开苏区农业的良好发展。川陕苏区建立后,在苏维埃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川陕苏区的农业生产获得发展的黄金时期。1935年4月,红军撤出苏区后,国民党反动派苏区整个农村暗无天日,农民彻底破产,农业重新陷入危机,因此,后来出现了1936年的大饥荒。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在领导工农红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提出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赤色游击战术》(下简称《战术》)一书,是1929年编著印发的一本介绍井冈山根据地军事斗争经验的专著。它依据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实战经验,全面具体地阐述了红军在游击战争中应采用的战略战术及有关的军事规则,特别是在游击战术的运用方面作了详尽的分析说明。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最早编著印发的军事理论著  相似文献   

5.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1935年2月,中央红军到达滇东北的扎西(今威信)。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上图为扎西会议旧址。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1935年2月,中央红军到达滇东北的扎西(今威信)。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上图为扎西会议旧址。 中央红军于1935年4月30日到达寻甸丹桂村。党中央在这里对抢渡金沙江的战斗作了具体部署。图为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旧址。红军长征过云南革命遗址图片二幅  相似文献   

6.
对中共党史军史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对其中的无线电工作研究却一直比较薄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作为一支规模仅次于中央红军的主力红军,其无线电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虽然它的规模不算大,但精干高效,涌现出了一批无线电专家,不仅从人员上保障了无线电侦听和密码破译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为红四方面军培养了大批的无线电情报人员,保证了红军主力对敌情的了解,为川陕苏区的反围攻作战和长征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1930年9月下旬,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开始进攻中央苏区。在这次“围剿”中,蒋介石采用的所谓“总战略方针”,实际上既包含了主要用于对付苏区及周边白区的群众和红军游击队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政治战略,也包含了主要用来对付红军主力部队的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军事战略,由这两个战略方针构成的“新军事战略”是并行不悖、互补互动的军事政治战略战术。但此时的红军和苏区被“左”倾错误领导所统治,红军被迫执行“左”倾军事冒险主义进攻路线,以致未能打破敌人的这次“围剿”,兵力日少而苏区日蹙,红军于1934年10月被退出中央苏区和其它苏区,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8.
1933年9月,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以50万军队“围剿”中央苏区10万红军,以10万军队“围剿”阂浙赣苏区1万红军。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当时由博古任总书记,共产国际顾问李德负责军事),到1934年10月,中央苏区范围由纵横各近1000里缩小到各仅300里,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9.
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什么地方会师?至今说法不一。其中以1935年10月19日在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之说较为流行。但这个看法值得商榷。 中央红军(当时叫陕甘支队,亦叫一方面军或一、三军团)和陕北红军(由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和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刚合编的红十五军团,亦叫西北红军)的会师,应是两  相似文献   

10.
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由红二、六军团建立起来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革命处于低潮,红军突围长征的生死关头发展起来的一块新苏区。这块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据地,在长江南岸与川陕根据地相呼应,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从敌人的侧后方威胁其反动统治,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对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本文根据史实,论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准备时期、初创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直至战略转移放弃这块苏区的两年多的历史过程。一、准备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一、战略目标的层次关系以及作战线“不固定”的特点 根据1935年2月8日威信县院子场中央政治局会议审定的遵义会议《关于反对敌人5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提出“在云贵川3省广大的地区中创造出新的苏区根据地”这一总体战略目标后,我野战军在威信地域往返驰骋,实施2月7日威信县大河滩政治局会议确定的作战战略行动方针,即“现党中央及军委决定我野战军应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当中央红军2月18日14时东渡赤水,20日上午全军踏上黔北地域后,“创造云贵川边新苏区”的目标从此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赤化贵州”。中央红军这一大战略、大方向、大的行动目标随着地域的转移,最早出现在1935年2月20日王稼祥、李富春发布的《训令》中。在这一大的战略目标之下,又提出了具体作战目标:“创造黔北苏维埃”,“生存黔北”,“开展黔北新的局面”,“我野战军战略方针仍以黔北为主要活动地区”。这就是说,2渡赤水前后,中央制定的战略目标出现了1个金字塔式的层次。即,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遵义“扩大会议一致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一致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1月20日制定的《军委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中又提出“争取  相似文献   

12.
中央红军在1935年9月18日凌晨突破天险腊子口后,相继取得哈达铺。但红军究竟于何日占领哈达铺,则有18日、19日、20日、21日等几种说法.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一书中说:红军于“十八日占领哈达铺,进入甘南.”(军事科学院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用公开的武装斗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到1930年前后,先后建成了六大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朱德等人亲手创建的赣南、闽西根据地是其中最大的一块。但令人遗憾的是,正当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时,在江西苏区却出现了在革命内部大肃AB团的运动,并由此引发了整个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大肃反,很多党员、红军将领甚至党的高级干部被逮捕、关押甚至处死,给党和红军带来沉重的损失。那么“AB”团这听起来不土不详的组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本文拟对这一重大事件作些介绍。一、AB团的由来第一次大革命时,中…  相似文献   

14.
根据遵义会议的决议,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区创建并留下的川滇黔边区游击队,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他们用自己的流血牺牲,保护了红军长征在云贵川三省人民中播下的革命火种,而他们血战到底、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将激励我们去克服困难。今天,在缅怀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的同时,回顾这一段川黔滇边区的游击斗争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通过的《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中明确指出:“广泛的发展游击战争是党目前最中心任务之一”二月八日,扎西会议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粉碎五次“围剿”战争经验教训决议大纲》里进一步说明,“目前最中心的问题”,是扩大红军,发展与组织广大的群众斗争,创造新苏区。二月十六日发表  相似文献   

15.
从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到现在,已整整五十年了。回顾这段历史,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不能不想到苏区文艺。它是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年代里诞生的革命化、大众化的战斗文艺。 文艺为革命战争服务 苏区文艺最可贵的革命精神是自觉地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服务。一九二九年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所以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瞿秋白同志来到苏区之后,在他主持制订的《俱乐部纲要》、《苏维埃剧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等领导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八个省的红军游击队,创建粤赣边、闽赣边、闽西、闽南、闽东、闽北、闽中、浙南、赣东北、湘赣边、湘鄂赣边、湘南、鄂豫皖边、豫南桐柏山、广东琼崖十五块游击根据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一直到抗战爆发.闽中红军游击队、闽中游击根据地是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以王于洁为书记的闽中特委,在异常困难的环境中,紧紧依靠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同敌  相似文献   

17.
论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的历史意义●彭源重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北部的灌阳、兴安、全州、资源、龙胜5县,进行了英勇悲壮的湘江战役,通过了桂北少数民族区,在广西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造了伟大的红军精神。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是中国红军史上也是中...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实行战略转移前夕,与陈济棠的"借道"谈判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命运。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是陈主动谈判的政治缘由,红军在军事上的有效对抗是促使陈济棠权衡利弊、择利而从、避战求和的主要前提,而双方经济上的合作则增加了停战谈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持续两年多的军事对抗与经济合作使谈判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相似文献   

19.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实行战略转移前夕,与陈济棠的"借道"谈判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命运。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是陈主动谈判的政治缘由,红军在军事上的有效对抗是促使陈济棠权衡利弊、择利而从、避战求和的主要前提,而双方经济上的合作则增加了停战谈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持续两年多的军事对抗与经济合作使谈判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时期,面对严重的战争伤残和流行疫病,苏区政府通过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创办红军医院、拓宽医药器材来源渠道、普及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初步构建医疗卫生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制度等措施,从红军到各个苏区都初步建立起了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的基本框架。苏区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的初步构建和医疗卫生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苏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了苏区治疗常见病的水平和抵御流行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