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演进逻辑,包含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从中华民族历史上看,这条道路深植于“天下一统”的政治形态,经历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变;从民族理论角度来说,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从实践逻辑上看,这条道路诞生于各族人民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实践。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探索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凝聚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合力、创造有利于民族之间交往的社会条件以及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关系提供生态环境保障等。  相似文献   

2.
民族观和民族主义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民族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从一个自在的实体变成一个自觉的实体,各民族既有高度的同一性,又自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同一性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保证,而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要发展,就要重视自身文化的民族性,也要认清文化的先进性,保持理性的态度,去追求能够带来和平安宁和文明的真正智慧。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抗日战争作为国人的历史记忆,它铭写着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心路历程。全面抗战爆发使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四个维度夯实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基础,并在领导新疆各民族参与抗战中推动了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觉醒,这种以空前的民族团结和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重要体现的觉醒又极大地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凸显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和重视群众动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形成发展于“五帝”到清末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华儿女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客观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于黄帝,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上,有过战争与割据,有过和平与统一,各民族之间或因战争而导致的大迁徙加速各族交往交流与融合,或因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自然交融。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以统一中国为目标,形成了各民族间的强大凝聚力,从而强化了文化认同,情感纽带,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中形成与发展,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基石。我们通过把握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的形成发展史,得到以下启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整体向好;中华儿女追求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大势,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在谋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开创新局。  相似文献   

5.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孟庆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而且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中华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经...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是指在中国古代随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巩固和确立,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互相关联,客观上在发展和巩固着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这种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被历代王朝推行的民族压迫制度和民族间的纷争所掩盖,人们比较明确地注意到民族间的矛盾和隔阂,而各民族间根本利益的一致和整体不可分割的联系,未能成为自觉的民族意识。到了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华民族的反帝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中各兄弟民族从自发到自觉的大联合,中华民族才进入自觉的民族实体发展过程。那么为何说在中国古代已存在中华民族自在发展的实体?本文试图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和中华民族自在发展的基  相似文献   

7.
近代内忧外患的时局促使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觉的民族实体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内地知识精英与边疆民族的交往互动对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文章尝试运用"知识史""概念史"等方法,从个人生命史的视角,探讨任乃强如何超越传统的"华夷秩序"观,以边疆民族为"主位",重新思考边疆民族与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关系,并探索与思考"中华国民之一体"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超越传统王朝断代史与族别史的写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维度论述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演变的“民族实体”属性。晚清时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近代民族主义席卷全球的潮流中,相较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解体,中华民族内部多元民族以中华民族整体姿态走向共和,外附民族国家之表,内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核。这得益于彼时建构的中华民族概念具有统摄国内各民族为统一的国民共同体的意涵。同时,也得益于晚清政府应对大变局的一系列政治变革,全面推进了中华民族内部多元民族治理的大一统。观念层面与实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步推进,既避免了国家解体,也巩固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团结统一,实现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共同历史文化的民族实体在近代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成为“国家民族”,由历史文化共同体发展为政治共同体。新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政治上以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和民族区域自治为主要方式,经济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手段,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承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基本路径,既建设“全民一体”的中华民族,也建设内部文化结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种路径与西方国家近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路径有所不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重把握“统”与“分”、“同”与“异”、“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历经自在的历史形态和自觉自强的现代形态,具有历史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甲午战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华民族从自在逐渐走向自觉,知识界和革命派代表人物吸纳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建构了“中华民族”概念和现代国家理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基本完成,中华民族被赋予了国民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现代意涵,具有了国家民族的政治属性,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主体表达和国民依托。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多元交融的自在阶段、存亡抗争的自觉阶段和民族复兴的自强阶段,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国家逻辑、民族演进的历史逻辑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1.
自我实现预言广泛存在于个体和社会领域,在族群和民族现象中的影响尤其突出,这就要求民族研究要有高度的反思性和理论自觉意识。以顾颉刚为例,他对个体、社会、历史层面的自我实现预言有深刻的认识,对民族现象中自我实现预言机制,尤其是对中国大一统和华夷一体的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华民族形成中作用的认识也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这种认识促使他放弃“古史辨”的民族话语、方法和立场,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时中国民族国家的现实政治相结合,并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顾颉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自觉,仍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把分散的多民族打造成一个整体的国家民族建设,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普遍倾向,中国也不例外。中华民族建设实际上也就是"多元一体"建设,一方面要包容文化和族体的多样性,一方面又要认同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实现国家层面的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从文化认同上表现出来。中华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面: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基于政治、经济和地域等因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讲文化认同之外,还要讲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既包括国家认同,也包括利益认同与命运认同。自觉认识和发挥中国民族建设的优势,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努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3.
总体性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和系统思维的基本法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性、总体性实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子系统,也呈现出总体性特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总体性原则的自觉运用.要把握"五种建设"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促进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的功能耦合和协同进步,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许多中国跨境民族,这些跨境民族虽然分属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文化风俗相同,血脉相连。加强中国跨境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增进跨境民族内部和跨境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用经济文化纽带将中国跨境民族与整个中华民族连为一体,培养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改善周边关系、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都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积极探索增强中国跨境民族中华民族认同的构建途径,不仅对于解决我国的跨境民族问题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实现世界民族的"和平跨居"也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国家认同是基于众多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而产生的集体认同意识,展现了各民族对共同历史记忆、国家政治体系、中华文化一体性的认可,对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作为中国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与一般青年共有的国家认同感,也有着反映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环境、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因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而使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在国家认同的表达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与冲突。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认同表达的中介形式,对民族、政治和文化场域的共同认同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高度嵌合。所以,以民族、政治、文化等实体要素构成的"场域集合"嵌入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教育,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由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全球化是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时做出的战略性选择,它对中华民族向心力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全球化的资本逻辑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民族向心力增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却冲击了社会主义理想在人们心中的吸引力;政治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力量以及其影响力,但也强化了人们对国家的民族意识、国家认同;文化全球化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却也使我国更加理性自觉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致力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全球化刺激了"全球主义"与"世界主义"话语的兴起,也使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力量得以涌现。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既是中国人民的不幸,又促使中华民族的猛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耻辱与奋斗,痛苦与觉醒交织在一起,中华民族经受了严重的考验。然而,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它没有被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压垮,反而在抗争中觉醒,由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实体。随着自觉民族意识的产生和增强,中华民族不仅保持了自己的伟大形象,傲然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且还为自己的强盛和向前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范式是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意识的具体内涵及内部发展演变的关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属性又蕴含了"一体孕育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逻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思想根源,多元的民族主体创造出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共生的多元文化孕育在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实体之中.由此,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一体中共生的文化因子凝聚多元为目标追求,以多元文化共生、共铸一体为价值共识.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元一体的文化路径通过深挖文化底蕴塑造大家庭意识、共享文化符号、共建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认同、凝聚认同意识的维度,深层次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生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认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认同就是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中华民族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持国家统一的重要心理基础。强化中华民族认同,就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弘扬中华文化,逐步扩大各民族的共同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并不断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以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一体化,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试论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民族地区内按照地缘关系(如地域、流域等)、经济依存度、商品及要素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和共同发展的经济组合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亦具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备件,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选择适宜的不同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