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突厥语民族和汉民族的禁忌语与委婉语比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厥语民族和汉民族的禁忌语与委婉语比较初探●王菲语言似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魔力,它不仅帮助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进行有声思维,而且能唤起各种想象。于是,禁忌语和委婉语便应运而生。禁忌是古代社会中原始信仰的遗存,是由于人们对不理解的神秘力量的...  相似文献   

2.
重阳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从重阳节的民俗事项来看,不仅诸多民俗事项的起源与古代社会宗教、禁忌等等有着诸多联系,而且其主题、风俗事项的转换、丰富与传统社会具体时代的宗教、信仰、理念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土著人出于原始信仰的缘故,对某些行为加以限制和禁止,他们用了一个特别的词叫“taboo”,音译“塔布”,意即禁忌。禁忌现象原初是基于宗教观念的对可能引发自身危险征兆的一种预防性措施,或者是对接触可能招致不合宗教标准与秩序(即污染)等事物的禁止。禁忌心理是原始信仰留给人类的特殊心理现象。歌谣最早作为仪式活动的言说或唱  相似文献   

4.
禁忌作为一种民俗观念和精神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而一旦将禁忌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子系统来研究,则会在民族文化的整体领域内抽象出一个独立的体系——禁忌文化。回族之所以在千百年的延续中没有被同化反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正是因为其独特的禁忌文化在固守和维持。这种禁忌文化在回族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回族的俗信禁忌中,多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5.
刘晓蓉  张显成 《民族学刊》2020,11(4):80-88, 138-139
宝卷是我国民间民俗文献整理的重要史料资源。对宝卷类别考释当下学界诸家或笼统繁复,或交叉重叠。作为湘西民俗的重要载体,湘西宝卷在承继中华宝卷共性的基础上又独具地方特色:(1)从宝卷历史分期看,湘西宝卷历史跨度大,既有“新宝卷时代”之宝卷,还存“古宝卷时代”之最早底本;(2)从民间宗教属性看,湘西宝卷是一种“兼具民间宗教与‘三教合一’”的宝卷,这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3)从讲唱程序归类,湘西宝卷目今只存活于当地丧葬与祭祀活动中,这亦乃全国他处宝卷所不备之特质。然由于划分标准非唯一特性,对湘西宝卷类别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生态文化、器物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以及语言文化方面阐述了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并提出了一些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7.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3,(3):46-47
“接龙”是苗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目前在湖南等地的苗族群众中仍有遗存。传统的“接龙”活动,是把“龙”接到村寨和家里,保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面上看,“接龙”是一种带有浓厚民间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但从其具体的祭祀礼仪来看,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易学哲理,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8.
禁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回族语言及其禁忌是族群和族群意识构建需要的结果,反过来又作用着族群和族群意识的构建和整合,它体现了回族人强烈的自我表述愿望和族群话语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宗教禁忌和文化生态学我们讨论宗教的文化生态学,主要着重于由信仰超自然存在和力量所引起的行为怎样有助于人们在其物质环境中生存下来。以下从宗教对有机体的作用的观点来探讨人类种群(human populations)在适应特定环境中,信仰和仪式有哪些功能。图腾和禁忌首先考虑在许多人类种群中重要的宗教禁忌——食物禁忌的解释。在解释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图腾制时,E·迪尔凯姆和拉德克利夫-布朗试图表明它在维持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10.
反思民俗志--关于钟敬文先生的"记录民俗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志是“中国民俗学派”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志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钟敬文先生提出来的。在新的“记录民俗学”理论指导下 ,本文提出新民俗志撰写的基本要求 ,并对民族志与民俗志两大学术领域近年来所做的理论反思工作进行比较总结 ,提出“反思民俗志”这一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魔力"神圈":语言禁忌与汉民族俗信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民俗规约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有时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认为语言这种能使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灵应关系.因而当某种事物需要避忌时,也就出现了在言语上的种种禁忌现象.语言禁忌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犹如一个充满魔力的"神圈",对人们的言语、行为起着不可低估的规约和制衡作用.了解和掌握不同的语言禁忌及其避忌方法,对促进跨地区、跨语言、跨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和土族民俗中的尚火文化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火是生活在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人民多元信仰中至今还保持的原始宗教的遗迹。文章从民和土族民俗中的尚火现象、尚火意识对民和土族尚火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回族研究》2015,(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华著《回族民俗文化变迁与社会性别研究》一书,于2014年8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分十章,第一章集中论述回族民俗文化在回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至第九章全面介绍和论述了回族的民俗文化及其变迁,这些民俗文化包括生产、饮食与禁忌民俗,婚姻、家庭和生育民俗,服饰民俗,经商习俗及商贸民俗,人生礼俗民俗和行为礼俗民俗,民居民俗、清真寺建筑民俗和审美民俗,宗教信  相似文献   

