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凤凰县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湘西自治州西南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该县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以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2001年仅“5·1”、“10·1”两个黄金周,该县就接待游客23.3万人次,旅游收入4200万元,超出2000年全年之和。在湖南“西线旅游”中,“凤凰之旅”优势凸显。  相似文献   

2.
从四个方面对元朝治理土司地区理路作了系统梳理,认为元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兼用金代文化与中原“汉法”,将地方社会管控与“大一统”体制紧密结合,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该制度推动国家权力从内地不断向边疆延伸,使土司地区的社会秩序变得日益稳定。元朝土司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深刻影响了土司地区社会生产、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土司社会变迁,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王朝国家、地方政府与各地土司利用土司制度治理土司及土司地区称为“三位一体”的土司制度治理。明清政府治理土司及土司地区的举措有三:中央政府规定土司官秩;中央政府颁布土司承袭法规;中央政府管控土司权力。地方政府治理土司及土司地区的举措有四:落实土司制度治理的规章和决策;提出土司地区制度治理的对策建议;协调王朝国家与土司地区社会关系;更替土司地区基层社会权力。各地土司对其辖区治理举措有二:土司机构保持正常运行,执行国家的成文制度;土司族内统治阶层等协同运行。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土司制度治理,不仅有助于深化土司制度的研究,而且对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4月下旬,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组,在湖南省凤凰县考察该县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发现了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苗疆边墙。考察组成员之一,国家文物局万里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先生经过初步考证,称其为中国南部长城。苗疆边墙位于湘黔边区,南起凤凰与贵州铜仁接界处的亭子关,贯穿凤凰县南北,延至保靖县的喜鹊营,全长三百八十余里。边墙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耗银四万多两。湘西武陵山区,是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的一块较大的相对稳定的苗族聚居区。这一地区因以腊尔山脉为中心,故又称“腊尔山苗”。苗族…  相似文献   

5.
李宗放 《民族学刊》2018,9(2):25-34, 103-105
元代至明嘉靖中期没有“土司”名称,嘉靖四十一年才出现“土司”名称。嘉靖、隆庆时土司是对武职个体的专称,在四川、贵州少数地方使用。明嘉靖至万历时,土司、土官区别明显,土司主要指属兵部的武职带“司”的职衔、衙门和官员,土官指属于吏部的文职。万历至天启、崇祯时,土司扩大为武职、文职的统称。清承明制,只是兵部所辖武职称土司,吏部所辖文职称土官。明代湖广、四川、贵州、云南、两广使用土司名称,东北诸夷、西北诸夷和属番的同类职衔没使用土司名称。清乾隆时,土司使用范围增加了甘肃、青海、西藏的土司。因此,把元明清王朝在民族地区以各族首领为世袭土职的统治制度称为土官土司制度更准确,称为土司制度不准确。  相似文献   

6.
<正> 苗族是一个散布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少数民族,各个地区的苗族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苗族有“坐茶棚”的风俗习惯,本文拟就其渊源、功能及对它应有的取舍态度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覃庆贵  龙光华  田力 《民族论坛》2013,(6):F0002-F0002
正5月17日(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名地苗族群众以各自的特色欢度这一节日。凤凰、吉首等地,更以山水实景,上演了别具一格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展演,让各地观众大饱眼福。当天上午,淅沥的雨丝挡不住大家赶歌的脚步,一年一度的中国·凤凰苗族"四月八"跳花节主会场在沱江水面及两岸举行。分会场设在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马鞍山苗寨、黄茅坪村等地。  相似文献   

8.
赶场腊尔山     
唐庆凯 《民族论坛》2003,(12):20-21
到了湘西不去赶场是一种遗憾。苗族聚居地的墟场,不说那琳琅满目的农贸产品有多便宜,就是那场上身着盛装赶场的苗族阿哥阿妹们,那原汁原味的苗族古老习俗,还有那令人心动的浪漫神秘的“边边场”,就让人神往不已了。石桥苗寨与千年古村金秋的湘西分外迷人,金秋的风凰更醉人。到了凤凰,若你没能遇上苗族传统节日赶秋节,也没能逢上农历二、七,那不妨去赶场腊尔山。萦怀于心的石桥苗寨,那里不仅有气势雄伟的天下第一大石桥,还有缓缓流淌的乌巢河。走在青青的石板路上,还可观赏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如画情景。与贵州交界的腊尔山镇苏马河村,堪称千年…  相似文献   

9.
<正> 明朝统治的二百七十余年间,苗族人民曾爆发过大小数十次起义和反抗斗争。从其发生的地区范围看,大多集中在当时湖广行省西部和贵州东北部,以腊尔山为中心的“苗疆”。《明史·张岳传》载:“湖贵间有山曰蜡尔(即腊尔),诸苗居之,东属镇溪千户所、筸子坪长官司,隶湖广,西属铜仁、平头二长官司,隶贵州,北接四川酉  相似文献   

10.
“土司”一词究竟如何界定,学界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将“土司”一词在明、清两朝的演变细细梳理一番,则“土司”一词在不同时期的所指亦有脉络可寻.嘉靖时期“土司”一词刚刚从“土官”一词中衍生出来,使用次数很少,是明朝以来民间对于兵部或吏部所管辖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土官机构或首领约定俗成的泛称.万历至明末,“土司”一词开始普及,其所指与嘉靖年间大体相当,但也有个别例外.清朝以来,“土司”一词普遍泛化,往往与“土官”一词混用.无论是文职土官,还是武职土官,亦或藏族、维吾尔族部落首领均可称为“土司”.由此导致在《大清会典》中,吏部既管辖文职土官,也管辖文职土司;同样兵部既管辖武职土官,也管辖武职土司.清代“土官”、“土司”两词虽可混用,但吏部与兵部的管辖职责却是清晰的.  相似文献   

