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日读到一则"盲人挑灯"的故事,很受启迪。故事说的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僧人看见巷道深处有盏小灯笼,身旁的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僧人百恩不得其解,就问姓孙的盲人:"敢问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何还挑一盏灯呢?"盲人说:"黑夜里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什么也看不见。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僧人若有所悟:"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呀?"盲人却说:"不,也是为我自己!虽然我是盲人,但我挑了这盏灯笼。  相似文献   

2.
《越史略》是记载越南古史的重要史籍之一。至于它为何人所撰、撰于何时;它与《大越史记》一书的关系;它为何将李氏王朝历史分为两卷阐述及其史学思想的蕴含等问题,都是史家存有疑窦的地方。是文着意于此,悉心考证,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人生丝语     
烦恼来自于放不下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都会是烦恼的根源。不要沉浸于幻想心动不如行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就要懂得心动不如行动。因为,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敢于将锋利的刃口对准自己,忍耐痛苦和剧变,做自己的刀锋,一刀一刀勤于雕刻追求完美,定能拔地而起,夺目天地间.  相似文献   

5.
[提要]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经,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经典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所收经藏中,律典很少,只有8种,主要刻于隋唐时期。从这些经文可以推测,当时云居寺一带的僧团主要宗奉《四分律》。从各种记载来看,这反映了隋唐时期僧人所尊奉的戒律的一个变化,是一个普遍现象的缩影。此外,房山石经的律典还说明了房山的僧人完全依大乘佛教的规矩奉持“菩萨戒”的经典,以中国通行的大乘经典——中国僧人称之为“大乘律”——为律仪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随着佛教世俗化的发展,杭州僧人与士人之间有着广泛的接触。一方面,僧人通过积极参与士人组织的诗社、与士人交游、为士人建立祠宇等形式,与其形成了深刻的方外友关系。另一方面,僧人不但在士人单独请教佛法的问题上对其产生影响,甚至还策略性地组建佛社吸引士人的参与。二者之间通过文学交游、佛法交流等方式建立起了一个遍布朝野的人际网络。这一网络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受杭州僧人特殊策略的影响,以减少士人对佛教的排斥与指责,进而维护佛教的发展利益。因此,关于人际网络问题的探讨,要打破以士人为主导的研究路径,关注到其他群体在网络构建过程中的自主性及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圈养     
曹炜明 《社区》2012,(17):26-26
一个云游的僧人进入偏僻的小山村时,原本打算化了斋后,继续行走。可是,这个小山村吸引住了他。  相似文献   

8.
用爱疗伤     
在山东枣庄市的某个村落,24岁的农民冯相刚牵出几只羊,匆匆忙忙去市里赶集。路上,他碰见一个40多岁的流浪汉,正蹲在垃圾堆旁啃西瓜皮。他停下脚步搭讪,对方说自己叫王明臣,但住在哪里为何流浪,语无伦次。  相似文献   

9.
晓英 《人力资本》2008,(4):36-37
对一个收入总是少于支出的职场新人来说,只有投资自己,才能够把自己从“草莓”变“荔枝”——越活越勇敢,越活越享受。  相似文献   

10.
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毕业以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痛苦绝望之下,有一天,他来到大海边,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佛教徒把抄经、刻石看作是宗教行为,抄经的代表作是敦煌佛经,刻石则以“龙门二十品”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为代表。隋唐以来,有不少僧人潜心书法,唐代僧人多写狂草,宋代僧人多写楷书,元、明、清三代僧人在对书体的选择上没有明显的倾向。禅宗顿悟成佛、自性是佛的理论对书法艺术的刺激主要表现为:狂草书风的兴起,破法求变的书论,尚意书风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宏智正觉、“默照禅”与禅宗美学皮朝纲两宋之际,中国禅宗经历着又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几种禅法体系最终形成,杨歧派僧人大意宗杲创立的“看话禅”与曹洞宗僧人宏智正觉倡导的“默照禅”各领风骚,在对抗中发展。在长期的对立中,虽然“默照禅”曾受到宗杲的猛烈指责,“...  相似文献   

