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国庆 《学术论坛》2006,1(7):43-46
任何物理理论要实现解释与预言的方法论功能,都应当以某种方式与经验相关联。量子力学形式体系是以非直观、非直接数学方式描述物理实在,只有将它们与借助经典物理概念描述的物理实在图景进行比较才能与经验相对应;但量子力学和经典物理语言体系分别蕴涵着不同的本体预设,描述实在的方式也相去甚远,用经典物理语言表述量子现象实在无法摆脱“言不尽意”的命运。因此,我们应以宽容、理性的心态对待量子力学各种解释尤其是对在量子力学创建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哥本哈根学派解释所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在认识论的理论视域中,基于认识与实践的直观性差异,是无法合理解释马克思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重要论断的。在这样的解释中,似乎马克思之前的整个旧哲学都不诉诸于对世界的改变,都只是为了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的哲学才是改变世界的哲学。但是,实际上,任何一种哲学,包括马克思的哲学,都既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也都是改变世界或者旨在改变世界的哲学。因此,对这一论断的合理诠释必须抛弃认识论的视角,摆脱认识与实践的直观性差异;只有立足于本体论的视角,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性规定,在整个旧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性差异中,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3.
"测量难题"是长期困扰国内外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的焦点之一.遗憾的是,它的内容和渊源很少有人系统地讨论过,竟然使这样的一个词在科学界堂而皇之地存在了快一个世纪.更甚者,它竟然让无数国内外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为之长期喋喋不休.文章用历史主义的观点考察了测量难题中"题"与"难"的渊源和内涵.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两个基本的信念一直是科学家们从事研究活动的内在动力:1、外部世界以其固有的规律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科学的目的正在于如实地描述这个世界;2、事物的产生总是有确定原因的,科学理论就在于追寻自然事物所服从的因果律,以便对自然过程作充分解释和精确预测。上述两个基本信念由于科学家们在宏观领域内创造的伟大奇迹而受到鼓舞。然而,量子力学的出现却颠覆了这两个信念,它公然宣称:一个微观事件的发生直接依赖于我们对它的观测,而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解释和预测仅限于概率性。量子力学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量子力学对亚原子世界的解释是最终的吗?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率先对此表示质疑,从而在他与量子物理学家之间引爆了一场著名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哲学意义甚至超过了其物理学意义,值得今天的人们继续回味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哲学研究的双重原则,任何哲学都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情怀。解释世界是指哲学研究要思入社会时代的深处,用思想去握到它的时代与现实。改变世界是指哲学研究要对现存的一切作无情的批判,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真正的哲学研究应该是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担负起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双重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进展。然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哲学能解释我们的世界吗?当代我们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历时态上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落后于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在共时态上没有提升出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理念,没有以哲学方式关注现实;在内容上满足于宏大叙事,不注重对新的现实具体而精确的知识分析;在表述形式上抽象难懂,没有提供本应有的明明白白的智慧。哲学的基本功能是解释世界、批判世界、评价世界、引导世界和改变世界,而我们有的哲学研究不要说改变世界,就连解释世界都还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7.
李双套 《社会科学》2022,(3):131-139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学界已形成不同理解范式,既有兼容论,也有对立论。从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的过程看,自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就进行了哲学改变世界的思考,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思想进行清理的总结,标志着解释世界的哲学的终结。从该命题提出的直接动因来说,此命题是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将哲学“意识形态化”或者说“解释化”而提出的。就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不诉诸改变世界的解释世界是徒劳的,解释世界离不开改变世界,世界的可解释性在于其可改变性。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人都同意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统一的。但是,二者如何统一起来?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断定"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为何要特别强调改造世界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只有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及立足于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主义观点出发,才能理解二者的统一及其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彪 《人文杂志》2003,(4):12-17
任何哲学都具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因此从功能的角度,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来区别前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时,就必然陷入悖论.如果不能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改变世界"的理论本性,就无法超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更为深层的解释学悖论.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革命理解为哲学主题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根本转换,才能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缠绕.  相似文献   

10.