11.
以大渡河上游的莫尔多大神山为中心的地区,历史上称之为“嘉莫察瓦绒”,简称“嘉绒”、“察瓦绒”或“察柯”。最晚至明代,这一地区的人便被称为“嘉绒人”。元明清以迄本世纪中叶,该地区由受中央王朝先后册封的十八个土司分别管领,通常统称为嘉绒十八土司。 本文就今汶川县境内岷江河谷地区历史上嘉绒十八土司之一——瓦寺土司的世系及其历史沿革作一考察,以就教于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12.
湘西凤凰是一个神奇迷人的地方。新西兰诗人路易 ·艾黎曾深情地说:“中国有两座最美丽的小城,一是湖南的凤凰,一是福建的长汀。”凤凰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因为这里人杰地灵,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文学大师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都出生在这偏远的山城;同时这里民风纯朴,民俗独特,民情浓厚,令人流连忘返。 为了真正让凤凰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凤凰,今年四月,凤凰县委、县政府在美丽的沦江上成功举办了“中国·凤凰‘四月八’苗族艺术节”。这场规模空前的盛大欢庆活动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高度赞誉。 “四月八…  相似文献   

13.
土司是元明清等朝利用少数民族首领代表国家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间接统治的产物,研究我国历史和民族史的土司问题应以国家存在为前提.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通过土司制度实现有效的双向互动,历代土司逐渐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在封建王朝强调的治统一贯中,历代土司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化”、民族地区的“内地化”和政治一体化;在封建王朝推进的文化共享中,历代土司通过文化交流和兴学启智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和文化认同;在封建王朝推进的民族一体中,历代土司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参与并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峡区土司对外关系的变化吴旭长江三峡地区是川鄂交通咽喉、军事要地,史籍所称“外蔽夔峡、内绕溪山、道至险阻,蛮獠错杂。自巴蜀而瞰荆楚者,恒以此为出奇之道”①指的便是此地区。把土司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明王朝在峡区分置了众多的土司进行间接统治,“合诸司地...  相似文献   

15.
清康熙、雍正年间,包括湘西在内的原湖广的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六十余年后,湘黔苗民以湘西永绥(今花垣县)、乾州(今吉首市)、凤凰三厅和贵州松桃厅为中心,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清王朝统治的乾嘉起义。湘西苗区的“改土归流”情况如何?它对湘西苗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乾嘉起义与“改土归流”有什么联系?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在湖南湘西花垣县的吉卫、雅酉、排碧、排料,凤凰 县的腊尔山、禾库,贵州省松桃县的世昌等地区,苗族同胞至今仍然有赶场对歌的风俗。一到逢场的日子,他们便心有灵犀,将自己装扮一新,特别是未婚的年轻女子穿戴打扮尤为艳丽,浑身银圈、银链、银镯子、银腰带。在银饰与精致鲜艳的绣衣盛装辉映下,苗族姑娘们显得格外俊悄。不论晴天还是雨天,姑娘手里都会拿着一把伞,这是绝不能少的必备之物。她们五六个一堆,七八个一群走在路上,见了小伙子就悄声细语地与伙伴们品头论足,嘻嘻偷笑,然后相互取笑拉拉扯扯扭扭捏捏尽显女儿  相似文献   

17.
廖钰 《民族学刊》2019,10(4):69-75, 120-121
道光年间滇南地区土司依靠清王朝授予的诰敕、号纸、印信等信物取得合法统治权之后,他们通过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浸润,采取多种举措体现自己的权力象征,以实现“文化治边”的目标。具体而言,“文化治边”举措有四:一是在物质文化方面,土司衙署的建立;二是在制度文化方面,印信号纸的获得;三是在行为文化方面,土司法令的施行;四是在精神文化方面,表征系统、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等文化权力结构的建立。《滇事杂档》相关史料中以文治和教化等文化权力表征体系来治理滇南土司地区的思想,既是对清代中期官僚政治的认识与理解,又是对道光年间土司文化治权的阐述和诠释。  相似文献   

18.
土官或称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在部分边疆地区,通过分封地方少数民族首领或权势者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形式,是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土司制度沿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土司或土官作为一种制度,最早出现于北宋皇佑年间的今广西西部壮族地区;尔后元、明、清王朝继续沿用,並广泛地把这一制度推行于中南、西南及西北等省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官或土司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唐宋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羁縻政策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土司制度和卫所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道制”,“道”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明万历《慈利县志》载:“汉,县邻夷名之日道。惟彼慈阳,逼近獠峒。屏翰靡固,踯躅何妨。”唐宋时期建立的羁縻州县制度可算土司制度的前延。“土司”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通考》记载的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王祖道的奏议。关于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作为制度滥觞于元代,而完善于明朝。永顺、保靖土司把其始祖追溯到五代溪州刺史彭士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土家族简史》明确指出:“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彭士愁不是汉人,而  相似文献   

20.
<正> “每个民族在其历史上大多经历过战争,而苗族历史上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实属罕见”。“战争这个魔影一直紧紧地纠缠着苗族,甚至可以说,苗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为了抵御统治者势力长时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苗族人民被迫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他们不断地总结和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