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识论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它以认识本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包括知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的一般途径、方法为研究对象;并且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以自己的对象特点同其它科学相区别。正确揭示认识论的对象,是确定认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的前提。人类生活在世界上,一天也离不开认识。一方面,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要结成一定的关系,而只有认识了社会,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2.
站在社会系统之上从人与自然的系统来看生产力,生产力是一柄“双刃的剑”,具有两重性。它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人类提高了征服、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给人类提供越来越舒适的物质文化生活享受,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全球性的巨大生态灾难,把人类置于毁灭的边缘。生产力的二重性映现在生产力历史的发展中。生产力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应当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起点开始。在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古代原始社会里,人类并不生产食物,而是靠狩猎和采集野生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大自然慷慨提…  相似文献   

3.
自然审美源自人类主体的诗性思维与自然对象的物性特征相融交织,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美学体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自然审美理论构建提供了知识论基础,其动态发展也使自然审美理论呈现出不同面貌。自人类产生之时,自然便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本真的依存关系为自然审美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但原初性所带来的被动性与脆弱性也使这种依存关系难以推动自然审美持续深入发展。此后,人与自然逐步构建了二元模式主导的认识关系与工具理性支配的实践关系,自然成为了相对于人类主体的陌生“他者”,这也推动了自然审美对象模式与人化视角的形成。随着生态世界观的逐步建立,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然的本源性与自身的有限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生态重构,也为自然审美的当代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走向决定着未来人类是否能够走出生态困境。从系统哲学视角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进行分析后得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系统整体性、双向互动性、动态平衡性及演化性等特征。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启示在于: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断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自从人类有史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千古之谜一直困扰着人类。随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一步步深化,这一难题也不断地得以破解。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代的直接统一到近代的分立,再到现代的对立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复归.表现为不断“扬弃”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直接统一当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就摆在人类祖先的面前。“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根据现行观点,还可以表述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简言之,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人类通过劳动付出自身的体力与智力,并且借助生产工具改变、调整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尽管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不可孤立存在的,但是各个要素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  相似文献   

7.
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兼论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任维德,张宇一、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界关系进行痛苦探索和思考的理性结论人猿揖别,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并在漫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人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生活世界。人对自然的实践必然体现人对生活,对自身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正义境界。与人的完善和发展相适应,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体现为三个基本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人对自然的独立性阶段,人对自然的自由性阶段。当代人与自然关系正处在从反思“独立性境界”向追求“自由性境界”的历史转折关头。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对自然狭隘的功利观念与行为。真正实现从功利的自然到人类的自然的彻底转变,人类才能走出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9.
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相联系,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乃至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深度等无不在水利事业中得到最大反映。两汉时期各种治水观的形成,不仅体现了汉代人民对黄河认识的深度和实践水平,同时深受当时思想界中两种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路线对立和斗争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人们在处理和驾驭人类社会同外部世界关系中不同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产是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按自然的规律决定自己活动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改变自然客体的物质形态。这样,人们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就必须认识自然,人对自然的关系就必然要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两种关系。表明人对自然的实践力量的客观标志,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力量的主要标志,是科学的发展水平。在这里,科学和物质生产力都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互相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自然资本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仇睿  姚俭建 《东南学术》2002,(1):106-111
作者对当前存在的自然资本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作了系统、深刻的分析。文章着重指出,自然资本的资本,既不同于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概括、分析和认识,也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资本的定义,而是有它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作者从自然价值分为功能与服务两部分,进而阐述了自然资本的真正含义。同时指出,把自然看成是自然资本对于我们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规范人类的行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等等,都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系统方法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多维度、多层次关系。多维度表现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占有和利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多层次关系主要是:单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组织与自然的关系,政府组织与自然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系统地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其理想状态是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了三层关系,这三层关系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而被逐渐展开.第一层关系是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其核心是合理定位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强调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依赖自然世界,人类应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在自然规律的指引下开展生产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文章首先简要论述了人的主体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接着论述了要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方面,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使人类与自然相互谐调。最后,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5.
自然美与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化的自然,而人化的自然与人类的实践的自由是密不可分的。从本体论方面来看,自然美是一种社会的局性和价值。从发生学方面来看,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从认识角度看,自然美存在于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本身之上,具有客观性。从现象学方面来看,自然美必定附丽于自然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形象之上。总之,人类的自由是自然美的最内在的本质核心。  相似文献   

16.
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潜伏于高等动物人猿的种族遗传,发端于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美的感受认识,表现于第一件艺术作品(石器)的创制,发展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神话传说、文学艺术。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形式美的感受体验是人类审美心理发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重新审视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科技革命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及人类自身带来了新的契机。传统的认识,即天(自然界)人相背的理论假设在今天必须予以突破,因为它有可能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时代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必须通过对经济理论和各层面对策的研究,在各层面上重构能减少消耗非再生资源、节约使用再生资源、寻找新的替代资源的有效途径。而这,首先就有赖于确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学体系,从而为上述问题较好的解决,提供一个理论与对策分析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观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主体性地位的不同理解。由传统发展观中体现的人类主体性地位绝对化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人类主体性的重新定位。在我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对人与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这三方面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正确"待物"、"待人"、"待己",促进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上讲,环境科学与环境哲学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环境文化是社会成员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所获得的知识体系,环境科学与环境哲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类社会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环境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以环境科学和环境哲学为基础,可以科学合理地界定环境权的主体、客体、内容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生态理性是现代人在认识、完善自身与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约束和指导其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真切眷注.这是一种追求全球系统安全的理性,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理性作为自觉的理性与人和自然关系理性的和解,有望把自然和人自身从逆反的文化模式的统摄与服膺中解救出来.这不仅要求重新建构外部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重新建构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生态或精神生态的协调与平衡,实现对人类文化理性与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塑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