在《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针对马克思的诘问:"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对立?"本文意在阐明,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前提,改变世界是解释世界的理论归宿,即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统一的。无论是在提出诘问的海德格尔那里,还是在马克思那里,这种统一都显而易见。同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力图克服传统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但采用的方式不一样。海德格尔通过对"人生在世"结构的分析,消解了这一对立,指出人与世界的天然一体性,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世界即是改变世界;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在此意义上,对世界的解释必然要诉诸于改变,改变世界即是解释世界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当代性诠释的哲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之理论基点的"感性活动"理论,同时也是解读<资本论>的理论基点;<资本论>就是马克思"感性活动"的辩证法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历史展开,是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的内在结合.立足于<资本论>内在蕴含的哲学批判维度,深度呈现其"历史哲学"蕴义,我们将不仅消弭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后期经济学批判之间的所谓断裂,澄清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且也将不再纠缠于<资本论>中的个别理论论断之有效性的无谓争论.从而深度呈现其作为历史哲学文本的批判立场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家瑶 《河北学刊》2006,26(6):84-87
从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正面与负面的关系上对风险的属性、趋势、指向、效应等进行哲学层面上的解读,是一种研究风险的新视角。关注风险的偶然性、不确定性有助于超越传统的必然性、决定论观念束缚;关注风险的潜在性、可能性有助于利用人的理智优势使风险损失最小化;关注风险的未来性、不可逆性有助于培育人的前瞻性和预警性反思的习惯;关注风险的影响力、作用力有助于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潘明德 《河北学刊》2005,25(5):46-50
长期以来,人们对唯心主义一直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或者将它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概念,或者将哲学问题直接意识形态化,或者混淆了意识活动本身与它的产物之间的区别。为了从哲学的视阈正确认识和理解唯心主义,应当处理好哲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意识活动与它的产物之间的关系,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从而避免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14.
达文 《社会科学》2002,(12):73-75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2 0世纪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忧虑与激情同在 ,悲观与乐观共存———战争与和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变革与转型、科技革命与后工业社会、文化守成与冲突、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等等概念、具像交织在一起 ,伴随着整整一个世纪。这一切改变了人类社会延续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价值与价值观念。 2 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就处于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2 0世纪 ,在世界性现代化潮流的冲突下 ,中国经历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变革———战争的和非战争的 ,最终选择了…  相似文献   

15.
刘国章 《学术探索》2008,1(2):13-18
以认识性思维有意无意地遮蔽建构可操作的实践观念的实践理性思维,以改造性生产实践有意无意遮蔽认识性实践,已经是传统哲学思维及其理论脱离现代社会现实的明显缺陷,也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长期被形而上学地解读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联系世界全球化的现实,重新全面认识和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地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加以即时、动态地解释,借以优化学习过程、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价值增值的活动。教学价值的内在性、生成性决定了过程性评价不但要揭示内在于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而且要生成学习过程的新价值。顺应教学活动的过程性特征,过程性评价在解释复杂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要即时地揭示当下学习情境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关系,指引学生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过程性评价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知识建构与转知成智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分析,能够起到促进个体生命完满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革命与斗争哲学,到改革与建设哲学,再到发展与和谐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逻辑。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和谐的本质包含九个方面的涵义:和谐是一种社会趋势;和谐是一种社会理念;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是一种社会理想;和谐是一场社会建设;和谐是一种科学方法;和谐是一种人生境界;和谐是一种理想人格;和谐是一种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8.
隐喻的本质在于借助某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雏方式和认知工具。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大量相关的隐喻词语随之而来。比较分析计算机用语中的隐喻,有助于我们理解词汇系统中的新词语和原来词语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19.
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用“语言学转向”不足以概括,它事实上是一种描述论转向。语言学转向是描述论转向的语言哲学表现。描述论转向是从对对象的认识的反思转向对对象的描述的反思;从追问对象是什么转向追问我们关于对象的描述是什么。语言学转向和描述论转向所车转的是同一个方向,但是它们的具体致思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传统与“和合”理念。文化强大的导向功能决定了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协调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化解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培育和谐的文化意识,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哲学意蕴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