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待在阶级社会产生、国家形成之后被规范的宗教,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描写与挖掘,价值取向完全两样。魔幻现实主义对其采取了批判与否定的立场和态度;寻根文学对其态度有时明朗,有时暧昧,其价值取向时而肯定,时而批判,或者满足于客观的展示,价值评判失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寻根小说在向传统文化回归时表现出对具有原始风貌、异域情调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偏好,这种原始情结的出现既有作家自身的原因,也与外来文学的影响有关,同时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寻根小说在具体作品中对原始或半原始文化表现出批判、认同或二者兼而有之的三种倾向。  相似文献   

3.
4.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伤痕文学到马尔克斯魔幻叙事式寻根文学的过渡,这种文学形式的转变以及寻根文学的诞生,体现了新时期创作群体对社会认知的调整,他们试图寻求一个更好的方式来认知和描绘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在新时期文学进行自发调整的同时,诞生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给具有相似社会困境的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带来了理解当时社会现实的新的认知方式,促生了寻根文学独特的魔幻叙事方式。在对魔幻现实主义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寻根文学创作主体也进行着审美创造,赋予了现代主义和人类生存境遇问题以新的涵义,从而突出了寻根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藏新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扎西达娃、色波等少数民族作家为代表的西藏作家创作的一类小说。本文以西藏新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它置放在寻根文学背景中,审视西藏新小说关注西藏地域文化、进行形式探索两个突出特点,以此呈现西藏新小说之于寻根文学思潮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本的构成总是以叙述话语的形式出现。一部叙事文本就是由“叙述语”和“转述语”构成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与寻根文学作家在叙述话语上都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叙述语使用的个性色彩突出、转述语的多声部融合。不同的是,在叙述语中,寻根作家喜欢用反复的、堆砌各种词藻的、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来叙述。在“转述语”中,寻根作家擅长叙述话语和自由直接话语的交叉使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成功地将文学由政治反思转入文化反思,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的最重要品质,但对于根的理解的歧义也让寻根文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国以来的小说历史叙事历经对于“革命史”的讲述以及“文革”史的反思之后,直至“寻根”小说这里,才开始由民族文化史的美学意蕴维度启动了一个浩大的历史重构工程,并从此真正动摇了中国悠久的传统历史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9.
传奇这一文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可借鉴的古典小说叙事资源之一,其中的唐传奇通常被视为中国古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它的叙述模式、文体风格、和审美趣味等对寻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影响。从拟用传奇文体的合理性和学理性、如何在实践中承续传奇叙事以及对这一文体实践的功过得失等层面上,寻根文学重新处理了文学与传统的关系,这种有选择、有目标的文学实践充满着文体自觉和逻辑思辨,成为当代文学汲取古典小说叙事资源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小说是一种新的小说风格,是具有"反思-超越"功能并具有审美现代性特质的"纯文学"小说,它与新时期以"理性""主体性"为思想依托的"严肃文学"相比有两点主要区别:其一,小说家具有审美现代性特征的民间价值立场,这体现在小说家们普遍采取边缘的、甚至异端的地域为背景的写作模式,远离宏大的城市背景,突出强调了人的感性意识;其二,思想资源上,作家们有意识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可是,传统文化的改造并不能一朝一夕完成,年轻作家们的探索缺乏深度与必要的自查。其中,有作家把感性简化为性和对性的渴望,使得刚刚重建的理性精神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11.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将视野转向处于民间原始状态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现代性语境下西方社会所关注的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维具有疗救现代性文明病态的效果,而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来说,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具有揭示、批判民族根性中的蒙昧性和通过对原始文化形态和思维的表现唤起现代人生命活力的双重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对现代性反思的深入,对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的双重价值的关注在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文化等不同角度切入,具体地分析论述了台湾70年代“乡土文学”运动与大陆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运动在精神文化内涵方面所由表现出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感"神秘"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当代寻根小说景象描写中多有宗教"神秘主义"的情感元素呈现,然而其创作艺术比较缺失向崇高"神圣"维度升华的境界,以作家张承志和史铁生的寻根小说作比照,指出其艺术创作面向上的失与得。  相似文献   

14.
朱庆华在《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赵树理独特的“问题小说”创作观,既导致了赵树理在当年的轰动,又注定了赵树理在当下的落寞。这一创作经验启示人们:文学创作不能远离问题,远离问题的文学创作注定行而不远,但太拘泥于各种阶段性具体问题的文学创作,倘若艺术上难臻至境,最多只能轰动一时,一旦时过境迁,很难再度辉煌,只有既书写历时性问题,又臻于艺术胜境的文学,才有可能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代作家铁凝的小说创作主线,始终贯穿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传递。对"中和"传统的承继与反思,是铁凝关照现代人性的独特维度,体现为人性畸变的冷静体察、文化性格的整体考量与圆满人性的热情呼唤。铁凝能够从人的现代性发展、社会的现代化推进的高度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并以更符合现代生活本质与现代人性规律的方式赋予文化传统以新的质素。  相似文献   

16.
文学从作家的内心走向读者,成为不朽作品,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活动,如何归纳这种成就,离不开这两个概念:民族性与时代性。将文学置于一个内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意味着必须面对民族题材及其与文学主题的关系;将文学置于一个外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意味着文学必须面对它的商业、社会、文化价值。本文从这两个角度来谈叶梅与池莉作品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以及两人的创作中的共同元素即对人性的书写。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文坛著名作家,李凖在其长篇小说代表作《黄河东流去》中,将儒家正直自强、仁爱担当等品格与道家天人合一、通透超脱等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与招魂,也是对传统文化底蕴的再发掘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精华的再弘扬;体现了李凖对儒道相济的中原传统文化、伦理的辨证思考和哲理反思以及对继承、更新传统文化的期待和信心,在提倡古典文化热的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寻根小说”是新时期小说史上唯一的一股理论与创作并举的小说潮。它是“反思小说”的延伸和深化 ,具有较强的文化自觉意识。其主旨在于表现和反思民族传统文化。在这股创作潮流中 ,涌现出许多小说家 ,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共识与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其成就是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叙事理论中,将小说的作者与叙述者相区分、"说"与"看"相区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系列相关研究得以进一步展开的基础。传统小说中的叙述者与作者被认为是合而为一的,与之相伴的是"说"与"看"的合而为一。在从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由二者的合一到二者的分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福楼拜、亨利·詹姆斯、普鲁斯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现代小说这一叙事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中国现代书籍的装帧设计方面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不仅对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深有研究,还大力引进了西方好的书籍装帧形式。在引进西方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他注意到了一个关乎民族文化根本性的问题——"民族性",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正是他勇于引进西方文化而又能够保持传统文化中"民族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