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认识水平与实践水平分离;理想信仰结构不尽合理;重功利讲实际的价值取向突出,对远大理想和精神价值 的追求较弱;个体情感色彩浓厚、理性思考不足;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有效性缺乏问题。社会价 值观的多元分化激烈冲突;大学生人生实践活动与水平的有限;理想信仰教育阶梯的倒置;都对这些问题有重大影 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目标定位要准确;教育内容设定要合理;教育方式方法要创新。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理想人格应该具有开拓进取、竞争创造、协调统一的品质特点;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正是适应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和战略目标而提出的符合马克思主义自由而全面发展要求的理想人格理论.在实践这种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既要靠家庭、学校、社会三种力量的齐抓共管,也要注意社会规约与自我修身的相互结合,同时要善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共同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非常重要,应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提到更高的地位。要明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和依据,明确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利和不利的主要因素。大学生要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准确、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上体现的对理想的坚守、事业的执着和对人民挚爱等优秀品质中吸取精神力量,以他们为楷模;应从身边的典型和朋辈中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应充分利用网络阵地,不断吸取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更为深刻。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想信念的意义 ,并为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科学信念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科学方法 ,革命导师们也树立了光辉榜样  相似文献   

5.
政治信仰是对既定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是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关系着我国未来的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还不十分理想,因此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对于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现实角度出发剖析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如何改进政治信仰教育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对今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对于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四市八个县区的调研发现,各地建设了一支心系百姓、干事创业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他们参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给基层党组织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存在着稳定性差、适应难以及心理困惑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村官队伍作用的发挥。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大学生村官为民服务意识,构建大学生村官参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大学生村官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时代特点、人民大众相结合,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从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条件,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进程来看,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有四点:一是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是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三是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四是要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理想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指导,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教育大学生吸取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自觉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 36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触发性特质、师生交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非手机依赖大学生相比,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行为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且其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均存在障碍;(2)行为触发性、认知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均与大学生手机依赖成显著正相关,而老师与学生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交流均能够显著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3)行为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能够正向影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但认知触发性的影响不显著;学生与学生交流可显著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抑制效果不显著;(4)行为触发性和学生与学生交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存在交互影响。对于低行为触发性的大学生来说,与同学交流能够显著抑制其对手机的依赖;但对于高行为触发性的大学生来说,与同学交流对其手机依赖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课题组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流是积极的、正确的,没有出现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且能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及其理想模糊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不足,关心国家政治不够.为此,文章提出: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要密切联系十七大精神,注意以人为本;积极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手段和工作机制;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力度;提高马克恩主义信仰教育者自身的紊质.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史教学对于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介绍西方哲人的高尚人格情操与精神追求,来影响学生从读书做官转向读书求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科学的远大理想;通过展示西方哲学发展的逻辑进程与各种哲学流派的纵横比较,来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从抽象教条转向具体原理,树立为共产主义而拼搏奋斗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的发展呼唤创造性、复合型及协作型人才。而当前 ,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具体趋向表现为 :自我化 ;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 ,必须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地做好调适工作。那么如何做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趋向的调适呢 ?从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理想是由个体理想、群体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同层次构成的统一体.在实施理想教育中,既要坚持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理想的统一,又要坚持个人理想、群体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已成为当下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课题。为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具有实效性,就必须坚持教育进程的合规律性,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辩证法;同时要坚持教育内容的合逻辑性,即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青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青年大学生能否发扬斗争精神事关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前途命运。科学认识大学生斗争精神,应从机遇、挑战、斗争意识视角探析青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要论述的提出背景,从斗争初心、斗争状态、斗争方法、斗争原则视角分析青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从实战、实用、实效视角解析青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要论述的培育路径,进而加深对大学生斗争精神的理解,唤醒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相似文献   

16.
优化投资环境,是政府基于对自身职能与责任的深刻认识。对于政府来说,要有拿起“手术刀”的勇气,敢于对群众和企业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标本兼治的改革,要善于“革自己的命”,从而营造廉洁高效的投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略论当代大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信仰与理想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正处于发展构建的关键时期,虽然有少数大学生达到了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水平,但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正处于由非理性主导向理性主导发展这样一个境界水平。面对我国目前信仰态势的严峻形势,我们的核心对策是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理想信仰教育的思想,提高对理想信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和改进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青年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两个理想”相统一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是“两个理想”相统一的忠实践行者。  相似文献   

19.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一些大学生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的问题,这就需要找到有说服力的现实依据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20.
安志刚 《新天地》2011,(6):101-103
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描绘过他心目中的“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学校应该有特色、有品味、有活力、有能创新的教师,有善于探索和良好习惯的学生,有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而更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陶行知先生在1926年就指出:“整个学校应当有整个的校长”,他认为:学校校长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