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并将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合同法》的通过对中国民事立法的完善和经济体制的顺利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结束了我国“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模式,提供了市场交易的统一规则。作为一部刚刚通过的法律文件,《合同法》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它的一些规定,尚不能说尽善尽美。本文拟就《合同法》的几个问题,结合我国已核准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集国际商事合同立法大成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系统地规定了艰难情势制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CISG)没有规定艰难情势制度,法院与仲裁庭可以适用《通则》作为补充。我国在《合同法》的修订中可以借鉴《通则》对艰难情势制度的规定。国际统一私法协会提供的仲裁与司法判例对研究《通则》的艰难情势制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预期违约(Anticipatory breach of contract)又称为预期违反合同,是违约行为的一种客观表现形式.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合同法,都已对预期违约问题作了专门的法律规定,从而使预期违约制度成为合同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预期违约的理论渊源、判定标准及救济方法等问题,结合有关国家和国际上其中特别是1980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1980年《公约》)对预期违约问题的立法实践,作一分析研究,并对完善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处于不同缔约国的当事人所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公约》及我国新\合同法》都采用的原则,对其内涵的理解直参考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中的学理解释。双方当事人营业地所在国间存在的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条约其效力优先于<公约>惯例不具有优先我国法律的效力。《公约》关于当事人行为的解释采用主客观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1999年10月1日后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已经借鉴了当今发达国家先进的合同法立法经验和国际惯例,但与其它国家和有关国际公约的立法相比较,若干条文和规定仍然是粗线条的。文章以《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为例与我国合同法对比,探讨了我国合同立法在合同的成立、合同效力问题、精神损害赔偿、“意外条款”的效力、合同的解释等方面的一些缺陷,以期对我国合同法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我国的适用黄辉,万晓兰《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1980年4月11日在维也纳召开的外交会议上通过的。《公约》为了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障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货物...  相似文献   

7.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是继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之后在合同法统一化方面所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通过分析《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等一些基本法律问题及其与“1980年公约”的关系可知,《通则》与“1980年公约”在法律性质和法律效力上是不同的,二者事实上属于一种并存而非对立的关系,《通则》在一定程度上对“1980年公约”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通过对《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比较,阐明《合同法》一方面借鉴、吸收和移植了两者的成果,反映了立法国际趋同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保持了本土化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国际商业环境的变化,探讨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为《公约》或CISG)调整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原因在于:《公约》的立法背景、适用范围和《公约》规定的混合合同都不排除服务贸易,且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草案)》是自1954年第一次公布宪法草案以来,我国第十三部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和意见的法律草案。起草制定《劳动合同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劳动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二是《劳动法》中有关劳动合同的一些条款已经不能适用。《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约定“试用期”进行限制;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终止时支付经济补偿金;规定用人单位的缔约责任和后合同义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合同法》有关规定的称谓应规范化 ;先履行抗辩权与后履行抗辩权不可混淆 ,不宜称不安抗辩权 ;先期违约不可等同于预期违约 ;附随义务与 (先 )后合同义务、从给付义务、减损义务应加以区分 ;可追认合同还有第四种情形。  相似文献   

12.
<正> 自1988年1月1日起,《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十数个国家生效实施,从此有了一部真正世界性的统一实体规范法可用以调整国际贸易活动,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缔约国,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公约》?它在我国涉外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怎样?适用《公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抒己见。一、《公约》产生的背景《公约》是在以往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多次尝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贸易法统一化运动的产物。《公约》的前身,是1964年在海牙制订通过的《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订立统一法公约》。这两个海牙公  相似文献   

13.
旧有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均未对合同的效力与合同成立作严格的区分。这几部法律不仅未使用“合同生效”概念,在体系安排上也没有把合同效力作为独立一章。过去的做法是将合同效力制度的有关内容并入“合同订立”一章,并且也没有严格区分合同效力的不同形态。这些做法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货物买卖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各国均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来制约其活动。为了减少国际贸易的法律障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联合国于1980年在维也纳通过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公约,即《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简称《公约》,CISG),我国也是缔约国之一。该《公约》集英美法和大陆法有关合同法和买卖法之大成,融合其规则于一体,是目前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方面的最佳法典。我国也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简称《涉外法》)。该法体现了我国涉外立法的特点,既立足于国情和四化建设需要,又充分考虑到国际经贸活动中公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我国《涉外法》确立了国际条约“优先适用”的原则,该法第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合同有关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完善买卖合同货物风险转移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联合国国际销售合同公约》的相关规定 ,提出完善我国买卖合同风险转移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中国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合同形式"的保留,应用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该公约与中国<合同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合同法>实施后,该公约与<合同法>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大致相同,保留反而造成了适用法律的冲突;撤回保留的积极意义大于撤回保留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且撤回又无任何法律障碍,我国政府应撤回保留.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国际商业环境的变化,探讨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为《公约》或CISG)调整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原因在于:《公约》的立法背景、适用范围和《公约》规定的混合合同都不排除服务贸易,且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批量合同是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发展产生的一种新类型合同,其概念被《鹿特丹规则》采纳并成为新的国际货物运输合同标准,诞生于贸易全球化趋势之下,具有特殊内涵和作用。批量合同与我国《海商法》及《合同法》对于传统合同法理论中的相关原则和性质理解有一定差异,为了破除这种法律背景差异和适用中的冲突,对于批量合同应当在《鹿特丹规则》制度下进行解读,为我国引入批量合同概念以及适应国际立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我国合同法的有关条文 ,指出《合同法》强调了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前义务 ,合同中的附随义务 ,后合同义务及争议条款解决的规定 ,其依据都是诚实信用的原则。强调这一原则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是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基本法律形式。冲突法的方法向来是解决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律纠纷的重要方法。由于合同关系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且种类繁多,兼涉众多连结因素,所以,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一直是国际私法的难点之一,各国作法歧异,从而导致种种冲突规则的冲突。这显然不利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律纠纷的解决,自然也阻碍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利发展。为了消除这一法律障碍,长期致力于国际私法规范之逐渐统一的国际组织——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多年来一直关注并谋求各国在国际货物销售合同领域冲突规则的统一。经过不懈的努力,该组织曾先后主持制定了两部有关统一冲突法公约,即1955年《国际有体动产买卖法律适用公约》和1986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律适用公约》(以下分别简称为1955年公约、1986年公约),从而在统一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法律适用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文在简要分析制定1986年公约的历史背景之后,通过与1955年公约的比较来揭示前者的主要特征,并就我国批准该公约的可行性问题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