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说古代有个姓石的秀才,一次骑驴行路,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肯定会不知所措,甚至怒气冲天。这位秀才却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幸亏我是石秀才,要是瓦秀才,还不摔成碎片?”一句幽默妙语,说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这位秀才自然也在笑声中免去了难堪。自嘲可以理解为嘲笑自己,是心理防卫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令人难堪的局面,老年人更是如此。比如,面对高科技产品时会遇到尴尬,因为身体机能下降而陷入窘境,有的老人不能自我宽慰,此时心理就像一个敏感的天平失去平衡,易引发一些身心疾病。如果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受到不合理的评价时。通过自嘲的方式把心中的怒气、怨气发泄出来,不仅可以从尴尬中解脱,保住自己的自尊感,还可以让自己与别人的相处多些融洽。自嘲是幽默的一种表现形式,运用这种方法,先要自信。自嘲为自己“骂”自己,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误、不足乃至生理缺陷来开涮,对自己的丑处、羞处不遮掩、不躲避,反而把它放大、夸张、剖析,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博得一笑。其次,自嘲还需要豁达、开朗的心态,心理不平衡时,不要过分较真,愁眉不展,要多想想自己的缺点,自我解慰。这样才能从尴尬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2.
七律《自嘲》,是鲁迅最重要、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解释和分析的文章也很多。题目“自嘲”,本来是很明白、很清楚的,但近来看到一些注释,却觉得有点不妥,因为由此可能导致对全诗的思想性、艺术性理解不准确、不恰当,感到有必要提出来说一说。 有的中学语文教材这样注释;“自嘲”就是自我解嘲。  相似文献   

3.
《谋攻》中的“倍则分之”,省编语文教学参考资料释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我看过不少的有关书籍,大都是这样翻译的。我以为这是不妥的。问题在于:“倍”表示的数量,究竟应该是“一倍”,还是“加倍”(两倍)? 如果理解为“一倍”,则它和下句“敌则能战之”中的“敌”字(表示敌我力量匹敌、相等),在意义上就重复了。“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不就是“兵力与敌人相等”  相似文献   

4.
胡风晚年曾在其“评论集”《后记》中写道:“我用过‘自我扩张’这个说法;……也只用了一次。但有的批评家就捉住了这个用语,断定我是主张作家只写自己。他决不认为这是一个含意不明确的用语问题。”(《胡风评论集》下册,页420)胡风采取这种审慎同时又很犹豫的辩解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积毁销骨,批评家们长期指责和攻讦的反馈使得他自己也对这个命题踌躇起来。肘间推延了若干年后,由于胡风自己的这一略带沉吟的表白,近来也有评论说这一命题的用语不够科学。用语问题是符号学的问题,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关键在于作为实质的内涵,而且,即使从符号学的意义来说,“自我扩张”这一用语也是十分准确地表述了这一命题的丰富内涵的,这点将在后文中带到。  相似文献   

5.
“蓝精灵体”是借助电影《蓝精灵》而在网络上兴起的一种新的网络流行语体,它利用“蓝精灵之歌”的模板,改填他词,旧调新曲,新鲜有趣,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有职业版、地域版、校园版、星座版等多种变体,“蓝精灵体”的迅速蹿红,是语体本身的内在特征和社会、文化、大众心理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意义和价值上来说,“蓝精灵体”职业版主要反映的是某一特定群体一种高压低薪,苦闷压抑的生存状况,也反映出广大的工薪阶层以苦为乐,苦中求乐的乐观精神。“蓝精灵体”是网民的自娱自乐,同时,通过自嘲和嘲他,“蓝精灵体”在一定程度上宣泄了郁积的苦闷情绪,有利于自我减压,舒缓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6.
读了《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发表的《理发师的头发应该自己理》一文,感到文章关于"罗素悖论"的见解,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所谓的"非常集"(这种集合本身又是自己的一个元素)是不存在的;其所以会出现,实质上是一种逻辑混乱的结果.但又感到文章对这一点的说明还不够直接,因而也不够有力,所以也想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鲁迅的《自嘲》诗,我总觉得目前的解释有点别扭,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目前的解释,说“千夫”指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指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者,都要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这种解释,虽然这对鲁迅的革命精神的很好的概括,而且把“千夫”说成敌人似乎也顺理成章,但把“孺子”说成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就让人感  相似文献   

8.
瓦尔登湖并不是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不过是一个象征 ,象征的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 ,所以不必到外界去寻找。一颗满足的心灵才是最富有的 ,他什么也不欠缺。我们的心灵背负着许多沉重的欲望 ,这欲望使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 ,得不到心灵的宁静 ;使我们过不上简单幸福的生活 ,失去了生命的自由 ,得不到生命对于世界美的感受 ;使我们成为生命世界中一种因自我的折磨而愚蠢的动物。梭罗的境界和瓦尔登湖所象征的生存方式 ,远在存在主义之上  相似文献   

