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有企业制度结构问题的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若森 《浙江学刊》2002,(3):162-166
本文基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定位 ,分别从企业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劳动用工制度以及企业非正式制度等四个层面 ,对中国国企整体现有企业制度结构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层剖析 ,并对相应制度层面变革与完善的方向作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2.
企业与社会对接:全面实现劳动制度改革的目标欧明泰当前,劳动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点。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3.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关系适用法律存在缺失.<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其是否是劳动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能否适用劳动合同法存在争议,仅从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看,不仅规定不明确,而且存在明显冲突.从劳动法律性质看,起源于工厂法的劳动法律,适用在明显有别于工厂的文教、卫生、科研机构等社会服务组织时有极大难度.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要求其人事关系调整,理应有一部有别于企业劳动法律制度的法律,以致力于满足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策性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特殊制度设计,实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提供的公平、便捷与高效.事业单位聘用关系法律制度与公务员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并存,分别调整不同领域的、各具特点的用人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劳动关系矛盾增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为当前国家的重大时代命题。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从国家宏观、社会中观层面着眼,也应从企业微观层面予以考察。西方劳动关系实践证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实现劳资和谐、互利共赢。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因外部规制缺位、制度移植变异等原因导致其积极功能并未实现,因此,我国应加强外部规制、形成国家导向机制、提升和改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为保证福利企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切实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莱西市民政局和市残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福利企业录用、解除、裁减残疾职工制度的通知》,对福利企业用工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一是明确了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通知》规定:福利企业录用的残疾人必须是社会上有劳动能力的闲散人员、其他企业的裁减人员、解除合同人员。有  相似文献   

6.
胡方 《日本研究》1998,(4):27-31
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劳动投入是必需的最基本的投入之一,企业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如何在劳动市场上招聘劳动者,如何在企业生产中组织劳动者,如何在经济不景气时对劳动者进行调整等问题,便是所谓雇用问题。而雇用制度实际上是企业招聘、组织、调整劳动者的某种习惯与规则...  相似文献   

7.
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设有利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会发展道路。本文以对浙江杭州周边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设现状的调研为基础,分析当前工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工会法律制度,创新工会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妍 《求是学刊》2015,(1):97-105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经典代表的股份公司近年来丑闻不断,规范股份公司的立法也不断升级,出现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然后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恶性循环。法律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制度成本,股份公司的先天顽疾及后天异化却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现代企业制度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取代了大规模的工业经济,资本雇佣劳动演变为劳动雇佣资本。为此,西方有识之士提出,现代企业制度已经走向穷途末路。于此情形下,我们应考虑国际发展以及国内实际,构建中国企业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劳动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散进行、局部见效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劳动管理体制已逐步从刻板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模式向变通的、分散放权的管理机制转化。这种转化的最主要特征,是由国家集中掌握的劳动工资人事权逐步变成企业独立自主权的一部分,企业在用人方面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国家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权逐步转化为劳动者个人经济活动决策权——职业选择权、岗位调换权,劳动力开始冲破阻力自由流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统包的劳动就业制度已经由多种就业形式、多条就业渠道所取代。国营、集体和个体以及其他经济形式企业都可以不受国家计划限制招收工人。待业青年自寻就业门路,甚至通过各种形式自己解决就业;企业则通过劳动服务公司解决本企业冗员和职工子弟的就业。几年来就业制度的搞活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其成就是国际公认的。第二,固定用工制度已经被合同工制度所取代,企业与劳动者的结合不再是国家计划的硬性搭配,而是劳动者选择职业、企业选择劳动者的结果。劳动合同则是反映双方意愿的,共同遵守的责、权、利规定的协议。合同制工人比起固定工人来说,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更高的劳动热情和更大的灵活性,增强了生产中人的因素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电信技术与互联网的共同催生下,数字资本主义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数字资本主义制度下,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同传统劳动相比都有了新的变化。数字劳动包括数字企业雇员的劳动与数字用户的劳动,意味着两种不同类型剥削的发生。具体数字资本主义剥削的实现是通过数字劳动的剥削实现载体即广告商以及中间商、数字劳动剥削的实现主体即数字雇佣劳动和数字用户的无偿劳动以及垄断的数字资本展开的。在数字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下,劳动的贫瘠、贫乏和不稳定日益加深,资本与财富的不均衡加剧使数字资本主义国内矛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李敏华  张铁薇 《求是学刊》2013,40(4):99-106
没有预期的法律实施绩效,就没有法律的存在与未来。我国劳动法律制度令人忧虑的实施现状,至今未能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着眼点仍是非实施视野下的立法本身。法律学术研究路向的迷失,终是无益于劳动法律制度实施的,即使众望所归的《劳动合同法》也未能幸免于此。以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实践为出发点,找寻出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实施低效、无效的原因,对症下药,从劳动法律制度的创制、实施主体的品性、监督机制的完善、创制与实施法律的观念等方面入手,寻求树立我国劳动法律制度权威、提高其实施绩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一)劳动关系,指劳动者和企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上海企业新型的劳动关系已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主体开始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落实以及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有了用人和内部分配的自主权,同时,随着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的逐步破除,劳动者择业自主权也得到了落实。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与过去国家的行政关系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随着劳动合同制的推行和《劳动法》的贯彻,…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与我国弹性工时制度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同仙 《阅江学刊》2009,(2):98-103
我国法律规定,企业要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或综合计算工时制度,除要具备规定的生产或工作特点条件外,还必须要向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履行审批手续,只有获得国家劳动行政部门的批准才能实施指定的弹性工时制度。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由严格控制转变为鼓励企业实施弹性工时制度。因此政府必须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处理好行政能动和司法理性的关系;建立弹性工时制常态化的审查机制,赋予司法对弹性工时制度实施的最终审查权。  相似文献   

