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人的"自然的发现"通过区分自然与习俗,自然法得以形成,从而开辟了古典政治哲学的道路。以自然权利学说为代表的近代政治哲学反对古典自然法的哲学基础——自然,而诉诸新的哲学基础——自然状态。虽然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从特有的价值取向来看,二者都主张追寻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有效的规范和价值体系,具有"非历史性"。到了18世纪,近代政治哲学的"非历史性"问题开始遭到质疑和批判,这便是以"历史主义"为代表的"历史观念"的出现。"历史观念"认定一切政治秩序和社会制度都是历史过程的产物,这就造成了古典自然法传统及近代自然权利的衰落和虚无主义的滥觞。为了克服"虚无主义"而主张回到"自然"的方案不免重蹈绝对主义的覆辙,依然没有摆脱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二元对立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斯宾诺莎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学界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自由伦理学、自由神学三个维度对其自由哲学展开了多重考察。然而,斯宾诺莎的自由哲学在这三个层次上都表现出了一种严重的分裂和不连贯性,无论是政治哲学的、伦理学的还是神学的考察都陷入了"神秘主义"与"激进主义"的二难困境。"摇摆"(vacillate)于这种二难困境中似乎是斯宾诺莎情感学说的一个吊诡,但仍然可以从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强烈"二元论"倾向中得到解释。自由哲学的分裂在根本上是一个本体论问题,斯宾诺莎的最终解答是为"理性人的联合体"提供一种超越于分散大众(masses)的本体论地位。"理性人"概念反思的是中世纪拥有灵魂独立性的个体,是对早期现代主体性的一种描述和预示,合理看待这一概念的哲学史意义可以给我们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3.
在施特劳斯的视阈中,古典政治哲学也是一种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古典政治哲学由于认识到了自然正当的界限而避免了虚无主义的--r~g,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则因对主体性和个体权利的过度强调而可能导向虚无主义。施特劳斯的文明理想是一种“普世皆贵族”式的、以对自然正当的遵循和敬畏为基础的文明理想。对于这种理想图景的实现,施特劳斯寄希望于“自由教育”,但实际上,“自由教育”能否有助于其理想图景的实现,还要取决于哲学的可教性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自然"是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很多学者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借由理性发现的一个自然方案,与习俗性的事物无关,且知识作为一般性的真理,无涉经验性的事物;柏拉图的正义城邦也只是一个纯然的理想城邦。然而,从理想国的四个维度:自然、理性、知识、正义上来看,习俗始终循着柏拉图的脚步。由此整理出的习俗观点及其四个维度上的表现说明了柏拉图并不是全然的否定习俗。"理想"一词不是柏拉图的术语。虽然古典政治哲学依"自然"而论,但以柏拉图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政治现实的关怀绝不会因为对自然本性的理想追求而减弱。  相似文献   

5.
人权主体的确定,是人权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和“权利”,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概念,哲学、法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不同角度,对人权的阐释是不同的或不尽相同的。人权研究中,只有将“人”放到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中去考察,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确定人权的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6.
"自然权利"是霍布斯和洛克(也是整个古典自然法学派)对自然法理论的一大创见,二者在构建他们的自然权利理论过程中,均以个人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对人性的初始分析中,二者就有了不同的趋向霍布斯的逻辑一贯的论证将个人由自然状态送入"利维坦"中,而洛克的折中与调和却为个人营造了一个"有限政府".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概念各自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对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认为 :海德格尔之失在于不重视“社会存在”的概念 ,没有沿着“共在”的思路作纵深的思考 ,也没有把先天的“基础本体论”与后天的经验世界准确地贯通起来 ;卢卡奇之失在于把自然本体论理解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 ,从而磨平了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异。古代本体论的一般特征是从自然存在出发去解释存在和社会存在 ,当代本体论的一般特征则是从社会存在出发去解释存在和自然存在 ;马克思哲学实质上是社会存在本体论 ,确切地说 ,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于光远先生最早提出关于人工自然的研究是自然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特色之一。通过对人工自然理论研究的溯源和分析,我们认为,人工自然可以而且应当放到元哲学高度进行研究,即从"人工自然的哲学研究"上升到"人工自然哲学"研究。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可从人工自然本体论、人工自然认识论、人工自然价值论、人工自然文化论和人工自然发展论五个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9.
自然法是政治哲学和法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从古希腊哲人发端以来,它的内涵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近代政治哲学中得到强化,却也因此被改换了概念的基本因素,从而在卢梭之后被"天赋人权"所取代,逐渐淡出政治哲学的讨论范畴。现代以来,法律实证主义的出现更使法律本身完全回归现实维度,彻底告别形而上因素,也拒绝了种种诸如"善"与"正义"的先验性讨论。二战以后,随着人们对政治现实的反思,"自然法是否可能""自然法是否必要"这些问题又开始为人所重视;近代自然法到自然权利的转化过程也日益被认为是自然法概念消亡的关键所在。现代保守主义学者高举守卫自然法的旗帜,试图与从"天赋人权"开始的自由主义者们最后导向的道德虚无主义抗战。本文试图从历史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自然法转折的细微之处,并从中寻找后代自由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自然权利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自然权利论者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有一定的权利 ,但在阐释或论证自然何以有权利时却存在着欠缺之处。本文认为应当从权利概念的本质性涵义出发 ,立足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世界来探索建立自然权利观念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实践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欧洲近代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最早产生于英国,对于“自然权利”问题的关注成为其产生和发展理论的起点。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理论正是以自然权利为依据从人的角度来界说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及其存在的合法性,这可以说是近代政治哲学发展中从理论上或观念上摆脱神学-政治的最初努力。  相似文献   

