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西东巴文本有其字假借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有其字的假借 ,一般认为是仓促之间写了别字 ,但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东巴文本有其字的假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别音义、避重复、求新奇、不规范、仿古。这对研究其他文字本有其字假借字的产生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假借字出现于商周文字的早期 ,当时某些概念有声无字 ,于是假借字应运而生 ,并以替代字退还本字。因而 ,承前启后 ,假借字促进了我国古文字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假借字的分类进行梳理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假借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对借字与本字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认识,这对汉语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借字和本字的关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  相似文献   

4.
5.
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假借是不少文字系统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我国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所使用的东巴文,虽然其形态原始,但其中的假借现象已相当普遍,且假借字数量大,情况复杂,假借形式比较灵活。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东巴文中的假借情况,并做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使我们对东巴文假借字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本文对这些学者关于东巴文假借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东巴经跋语是东巴在抄写完经书后,即兴写的一段话。跋语的内容大多是抄写人的名字、年龄、居住地、抄写时间、经书来源、抄写经过及抄写人的祈愿和祝福等。由于跋语是记事性的,一般为逐词逐字记录,并且所涉及的人名、地名比较多,而这些字大多使用了假借字,因此,跋语中的假借字使用情况与一般东巴经就有所不同,文章对数则东巴经跋语中的假借字进行研究,认为跋语中的假借字比例最高可达90%以上,一般在60-70%之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证了:1.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基本特点及其划界原则,2.古字、今字、通假字与所记之词相联系的特点,3.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具体区分办法。  相似文献   

8.
假借和通假是古代文献中两种非常普遍的同音字、近音字的借用现象,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取代另一个字,都是语言发展过程中记录语词的方式。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假借是"本无其字",而通假是"本有其字"。文章对通假与假借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表现形式分别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如何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9.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简本《老子》甲、乙、丙书中假借字甚多。这里从假借字的数量、假借字和本字之间字音的联系方式、字形上的联系方式以及对应方式四个方面对简本《老子》中假借字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考查,阐释郭店楚简《老子》中的假借字的使用特点,从而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语言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纳西东巴经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它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现象。通过对早期经典《人类迁徙传略》和晚期经典《送情死者》比较研究,分析早晚期经典中假借字的异同,得出这样的结论:假借字数量与时代早晚有关,即时代早的经典,假借字数量少;时代晚的经典,假借字数量多。  相似文献   

11.
假借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字标准:本形本义标准以本义之字为本字,古通用标准以常见通用之字为本字.本字标准与假借考释的目的密切相关,前者以疏理文字形义关系为己任,后者注重古书的字词训诂.本形本义标准的提出,冲破了传统训诂学的束缚,确立了假借研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有地位,是假借研究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中关于字类假借分类细致,且术语使用丰富;它与字无定类密切关联,可借此解释马氏前后关于字有无定类提出的不同观点;再者,马氏并未对字类假借的各种形式进行严格区分,它们分别与现代汉语中的几种词的跨类现象形成对应关系。文章对以上问题一一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毛诗》中存在大量假借字,秦汉间的毛亨和东汉郑玄对这些假借字采取了不同的训释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人对假借观念认识不同,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假借用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内近十年来假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假借产生及衰落的原因、假借的性质、假借的本体研究等问题都做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但对假借问题产生的心理及认知机制的研究略显薄弱。  相似文献   

15.
从时下流行的几种关于“待字闺中”的“字”的解释入手 ,从文化学和训沽学的角度给“字”一个准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从词义角度分析,"方"字当记录了两个词:"木柄"之"方"和"四方"之"方"。文章区分了二者的差别,并找出各自的引申义,又列出"方"音的假借义。与此同时,结合《辞源》"方"字的解释,就"方"字两个不同词义来源进行透析,并由此探寻出"方"字本义。  相似文献   

17.
从词义角度分析,"方"字当记录了两个词:"木柄"之"方"和"四方"之"方"。文章区分了二者的差别,并找出各自的引申义,又列出"方"音的假借义。与此同时,结合《辞源》"方"字的解释,就"方"字两个不同词义来源进行透析,并由此探寻出"方"字本义。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已经认识到了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由于"字类假借"说的多次出现,以及研究者们的不同理解,这就经常引发了关于《马氏文通》究竟是持词有定类说还是持词无定类说的争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马氏对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关系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全面考察了“宋”的形、义演变,在夏渌教授观点的基础上,运用传统方法加以自己的创造,论证“宋”原即“松”字,并由此论证了殷商时期的宋地  相似文献   

20.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把假借定义为"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他认为假借必有本字,假借包括同声通写字、讬名标识字等内容。其假借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对于我们理解音近义通、探求词和词之间的语源关系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