14.
制度均衡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平衡。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市场化过程实质是制度变迁过程。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解,在此变迁中,劳动关系制度均衡是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平衡,劳动关系行为均衡是指劳资双方博弈力量均衡,均衡才能真正保证劳资利益和谐。但在现实中,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是劳资关系失衡,因此政府应该依据弱势劳动者的现实需要,增加与倾斜对弱势劳动者的制度供给,转变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制度变迁方式,构建政府嵌入型集体劳动关系处理机制,以达到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制度均衡。  相似文献   

15.
职工劳动积极性不高,已成了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少人认为,现在的劳动积极性状况是建国以来最槽的时期之一。据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对上海16个行业几百家大、中、小型工厂的调查,在被调查者中,有97.5%的厂长认为职工劳动积极性不高,97.3%的工人对此也持同样看法。全国总工会1988年4至8月,对16个城市417个企业的20万零3千名职工的调查也表明:只有13.9%的职工积极性发挥充分,发挥一般和不充分的占86.1%。职工劳动积极性不高,突出表现为工时有效利用率低。据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1986年以来的抽样调查,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真正在干活的有效工时仅占制度工时(一般为8小时)的40~60%,实际工时也只占制度工时的84.7%;平均每周每人投入的实际工时为  相似文献   

16.
论劳动债权优先权——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先权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解决权利冲突及其实现顺序的问题.我国虽没有规定统一的优先权制度,但特别法上的优先权已有规定.劳动债权优先权的理论基础在于优先权制度,从法哲学基础范畴看,劳动债权优先权的合理性在于生存权高于财产权.劳动债权优先权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利,属于生命权的范畴.从法经济学角度,劳动债权的优先实现符合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债权的先天弱势地位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其个人防范风险途径的缺失,决定了其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在立法价值的博弈中,劳动债权是否优先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通过对我国现行立法的反思,进一步揭示了劳动债权的特殊性和劳动债权优先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通过建立优先权制度,合理保护劳动债权.  相似文献   

17.
一、引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的,它要求各经济活动主体对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从而要求各经济活动主体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以及实现利益的行为权力和客观条件。这意味着市场经济存在着客观的制度基础。简而言之,这些制度基础主要有自由劳动制度、自由企业制度和间接调控制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自由企业制度。自由企业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制度基础。在自由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所有制类型的生产关系中,工人仍然同生产资料相脱离。国家企业与工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劳动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劳动关系,国家通过国营企业管理生产、分配和社会再生产,确定劳动条件和工作报酬。而社会所有制的本质特征表现为自由联合劳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保证劳动和劳动成果成为占有劳动产品和管理生产资料与收入的基础。社会所有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度,在这种关系制度中,使用生产资料的工人直接管理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并在自己劳动的基础上,参加分配。社会所有制是对任何一种把工人同生产资料割裂开来的所有制形式的否定。在南斯拉夫,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契约形式,它是实现国家消亡与国家职能社会化的途径和形式。  相似文献   

19.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融合作制与股份制为一体的企业制度,是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有别于股份制:首先,股份制是股权式合资的财产组织方式,其基础是资本合作,而股份合作制的基础是劳动合作,其职工既是企业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6—2010年珠三角地区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和近年的田野调查资料,发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促进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合同期限的长期化,使得企业愿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员工保险和福利投入,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最终建立起一套将农民工纳入其中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制度;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策略也得到不断发展。虽然《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工集体维权倾向,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又可以缓解劳资之间的紧张,员工维权更加理性、审慎,为劳资之间从对抗迈向合作共赢提供了基础。《劳动合同法》加快并强化了中国劳动关系的"个体化"发展趋势。从"刚性"的法律制度和"柔性"的内部管理两个渠道保护劳工权益,有助降低大规模集体性劳资纠纷发生的风险,建立相对和谐的制度化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