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在意象”是叶朗先生在21世纪初提出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不仅是对“美是什么”这个美学原理的核心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中国美学传统精神的历史提炼和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国际对话。作为“生存论上的复归观念”,“美在意象”命题不仅打通了现代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在存在精神层面的对话,而且也充实、明朗了审美活动作为人生境界提升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
钱穆的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美学思想有着历史的承继关系.他提出艺术就是道义,艺术就是人生的美学主张,这是他对前人"文道"说在现代人生中进行的新思考和新阐释.这一观点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他任何艺术探讨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志和是中唐著名的诗人、隐士 ,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道家、道教精神 ,但从未进入道教美学研究的视野 ,这在中唐文人中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其“暂有”与“长无”的审美时空观、“玄真“的道性之美和审美心态的分析 ,展示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纳波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是尼采美学思想的延伸和实践。按照尼采的理论,日神执着人生,而酒神出鬼没则揭开面纱,与日神精神相比,酒神更具形而上学的性质,且更具悲剧色彩。纳波科夫笔下的亨伯特,正是实践日神状态和酒神状态的“一位艺术家”。《洛丽塔》的叙述语言有一种明显趋向:实在《情欲》——超实在(超情欲)。这种充满诗歌意象的语言,饱蘸审美体验的情绪和意绪,成为一种新现实被读者所接受,这便是们《洛丽塔》语言所创造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苏珊·朗格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女性哲学家,也是艺术符号美学的代表人物。朗格广泛采纳哲学、美学、心理学的思想质素,从艺术的表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探讨了艺术的存在方式。她将符号与形式看作艺术的表现,将情感与生命看作艺术的本质,创造性地以抽象与幻象的建立探讨了艺术的生成机制,最终糅合了艺术创作的“表现说”与“形式说”,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命题,对后来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美学本体论、美学-社会学及心理学-文化学层面考察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形式概念的多层次建构及其逻辑内涵的转换,认为在这个美学思想体系中,形式概念是一个具有优势地位的本体论范畴,其功能从“升华”走向“反思”,形式是艺术与意识形态相对抗的内在依据和艺术主体性的真正承担者,也是艺术自律的基础;形式还是一个感性范畴,它是一种协调的力量,植根于人的深层心理本能之中。本文认为,形式概念的发展揭示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一般轮廓及其所特有的矛盾性和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7.
1937年,梁实秋挑起了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第一次美学论争,他以伦理学为文学批评的皈依,强调文学应关注人生,反对朱光潜将美学运用到文学领域,因为在他看来美学就是形式美学,不能实现价值意义。他的观点与周扬提倡的左翼新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但左翼新美学的经世致用式的现实功利性追求也是梁实秋所批判的,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是兼顾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8.
北齐刘昼《刘子》一书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点。该书会通儒道,一方面以“神恬心清”、谦下守柔为人生最高境界的美,另一方面又援儒入道,主张以儒家的“忠孝仁义”、“中和”之道节制“情欲”,走向道家的“神恬心清”之美。它不仅在适性之美和适用之美方面发表过发人深思的意见,而且在审美的主客体辩证关系方面作出过深刻分析,是对刘勰等人相关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三方面的问题(一)孔子诗教艺术观不成立,乐教观才真正构成其艺术观。1.孔子对《诗经》具体诗句采取断章取义式阐释策略,是把《诗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符号来看待,“兴观群怨”说是对以《诗经》为媒介符号的组织传播功能的表述。2.诗乐不分,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总体评价和对具体篇章《关雎》的评论,是在音乐意义上进行的。3.《论语》中记载有大量的孔子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鉴赏活动。(二)孔子乐教观的审美指向是人生之境,即对个体生命人格的形成与超越作用,这得益于他对中国古代乐教的继承和对乐的精神的新发现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乐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是审美人格完成的圆融境界;2.“五十知天命”把“知”作为实现审美超越的关键,“知”中蕴涵对人生终极意义和现实生命意义的认知。(三)孔子美学思想两层面1.命成思想及其人生实践构成孔子的审美超越理论;2.尽善尽美表达的是孔子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思想和对艺术境界的某种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宋明理学“情欲”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理驭情” ,理学家从性情论入手 ,赋予情欲以道德理性的要求 ,并以天理作为判别情欲善恶的终极标准 ,这既是一种道德情感的自我超越 ,同时也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自我扼杀。  相似文献   

11.