14.
族际共同语也称共同交际语、族际语、族际交际语,是指多民族和多语言的统一国家中各民族作为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共同使用的语言。族际共同语的形成,不仅是交际的需要,也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很难设想,一个多语言的统一国家,没有一种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社会能正常运行,经济和文化能繁荣发展。因此,世界上多语言国家中,族际共同语的存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多语言国家中,族际共同语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有几种。有时不同的民族、国家或地区以相同的语言作为族际共同语,如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英语。在一个国家中,族际共同语还分全民和地区两种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建国以来(1949年—1996年)同时存在于卫拉特社区内的新旧两种民俗形态为着眼点,凭借第一手田野调查材料,从局部和整体上讨论了目前经济转型期内处于大西北腹地的“卫拉特蒙古人”这一文化圈内的民俗生活。  相似文献   

16.
每种语言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词汇库,词汇库中贮存着各种各样可供使用的语词,但是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并不是从词汇库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为了求得较好的语言效益,人们总是要精心选择。这是因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不仅要考虑语词的理性意义,而且还要考虑语词运用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禁忌语与委婉语表现得更为明显。与其它语言一样,藏语词  相似文献   

17.
萨满教是一种以口传心授、灵活多变为特征,以“万物有灵”思想为基础的原始宗教。在北方诸民族中流传较广。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皆称其巫师为“萨满”,突厥人“呼巫为‘甘’”。而蒙古人称巫师为“奥德根”或“勃额”。对超自然力、超自然生物以及“灵”的崇拜,在蒙古人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在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曾以行政命令禁止萨满教,称萨满教为“黑教”,然而,蒙古人信奉已久的萨满教  相似文献   

18.
刘世哲 《民族学刊》2010,1(1):120-126,166-167
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成的历史久远,而且,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有关民俗的记录和搜集整理,历代志书也非常重视民俗方面的内容。民俗形成的因素复杂,除了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之外,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语言因素等,都对风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恒定不变的风俗是没有的,这些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风俗的变迁,风俗流行过程就是其本身的变化过程。鉴于以上认识,对待民俗文化,我们要持既传承又保护的态度。一方面,传承有价值、有意义的民俗文化,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广泛收集,着力保护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记录了现阶段所能考察到的克木人的农耕礼仪及其禁忌 ,包括“玛我”信仰、祭鬼仪式、求雨仪式及重要的禁忌 ,并分析了其中的交感巫术思维的体现以及向原始宗教的“漂移”现象 ,同时 ,对交感巫术理论中的“相似律”一语 ,提出一个更确切的界定 :“映射律”或“映射关系”。最后 ,对克木人的信仰文化系统的前景作了匆匆的瞻望  相似文献   

20.
每年进入到"希吉莱历"的9月,青海回族穆斯林的宗教和社会生活变得异常活跃,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斋月文化".这种"斋月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在不断的传承中也浸染着浓郁的民俗色彩,是一种内蕴丰富的文化现象,很值得人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