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构建中国区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对2017年中东部地区15个省市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比中部地区更具竞争优势。其中,北京、江苏、上海、广东等4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强;湖北、浙江、山东、安徽和湖南等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居中位置,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河南、天津、福建、河北、江西、山西等6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中东部地区15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特征表现为:高投入高产出(H-H、中投入中产出(M-M、中投入低产出(M-L、低投入中产出(L-M、低投入低产出(L-L。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东部地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和重庆市是西南地区的两个重要省市,在西部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两地科技创新能力对西部大开发有重要意义,通过两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其现状,找出其原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及问题并参照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的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市多集中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是当前创新评价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31省市2011年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区域间差异,大部分地区处于竞争力强弱层次的中间层面,也有少数省份存在较明显分异。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求全面考察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借助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通过统计分析与文献分析方法,从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分析了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出其优势和问题,并提出增强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别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2014—2018年我国各省区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科技创新综合得分,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两大体系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区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均稳步提升,但地区差距依然显著;两大体系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整体水平普遍偏低,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属于良好协调以上(含)的地区仅占9.68%,而属于濒临失调以下(含)等非平衡状态的省市比重却高达70.97%;耦合协调度由高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采用DEA-BCC模型比较分析了2003-2013年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以及2013年我国27个省市(海南、宁夏、青海、西藏除外)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的11年间,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整体情况较好,仅有2004、2005、2007和2010年4个年份非DEA有效;2013年27个省市中北京、江苏等11个省的科技创新效率为DEA有效,其中江苏、河南和安徽3省的超效率值排名前3;上海、重庆等16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效率非DEA有效,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了优化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资源投入、研究成果、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4个方面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部分“211”及省部共建的108所高校为研究样本,利用熵值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并对样本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发现:资源投入和研究成果的产出是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综合科研型院校以及部属院校高级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并呈现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包括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设置指标权重,测算了我国2000-2014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然后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 σ 收敛和 β 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都不存在 σ 收敛和 β 收敛。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稳定而持续的支撑力已经成为一个理论和现实都达到广泛验证的理念.当前,在追赶超越形势下,宝鸡市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也要追赶咸阳和西部同类中等城市.从最新科技创新能力定位、指标出发,在众多的西部中等城市中,选取与宝鸡发展经历相似、基础条件接近、经济总量有比拼、科技创新力有横向比较的咸阳、包头、鄂尔多斯、绵阳、德阳、柳州和桂林8个中等城市加以比较,这样有利于发现宝鸡市在科技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优缺点.本文仔细分析宝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剖析各种原因,提出提升宝鸡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是影响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制定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重要政策导向。目前,国内大学侧重于大学教学和科研的评价研究,但对创新能力转化的研究欠缺。从科技创新投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校科研制度的安排、市场转化机制4方面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地区6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高校既要加强经费和研发人员的投入,也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分析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科技管理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对策:加强学科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建立高校创新科技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造就科技创新的硬件环境;建立高校科技推广体系,形成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有关理论基础和假设,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发展能力计量模型。采用经济普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管理层教育年龄比、企业年龄、监事会规模、企业规模、企业所在地区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数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投入、产出和发展能力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技评价是高校科技活动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文章对中国高校科技评价研究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研究发现:近30年来,高校科技评价研究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从学科角度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仅限于较少的学科领域,研究著作较缺乏;科技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不完善、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主体较单一。基于此,笔者建议拓展高校科技评价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健全高校科技评价体系和方法等策略,以期有效推进我国科技评价研究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科技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科技创新凸显其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成为必然选择,高校通过建设发展具备了很强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校企合作不畅、管理体制僵化、评价激励机制欠缺等制约科技创新的因素存在,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优化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根据辽宁省“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从创新能力、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科技产出、创新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几个方面对辽宁省的科技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市场导向、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政策转化方面的不足,并从创新要素、科技创新源头、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创新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旨为辽宁省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作为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自动化专业,在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比较科技创新评价研究现状,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洛阳市企业为例,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前沿的不断突破,重大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大多产生在学科交叉、会聚的过程中。学科交叉、会聚的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我国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还存在制度和环境等制约因素。要化解这些制约因素,需要高校不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改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机构,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汇聚创新人才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重视。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而言,人文社会学科具有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科融合和提升人文氛围等独特的意义。基于海内外两所著名大学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经验,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实际情况,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作出思考:将人文社会学科定位于对理工学科在“工具”、“视野”与“内涵”等层面具有辅助作用;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解决人文社会学科师资困难;全面促进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