集音乐、歌舞、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英美音乐剧,其兴起与英美两个英语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欧洲戏剧传统以及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在竞争中发展是其演进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英美音乐剧形成了文艺美学和政治美学两个层面的价值——前者指音乐剧作品的特殊构成形式及产生的艺术审美效果,后者是其文学性和戏剧性所揭示出来的思想内涵。在对现实存在的完美性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这两个层面价值的结合构成了英美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在艺术世界中的完美性,进而构成了其在追寻人的终极价值层面的“人学”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中,英美音乐剧在大众文化消费时代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多重的艺术价值和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走向世界舞台,尤其对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化发展形成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 傅山在美学上,将“骨气”作为审美的第一标准,提出了“宁直率毋安排”、“宁丑毋媚”、“宁花柳毋瓶钵”、“宁横勿顺”的审美情趣。与此同时,他还特别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气势变幻莫测和文艺风格、形式、内容的创新。他的这个美学观点,与他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不是美学家,但有着精深而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散见于他的剧作与诗文之中。“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情”是人的天性,也是文艺的本质。一切文艺创作均由“情”而发,而且各种文艺作品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感动人教化人,也正是由于“情”的作用。所以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的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而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还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怨,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汤显祖的这个“情”渗透于他的整个思想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性”理论对我国文艺理论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影响很深,但其重大缺陷是将文学的思想性与审美价值割裂开来,也偏离了西方美学和文学研究传统的精华。维科是“美学科学的发现者”,他的“新科学”所关注的正是文学中思想的独特性。巴赫金认为,文学中思想的形式和类型问题“迄今为止几乎完全没有研究清楚”,还是空白。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内涵就是思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掘文学中的源发性思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以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分析评论文艺作品视为“最高标准”,别林斯基把美学的批评与历史的批评的结合视为“最好方法”。然而我国学术界对作为文艺批评的一个根本层面的美学批评重视不够,一些重要的文艺批评论著或教科书都不讲美学的批评,或把形式主义批评当作美学批评来讲。本文论说了美学批评是文艺批评的第一要务,美学批评的基本功能(释美与评美)以及对艺术美的形态与形式的批评诸问题。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曾经指出,黑格尔的庞大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黑格尔美学关于艺术典型理论中的“这一个”就是这宏伟大厦中的珍宝之一。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中心,它规定艺术作品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艺术是熔铸成的美,它光彩夺目,令人倾  相似文献   

17.
郭因先生的绿色美学思想,内容涉及哲学领域的传统的“主客对立”、当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生态美学的实践性和跨学科关涉性等诸多问题。因而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呈现出一种既立足中国传统美学,又直面当代现实问题的综合实践倾向。故本文将从哲学层面对此加以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莫里茨·盖格尔是现象学美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创始人,他最早将现象学的方法具体而全面地应用于美学领域,建立了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研究方法。在盖格尔所讨论的美学问题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理论,以及他将现象学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的美学方法。本文试图梳理这三方面与当代美学的联系,并探讨它们对当代美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思辩与感悟--关于"美学"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即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使理论思辩与感悟相结合、在美学教学中贯穿审美人生、智慧人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我国汉代出现的唯心主义美学,是以“天人感应”、图谶迷信为核心的官方宗教神学这一母体怪胎中产生下来的一个畸形儿。它以假乱真、以恶代善、以丑为美,把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社会价值、现实存在形式,把美的主体性、审美价值、感性显现形式,严重地扭曲了、否定了。虚妄则成为这一唯心主义美学的一个总体范畴、一大痼疾,阻碍着人类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阻碍美的创造与发展。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坚持元气自然论哲学、反对官方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美学的审美实践中,构建了他那丰富独特的唯物主义美学范畴。他在《论衡》一书提出的许多重要美学范畴中,是他对唯心主义美学的一次重大拨乱反正,是他对人的主体地位、意识、社会价值、现存形式,对美的主体性、审美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