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融与航运之间关系是互融、互动和互推关系。金融政策、投资、创新、服务等推动航运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金融服务领域由环节向整个产业链不断拓宽,手段由传统方式向新方式不断创新,区域由上海向长三角地区不断延伸,政策由限制性向鼓励性不断深化,市场由单一向全面综合不断扩大,机构由"点"向"团"不断集聚。要抓住中央给予上海的先行先试政策和国际航运金融等服务业向上海转移的机遇,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和金融服务手段,大力发展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着眼于服务整个航运产业链,努力在离岸金融、保险与再保险等领域中有所突破,在提升金融综合服务水平中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转和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上海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城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中小企业转化发明专利,既受到内在因素制约,也面临外部环境障碍。上海应完善专利激励政策,提高专利质量,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组建专业服务机构支持科技金融创新,加快培养专利人才,培育发明专利转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大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转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产业领域的不断融合,科技服务业应运而生.科技服务业是以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是当前科技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下新的产业分类.全面地反映上海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可以为企业、服务机构及政府的产业决策提供更科学、更充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林 《城市观察》2012,(6):114-123
对研究样本服务业空间集聚情况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区与地区经济规模有一定关系,但并不紧密相关;服务业集聚存在明显的行业间非均衡发展特征,但这一特征有逐步缓解的态势。基于此,应在发展理念、政策引导和行业分工等方面入手,逐步推进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仁开 《科学发展》2013,(8):33-40,59
发展知识服务业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抓手。知识资源丰富、商业服务发达、区位交通便捷、人居环境和谐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知识服务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应紧紧抓住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好机遇,以科技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和创意设计产业为重点,发展知识服务业。  相似文献   

6.
推动数字技术与服务业发展深度融合,让数字技术赋能上海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可增强上海服务业辐射能力、提高高附加值行业占比、助力上海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上海服务业创新,共同打造高品质的“上海服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上海构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集聚了一批知识产权资源要素,知识产权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为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支撑.同时,上海专利高质量发展面临创新效率不高,专利产业化整合力度不强等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动能尚未被充分激发.纵观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等成功经验,建设专利技术产业联盟是加快技术渗透速度、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上海构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集聚了一批知识产权资源要素,知识产权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为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支撑.同时,上海专利高质量发展面临创新效率不高,专利产业化整合力度不强等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动能尚未被充分激发.纵观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等成功经验,建设专利技术产业联盟是加快技术渗透速度、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界定科技服务业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服务业发展动因的理论框架,认为科技服务业与其他高技术行业的产业协同和科技服务业与制度的谐振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因。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比了天津、深圳、北京和上海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了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和制度环境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两方面动因与其他城市的差别。天津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主因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制度环境滞后,未来的发展需要从借力金融创新和滨海新区建设、加大政策倾斜和投入、推进市场化改革等方向入手。  相似文献   

10.
服务业分类统计核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刚令 《科学发展》2010,(10):33-51
服务业作为产业包括了各种类别的行业,其中许多行业在生产技术、功能、产业性质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对其进行分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目前服务业分类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卡托坚的"三分法"和辛格曼的"四分法"。通过对国内外服务业分类现状及其调整的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上海服务业分类统计改革的目标思路、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和上海城市发展转型背景下,旨在实现制度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主要目标在于创新开放模式,并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相互衔接。对此,产业与地理的一体化发展作为核心的实现机制,决定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独特的平台属性及转型倾向。本文通过对转型导向下的上海自贸试验区预期演化路径展开深入的分析,从功能拓展的角度提出上海自贸试验区依托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和专业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并认为它的建设应纳入到国家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总体政策框架与上海全球城市的战略转型框架之中,以降低"试错"式改革的成本,提高制度创新与复制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在创新模式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检验方面与制造业都有显著不同,为了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功能,这类服务业逐渐演化出一套高效率的组织模式,表现为弹性化、网络化和扁平化的明显特征。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具有特殊要求。针对我国政府对行业管理的特征及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抑制的体制性障碍,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上海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产业技术支撑体系,要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布局,以应用需求拉动、技术创新驱动和政策体系推动,促进污染链、技术链、产业链三链融合、赋能发展。在纵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建立生态产业,催生产业集群,并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完成生态环境作为一个产业的系统性建设。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2014,(6):38-44
上海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困境。为了加快构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经济制度,上海亟需在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现"以点上的探索突破,带动面上的创新发展"。同时,为了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上海需强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指导;建立全市层面的服务业综合改革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申报和淘汰机制;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给予权限下放或政策倾斜;总结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创新经验,开展第二批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未来30年上海科技创新驱动力建设,关键是提升上海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充分发挥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市场利益驱动力和政府政策方面的战略意识力,整合科技资源,突出跨界合作,建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打造行业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枢纽.同时,重视技术创新与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支持面向服务经济的新型产业体系,支持文化科技融合与现代服务业创新,支持创意经济发展;通过推进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电网、城市安全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布局和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上海IC产业链的本地及全球组织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与全球的高端链接将减弱,上海IC产业链面临能级下滑的较大风险.上海四大IC特色园区利用各自发展优势,在补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估值落差、技术落差、人才落差”的现实面前,上海IC产业依托特色园区补链与强链仍有较长的路要走,需要借助园区政策与制度优势,实现技术从0到1的突破、产品从差到优的提升、产业从有到强的涅粜.  相似文献   

17.
"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是上海产业发展应遵循的总方针。行业比重处于扩张期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大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行业属于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发展的行业。上海未来产业发展要关注: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的能级;进一步做强上海高端制造业品牌;提升金融、贸易、航运、信息等服务业水平;发挥旅游业对上海经济的带动作用;调整、转型,发挥重化工业在上海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建筑业、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展健康服务业——新时期上海支柱产业营造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隽  高汝熹 《城市》2008,(12):29-33
目前,上海社会已初步呈现老龄化、高密度、多流动、快节奏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健康服务需求的空前高涨。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是上海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健康服务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知识密集型都市产业,与上海致力于在“十一五”期间提升城市知识竞争力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是符合大都市集聚经济规律的产业。为此,我们建议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将其培育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9.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名山 《科学发展》2009,(11):82-95
本文重点研究上海现代服务业定位与重点服务业发展。首先,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六大问题。其次,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着重指出世博会为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再次,根据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是上海应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其现代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应覆盖长三角地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产业定位是发展二三产业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定位是中心城区应立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金融、航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郊区应立足增强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同时,本文提出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上海服务全国的能力及国际竞争力。最后,提出了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8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在规模与增速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与我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仍总体规模偏小,反映服务贸易能级的信息化、知识化、离岸化程度较低,服务贸易创新能力薄弱,服务贸易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升级。上海应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基础、增强高端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促进、信息化支撑和法治化保障,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服务外包离岸化,加强对品牌、市场、人才的政策聚焦,搭建促进平台,改善创新环境,积极推动上海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