12.
球权是以人权为基础、超越主权但不否定主权的一种全球性权利,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权、主权、球权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享有的三种最基本的权利,其中人权是核心,主权是关键,球权是保证,三权相辅相成,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了维护球权,就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从以神权为基础的王权到以人权为基础的主权,再从以人权为基础的主权到以人权为基础的球权,都是人类对自身权利认识的巨大飞跃。球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它对研究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政治理论与现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元波 《北方论丛》2006,(5):123-125
生态伦理学有两个相对的理论路向,一是“人类中心主义”,一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天赋人权论”与“自然权利论”。探究自然权利论的存在论根据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破解“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理论论争。  相似文献   

14.
法治作为规范和限制政治权力的制度性安排,与自然界一样,具有生态系统的某些特性.法治作为政治生态系统,其内涵远远大于法律和司法,法治不能从法律的内部推演出来;法治作为政治生态,需要与之相匹配且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民主、人权、自由、完政等政治法律制度与价值观的支撑和滋养,自然法思想是法治的理论基石;法治通过对权力的有效制约,达致政治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洛克认为在一个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的自然状态下,一切物品都为全人类共同所有,正是劳动的因素导致了财产由“公有”转化为“私有”。同时基于其天赋权利的学说,洛克倡导一种权利本位,从而成为财产个人主义、所有权绝对思想的基石;其劳动价值学说更是为财产权找到了合法性基础。洛克的财产权劳动理论对后世在建构财产权理论基础、解释传统财产权的合理性方面依旧具有重大的价值。研究洛克的财产思想对理解其整个政治学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平等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宪法权利,具有丰富的宪法内涵。在美国和欧陆,无论是从权力制衡出发,还是从自然权利出发,抑或是从人权保障出发,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立法应受平等权的拘束。从我国的宪法文本规范和立法主体权限这2个方面来看,全国人大原则上并不能制定违反平等原则的法律,如果全国人大确实制定了涉嫌违反平等原则的法律,尽管从目前违宪审查的角度没有救济的可能,但仍然要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和道德责任。但对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违反平等原则的法律,很显然,是存在被全国人大推翻的可能性。以选举权平等的路径为例,可以进一步分析,平等权的宪法内涵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又是如何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政治理论中,个人自然权利观念仍是具有争议的论题,霍布斯是近代以来第一个系统地对这一论题进行阐述的理论家。通过分析霍布斯的理论可以看出,他把人的欲望天性作为个人自然权利的逻辑起点,把个人生命欲求的正当性作为个人自然权利的基础,把个人生命存在的正当性作为个人自然权利的核心,把个人生命保全行为的正当性作为个人自然权利的最终形式,由此论证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个人自然权利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古典人权理论的本质主义立场将人权归结为人所固有的权利,而忽略了人权得以实现的条件,从而使人沦为没有任何身份的赤裸生命,最终导致人权在现实中很难得到有力的保障。阿伦特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以其富有争议的方式对当代的自明之理提出了挑战,反对用固有的理论范畴来解释人类历史的经验,强调采用新的方式朝向实事本身,重新考虑人权的条件,也即共同体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对当代自明之理的尖锐挑战,为我们反思人权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政治将个体权利推至无以复加的程度,将个体自由的实现视为政治的终极目的,而国家或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本身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或善。现代政治在忠实捍卫个体权利的同时,却造就了德性和欲望、权利和责任失衡的严重后果。当代社群主义对社群共同价值的关注、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强调、对居间性团体的重视,为诊断现代政治的弊端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解决自我权利的极度泛滥造就的现代性后果。  相似文献   

20.
传统伦理学基于存在论的一种特殊立场 ,即对存在的意义解释。在存在论的新论域中 ,可以为伦理学设置一个新的存在论基础 ,并在这个基础上为伦理学规划一种新的问题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