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全部理论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是认识和把握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对社会形态概念的涵义和内容,国内外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有的认为它是社会经济结构或生产关系的总和,有的则认为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等等。这些看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都找得到根据。问题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把握经典作家的论述,对社会形态概念的含义和具体内容作出比较完整的科学规定。  相似文献   

2.
读了刘德福同志发表在《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5期上的文章《也谈‘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概念》(以下简称刘文),很受启发。现在又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写在这里,以就教于同志们。刘文认为,为了弄清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涵义,必须“联系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作历史的考察”。我们完全赞成这个意见。我们先看看刘文所作的“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唯物史观对社会形态变革所做的论断是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它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为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变革理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形态变革的"临界点",即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节点。把握和研究社会形态变革"临界点"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对于我们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观察社会现象,理解、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预见社会未来的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成为两种历史观争论的一个焦点。 按照通常的理解,社会形态就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这个提法最早见于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辞典》(1939年版),其中这样写道:社会形态指“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我国1961年出版的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也采用了同样的观点,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历史跨过了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形态相应就有不同的经济形态,经济形态的变更与发展必然引起政治法律制度相应的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同生产力、社会物质变换关系与人的关系的统一是唯物史观的两大理论构架,“三形态论”和“五形态论”所依据的是这两大理论构架,这“两论”之间所具有的同构性和互补性使其方法论功能具有相辅相成的性质。明确“两大理论构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正确理解“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中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范畴.对这一范畴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国内外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例如,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同经济学家科兹洛夫、彼尔乌森主编的《简明经济学辞典》(何青译,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对这一范畴的界说就存在着重要区别.前者对“社会经济形态”解释为“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后者则认为“社会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再有人主张把社会形态界定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用意看来是想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但这样理解社会形态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不正确的。 肯定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作用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但他们却并没有由此而得出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的结论;相反,列宁却反复强调了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他在指出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前一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后一矛盾的解决,而后一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又受到前一矛盾的制约。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们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有三种意见:一是两对矛盾并列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两对矛盾包含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包含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三是三对矛盾并列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深刻把握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离不开对“社会”语义的历史考察,事实上,独立完整的“社会”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典共同体是“社会”与“国家”的共同源头,工商业活动的扩展造成古典共同体的分殊化,导致了“社会”与“国家”之分。黑格尔从苏格兰常识学派那里转译的市民社会概念抽空人类秩序的应然性规范,突出群体生存生活的实然性纽带。马克思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满足人类需要的设定,悬置“社会”的商业交换特征,把“社会”概念的内核转向生产,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尺度展现出“社会”的历史面相。一方面,社会形态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另一方面,国家需要维护特定社会形态相连的所有制形式。因此,社会形态和国家性质都具有历史维度,国家与社会之间不是孰强孰弱的静态格局,而是以所有制形式为中轴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交互作用的动态进程。“社会”语义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国家-社会”理论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社会基本矛盾”概念争论热烈,有的认为它是科学的,有的则认为它是不科学的;有的认为它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有的则认为只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对矛盾。随之而来,对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以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亦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即它们究竟属于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抑或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的问题,长期以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当代理论界,基本上都认为是前者。这种观点,随着各国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已越来越不相适应了。这种情况,符合社会革命更新过程的逻辑,即:今天看来可以接受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成为过时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运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模式分析侗族传统社会形态,使侗学研究具有较大的缺陷。侗族传统社会形态独具特色,可按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层面思路,对侗族传统社会形态和历史分期进行再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如此。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毛泽东同志却非常明了地提出了这两对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并对它们从静态的性质到动态的形式都作了重要论述。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  相似文献   

16.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而“四人帮”却大唱反调,胡说:“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决定性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无耻的背叛。这个“反作用决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真实内容一直被误译的“社会经济形态”遮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是 :非经济的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非经济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提出的因果链条律是宏观动力机制规律,而不是微观动力机制规律;马恩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总的发展轨迹而讲的,而不是说历史演进的快慢、具体实现形式等,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乃历史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而之所以社会形态的演进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定义,是社会科学领域引人注目的理论问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多有评论,其间在观点上不无歧异。但大体上是以马克思《资本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和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社会的生产力”要素的两种解释被大家当做通论的,即“三要素”论和“二要素”论。我们以为尚有可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理论(认识)与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时候经常使用“决定”、这个范畴,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经典作家在使用这个“决定”范畴时,其涵义是有所不同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