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自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 30 0 0年前的西周时期 ,自然保护就在中国产生了。当时的中国人已经知道通过保护野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来求得生活资源的稳定供给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它是古人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传宗接代 ,并认为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产生优良的后代 ,因此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得到传承 ,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深层生态学是现代西方一种激进的环境主义思潮。它要求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 ,倡导生态中心主义的平等 ,并从整体主义立场出发 ,对现代的功利主义自然保护方式提出了批评 ,在此基础上提出“顺应自然”的资源管理方式和更为深刻的荒野保护思想 ,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方案与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北京地区经济活动频繁,生物生境破碎化较严重,因此建设自然保护小区对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很有必要。根据对北京地区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前人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北京市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方案,探讨了北京地区自然保护小区的分类管理模式,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对水电能源的迫切需求,方兴未艾的水利建设给相关的自然遗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结合美国与土耳其的相关案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遗产保护法》(征求意见稿),可以通过建立监测评估制度、自然遗产基金制度,并利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相关规定,为水利建设中的自然遗产提供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5.
云南壮族的自然崇拜及其对生态保护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壮族的自然崇拜及其祭祀活动,反映出壮族的自然至上和人与有生命的自然物之间的平等关系的生态文化观。壮族的自然崇拜在客观上对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植根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心理上的迷信思想,影响壮族现代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目前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概况、保护和利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协调和解决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和利用关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自然保护对城市生态安全、城市居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城市自然保护是对城市自然景观及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维持与重建,以投入少、自维持、按自然规律演替、保育生物、保护再生自然资源为特点,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思想、行为、意志,调节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的栖息地、城市自然景色、城市自然空间连贯性、绿文化遗产是城市自然保护的4项主要内容,城市绿色空间的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是城市自然保护的三个主要阶段,世界主要国家在城市自然保护的策略上各有特点,我国城市自然保护是以绿地系统建设促进城市自然保护,与城市自然保护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加强城市自然保护规划与管理是目前最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乃至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必须通过严格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发达国家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起步较晚,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国内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对中国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遗产资源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3,(5):82-85
房产交易中的一物二卖,产生于不动产登记制度造成的债权契约与所有权变动的不同时。特定物上相互冲突的契约,只有一个能够合法实现,法律必须全面权衡不同买受人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利益,维护合法所有人的权益,惩戒不讲诚信的出卖人,给予未取得房产的买受人以合理救济,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然体权利能否在环境法中确认,是近几年来环境法学界一直探讨的话题。传统法学囿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从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理论否认自然体权利的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人与自然整体性视角重新解读自然体的主体性地位,为自然体权利的法律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我国自然体权利在法律规范上的缺失,借鉴国外自然体权利保护实践经验,我国应以自然互惠原则、风险预防原则为基础,以代理制度、公共信托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为实践方式,注重自然体受到损害时的补救,提倡自然法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自然权利观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对自然保护地农民所采取的无差别的生态移民搬迁、资源权利限制、生态保护补偿标准致使农民生存和发展权不当丧失、经济和政治权利过度限缩。基于自然保护地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的管理体制与农民第一性权利到第二性权利的权利谱系,对农民权利进行类型化保护具有可行性。在不同自然保护地领域,建议以继续居留权保障农民的第一性权利(生存权),以共同管理权弥补农民的第二性权利(政治权利)在同一自然保护地内部,核心保护区内建议以生态保护补偿权弥补农民的第一性权利(生存权)与第二性权利(经济权),一般控制区内建议以传统资源权和特许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第一性权利(发展权)与第二性权利(经济权)。  相似文献   

12.
萨满教信仰是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民间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来看 ,鄂温克族萨满教信仰的特征有 :自然崇拜的观念、古朴的自然保护意识 ,以及鄂温克族对自然界中天、日、月、星辰的独特认知和祭拜形式。  相似文献   

13.
14.
渴望回到古代,与陶渊明一起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与欧阳修一同体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意境,与常建一同享受“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的自然美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自然环境分为天然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的自然环境。人工自然环境对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的作用。海南要发展旅游业,应加速开发热带旅游资源和建造人文景观,并保证重点与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6.
自然崇拜是中国自古有之的宗教习俗,但中国古代自然崇拜的宗教情绪比较平淡,自然神的人格化进程相当缓慢,春秋以前各种自然力基本上处于有"神"而无"话"状态,自然神话大多形成于战国以后,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自然神话是很不发达的,这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主流文化精神决定的.受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指导断言中国古代有丰富发达神话的假设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7.
目前,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已逐渐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以演出业、娱乐业、建筑业、文物业以及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朝阳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壮大,而且二者融合形成的文化旅游业,也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和潮流,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就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关系而言,随着18世纪美学的主体性转向,自古希腊以来对"美"的客观本质的探讨让位于对主体"审美"的探讨,包括"如画"在内的"自然美"逐渐演变为"自然审美";到了20世纪,分析美学从对"自然美"的概念分析中,最后折中地使用了"审美品质"这一概念;而当代中国"人化的自然美"则从整个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历史的高度探究了美(包括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就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关系而言,大体有三种基本形态:早期是自然审美统一于艺术审美,进而当代自然美学对二者做出区分,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出现了将艺术审美统一于自然审美的尝试。就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关系而言,后者呈现了生态学等知识在自然审美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从认知到审美的独特路径,因而摆脱了艺术审美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然审美的真正自主。就自然审美与自然保护论的关系而言,二者是互动共生的。早期的自然保护论强调"自然全美"思想以及人类破坏自然美的事实,当代自然保护论深入思考了审美价值作为自然保护基础的可行性与优势,并对自然审美提出去人类中心、欣赏自然"环境"、欣赏要严肃深入、审美要具有客观性、要有道德的参与等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总结评价.结果 显示:①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聚焦于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和环境价值,重视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始终关注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贡献.②国内研究团队合作网络呈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普遍认同生态旅游理念,其概念内涵在中国不断拓展,实践项目内容泛化.③国内研究侧重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发展策略等宏观层面,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生态产品设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途径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强调自然教育,加强社区共建共享,制定正负清单,强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细化分区分类管控,加强空间用途管制的评估、反馈、纠偏全过程管理;深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基础、规划实践、能力建设等实证应用研究,强化科研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的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 ,民族文化保护越来越重要 ,甚至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要做好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必须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采取文化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