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围绕“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问题,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是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江泽民同志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深入探究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产党执政正反历史经验的总结,顺应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思想,是总结解读历史经验,把握回答时代要求的产物。江泽民对这一思想的深刻论述,是加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4.
反“和平演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论述了邓小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快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的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建设的认识和把握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局出发,回答了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问题。“三个代表”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继承和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们党的凝聚力由精神凝聚力和物质凝聚力两个部分组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增强党自身的凝聚力指明了方向 ,是党的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践行“三个代表” ,增强党的凝聚力 ,当前应在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实现共同理想等方面下工夫 ,不断增强党的“内聚力”和“外聚力”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提出的我党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方针的提出,既是对传统文化中关于小康社会理念的延续,又是对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本质的深刻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揭示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建设党 ,贯穿的精神就是永葆党的先进性 ,与时俱进地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前列 ;“三个代表”是党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 ,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保证 ;“三个代表”提出了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时代任务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 ,从受封锁到全面改革开放两大转变的需要 ;“三个代表”是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指针  相似文献   

10.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果的客观标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好的作风和形象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8.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