13.
论追求     
人生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即自我实现的过程。为何要追求?为了欲望的满足。之所以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幸福。但追求是有条件的,因为不同人们的追求之间会发生冲突。真正的幸福是内在与外在、精神与肉体之满足的统一,否则幸福便有缺憾。幸福并不排斥痛苦,反之痛苦的克服便是幸福。有两类追求:创造性的追求和消费性追求,只有创造性的追求才最有价值和意义,因为只有在创造性追求中才会有永久的幸福,也才有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唯有精神具有永久价值;而且,只有创造性的追求才能够不仅使自己得到幸福,而且也使别人得到幸福。  相似文献   

14.
僧人娶妻现象在元代相当普遍。当时的中原、河西、江浙、云南等地都有大量的僧人娶妻。这一现象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僧人不离入世而出世,不离家而出家的生存状态;僧人相对富有;时人的逐利之风盛行;但最重要的是当时统治者对此现象的纵容。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每年都要向全体师生特别介绍一位新生。有一年,校长隆重推出的,是一个自称会做苹果饼的女学生。学生都感到奇怪,耶鲁不乏多才多艺之人。为何推荐一个仅仅擅长做苹果饼的学生呢?最后校长自己揭开了谜底。耶鲁大学每年的新生都要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填写诸如运动、音乐、绘画等为特长,从来没有人填过自己擅做苹果饼。因此,这个女学生便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历史等因素影响,西夏和吐蕃关系密切,党项人在内迁前就开始接触佛教,并有自己的僧人,党项与吐蕃僧人时常交往。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加紧对外扩张,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对河西实行近百年的统治,吐蕃崇佛政策对本民族和役属部落都有很大影响,对河西地区佛教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受朗达玛灭佛影响,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百年时间,但在河西地区依然兴盛,毁佛事件未波及到此地。10世纪末佛教在藏地再次兴起,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不同教派陆续形成。这时内迁党项部族也日益强大,11世纪初建立西夏国,双方僧人、佛事交流频繁,西夏境内有大量不同教派吐蕃僧人活动。西夏效仿中原和吐蕃僧人的封号制度,建立了自己较完备的僧人封号体系,任用吐蕃、天竺高僧担任帝师、国师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事务,充任功德司正,并参与佛经的译释和校勘等工作,藏传佛教的大手印和道果等教法对西夏都有一定影响,藏传佛教在西夏得到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对于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每次布置生活日记,我都会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笔记录生活。可是,时间久了,孩子的日记越写越干巴,索然无味。应该说孩子越写越头痛,我越批越没劲。  相似文献   

18.
清敏 《人力资本》2009,(12):30-33
当小道消息满天飞的时候,你是出面澄清、越抹越黑,还是干脆一死、以证清白?是保持沉默不语让流言止于智者,还是顺势利用人们的猜测和揣度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其实,流言蜚语可以杀死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娱乐圈如此,职场亦如此。成就与否的关键是看你如对待它。  相似文献   

19.
戏说痛苦     
痛苦是一个人的影子。男人有男人的痛苦,女人有女人的痛苦;伟人有伟人的痛苦,凡人有凡人的痛苦……阎王有阎王的痛苦,小鬼有小鬼的痛苦。一个人一生可以一无所有,但难少痛苦。如果一个人贫穷得连“痛苦”都没有,那么他就已经没有了灵魂。 痛苦是哲学。主体与客体的碰撞是痛苦,内因与外因的摩擦是痛苦,希望与现实的对照是痛苦。痛苦是魔鬼,它可以把一个人的生命活生生的吞掉;痛苦是保护神,它可以把一个受伤的灵魂盛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贾宁 《社区》2013,(21):52-53
与自信相对应的是自卑。自卑是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自卑之中,他就选择了一条痛苦的人生之路;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自信之中,他就学会了快乐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