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猛 《社科纵横》2005,20(5):146-146
从藏区本土条件因素与外来影响两大方面初步探讨一下藏族佛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各种因素,从象征性、程式性、审美性、自由性、形象鲜明性、规范性,浅议藏族佛画的造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许伟杰 《唐都学刊》2003,19(3):67-69
集体表象是物象的图腾的崇拜观念,浓缩了氏族的神力,是原始兴象的"他物",成为原始意义上的象征面具,在沟通古今生存活动时的有原型意味的诗歌创作中,成为审美体验的内核与精神源头。  相似文献   

3.
俞大丽 《江右论坛》2007,8(8):59-61
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是人类思维意识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其造型艺术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它成为最能突现人类文明的戏剧标本.非洲面具与中国傩面具在世界面具文化中较为突出.两国虽分置于地球的两端,但在面具文化上却有极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5.
丁淑梅 《阅江学刊》2014,(2):130-136
傩戏面具是傩仪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民俗艺术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的另类记号,它有自己一整套程式化、结构化的记号概念和演述系统。根据傩戏面具的纹样图案、五官造型考察傩戏面具的层级迁延与群落形态的类型学意义及其细节特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这一借由行动和表演形成的、与固有的文字书写史相区别的另一维度的演述史。傩戏围绕面具完成了艺术与宗教、物质与非物质的转换机制,演述着与人有关、与天堇有关、与神鸟有关、与人类精神愉悦与灵魂自由有关的密码记号---待时而动、知行合一、超越现世苦难、自由在地行走。傩戏面具的背后蕴含着穿透历史与时光的非物质之“道”。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尼采的比较研究是鲁迅研究的长期话题。本文把尼采著作所持有的恶魔般的面具表述,与鲁迅惯用的曲笔与偏激相联系,指出鲁迅有着同尼采相似的迂回式的抒写策略,赋予作品丰富的解读可能。同时指出,鲁迅借鉴了尼才表述手法,却并不认同超人式的终极救赎手段,而是以笔为器,在现实中求索出路。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掌握这种工具来发展社会。在科技迅速发展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汉语是我国的主体语言,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使用中培养起来的。学生学习汉语不能“为学而学”教师教授汉语也不能“为教而教”,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个问题。下面谈一谈笔者在给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的一些体验。  相似文献   

8.
何劲虹 《唐都学刊》2012,28(5):73-76
爱伦·坡在《红死魔的面具》中表达主题与形式对应,是传统情节的奇异颠倒。小说形式可视为信息量积累过程,标题显示主客观间的矛盾。创造与毁灭,生与死象征两极。小说中悲哀的气氛愈来愈深沉,而浓重地全然笼罩着读者。《红死魔的面具》是专制统治者自身的"判决书"。  相似文献   

9.
陈强 《社科纵横》2007,22(6):125
色彩是一个抽象而神秘的概念,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态而存在。色彩在绘画艺术中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在生活中它又是装点生活的重要元素。生活在不同空间中的人们,对于色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对于不同颜色的钟情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地处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也形成了自己民族对于色彩的认识,不论是雄浑的藏式建筑,还是精妙绝伦的藏族绘画,对于色彩的演绎,都始终让人感觉到浓浓的“藏味”。本文试图通过对藏族传统色彩运用习惯的探讨,阐述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运用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藏族部落习惯法对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绿花 《社科纵横》2005,20(2):22-23
本文分析了藏族部落习惯法中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提出了藏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重点是实现藏族部落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李启华 《学术交流》2012,(6):122-127
任何一个民族的形成,必然要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俄罗斯族就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才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俄罗斯族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孕育期;二是19世纪末至俄国十月革命的快速成长期;三是俄国十月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徘徊期;四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和谐发展繁荣期。对各阶段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俄罗斯族形成的历史脉络,从而有利于在新时期发展我国民族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感,也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和扩大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12.
王云  洲塔 《南亚研究》2009,(2):85-94
在印度和尼泊尔分布着48个藏人聚居区.藏族人在和当地人的交往和互动中进行了全方位的调适.他们在多民族杂居情境中使用双语、多语的语言策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语言特征.妇女服饰适应当地气候,吸收了当地民族服饰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宗教信仰在制度、行为、仪轨、观念和教义等层面发生了变迁.本文在对印度的措班玛和尼泊尔的保达纳斯进行的田野调查和对在印、尼的藏人进行的访谈基础上讨论了他们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困惑.  相似文献   

13.
“寓言”考     
寓言一词在小说领域的使用,较早出现于唐代,用于批评笔记小说中的虚妄不实之作,或标示以文为戏之作的虚构寄寓性。宋元时期,开始用以特意模糊笔记小说实录传闻和有意虚构的界限。明代,开始用以更多地评价传奇小说,实际上成为传奇小说幻设虚构和寄托言志文体意识确立的标志。同时,在白话小说兴起之初,寓言随即被借用,并逐渐成为白话小说以自觉虚构和主体寄托为核心观念的文体意识发展成熟的标志。近代以来,随着伊索寓言传入中国,寓言由古代理论批评术语逐步转型为现代文体概念。  相似文献   

14.
15.
王立志 《求是学刊》2013,40(5):33-38
摄入概念在怀特海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澄清这个概念是理解过程哲学的枢纽。怀特海重建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为欧洲科学和文化的危机从传统内部寻求出路,他的这一目标是通过对从笛卡儿到休谟这一阶段哲学思想的再发现来实现的。怀特海通过创造性地解读培根、洛克、贝克莱的哲学著作以及雪莱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完成了从自然机械论向自然机体论的转变。对摄入概念的历史性考察再现了这一思想历程。以"摄入"概念为突破口进入怀特海的思想世界是研究过程哲学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16.
党晟 《唐都学刊》2010,26(1):64-67
存世的历史文献大都将曾仕南唐的著名画家董源载入宋代画史,但对其事迹的记述却极其简略。因此,关于董源的生卒年及其是否入宋任职等问题,就成了学术界颇费猜测的疑团。通过解读宋人著述中的相关史料,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比较明确的回答,并勾画出董源生平的大致梗概。  相似文献   

17.
兰台作为两汉重要的宫廷藏书处,既是御史中丞治事机构,又是广延学者名儒点校"秘书"和著史之所,后世秘书省、史馆等文馆职能均发端于兰台。"兰台"出典很多,一度指代御史台、史官和秘书省,笔者钩沉相关史料,试图理清兰台出典之源,呈现兰台在历史长河中之真实完整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日本动漫的一种文化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渭 《日本学刊》2006,(5):129-141
日本动漫自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作为日本文化的直接产物,同样存在浓重的文化痼疾。透过日本动漫中的一些经典作品,人们可以发现日本文化中与军国主义幽灵相关的“强者的专制”、“无根的偏执”、“极端与矛盾”、“救世与物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首都农村社会公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农村居民社会公德的文明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本文依据调查数据,对首都农村社会公德的现状进行了总体描述,分析了不同群体社会公德水平的差异,提出了契合农村特性的具有针对性、实效化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