9.
瓦尔登湖并不是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不过是一个象征,象征的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所以不必到外界去寻找.一颗满足的心灵才是最富有的,他什么也不欠缺.我们的心灵背负着许多沉重的欲望,这欲望使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得不到心灵的宁静;使我们过不上简单幸福的生活,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得不到生命对于世界美的感受;使我们成为生命世界中一种因自我的折磨而愚蠢的动物.梭罗的境界和瓦尔登湖所象征的生存方式,远在存在主义之上.  相似文献   

10.
《随想录》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随想录》出版后记)。确实,读完《随想录》,我们会受到一种人格力量的感召。这种人格力量是巴金用自己的全部爱、憎乃至生命凝结而成的。它具体可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执着性“自从我知道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巴金:《写作生活的回顾》)这是巴金写作的目的,也是他一生执着追求的信念。这种执着性的内容表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诗《自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对这首诗所作的解说屡有所见,读了以后,觉得固然从不同的侧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未对全诗作出入情入理的解说。《自嘲》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些特别。特别之点何在?鲁迅自己本来曾经作过说明的。他既在题目上明白指出这首诗系“自嘲”,又在书赠柳亚子的条幅上写有“达夫赏饭,  相似文献   

12.
奥古斯丁认为,三位一体的上帝不仅能够被信仰,而且能够被理解;这是他三位一体论哲学建构的出发点和纲领。在借鉴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他所关注的并非三位一体信仰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而是这一信仰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他的方法是"cogitatio cogitatur",也就是"对思考的思考";在此,思想是他思考的对象。这一方法的结构是"Memoria-intelligentia-voluntas",也就是"回忆-精神-意志";由此,三位一体论的基础是一种回忆,回忆、理解(精神)和意志(意愿),共同属于思维的行为;在精神的具体行为中,自我回忆、自我理解和自我意志是一个生命、一个精神、一个本质。奥古斯丁也关注"modus cogitandi",也就是思维方式本身,这是他的方法的独特性;回忆本身就是思维的方式。回忆是要在人的意识自身中寻求三位一体的结构,比起人自身而言,上帝甚至更接近于人的内在;上帝按照自身的形象造就了人,这一作为原象的形象在作为肖像的人之中隐匿了三一结构的痕迹,人在反求诸己的过程中,就能够发现这一结构。于是,只要有人,那么上帝就无时无刻不在场,这也充分体现了奥古斯丁动态的历史观和时空观。没有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论的神学言说,也就没有将这一言说作为对象的哲学建构;没有这一对象的哲学建构,也就没有其中的位格(Persona)概念的奠定及其对后世哲学和其他学科中人格概念和主体概念的深远影响。同时,这样的三位一体结构,并非必须仅仅是基督教三位一体论意义上的三一结构,它也被允许是认知的、心理的、意志的或者其他的三一结构;这一结构筚路蓝缕,为关于人的研究开启了也许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诸多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社交场合中,自嘲是不可多得的灵丹妙药,别的招不灵时,不妨拿自己来开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嘲并不是自我辱骂,更不是出自己的丑。当我们自我嘲讽时要把握分寸,既要超脱,又不应太过尖刻而感到屈辱。  相似文献   

14.
每一代都有它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因而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观点,那么每一代就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看历史和重新解释历史,而这种方式是补前代之不足的。说到底,我们研究历史是因为我们对它有兴趣,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想懂得一点自己的问题。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有权来作出自己的解释。可是,它不仅有权利,而且也有义务来作出自己的解释,因为的确有一种迫切需要。……历史主义者不承认,历史解释应该满足从当前实际问题和决策中所产生的需要。历史主义所努力的是发现“人类注定要走的道路”,发现“历史的线索”或“历史的意义”。……但是,有这样的线索吗?历史有意义吗?历史本身既没有目的,又没有意义,但我们能够决定把目的和意义给予它。我们能够使历史成为我们争取自由社会和反对其敌人的武器,这样我们就能解释它。这番话最后也可同样应用于“生命的意义”上面。要决定人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决定我们的理想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所写的著名诗句。这两句诗早已成了我们的座右铭。但是,诗中的“千夫”一词,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我看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鲁迅诗歌的论著,都把“千夫”解释成“敌人”。“千夫是指敌人”,这似乎已成了“定论”,而且是唯一正确的论断。倪墨炎同志在他的《鲁迅旧诗浅说》中说:“在本诗中,千夫是指敌人,千夫指是指敌人的诬蔑、诽谤、压迫、谋害。”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宗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因而在那些本身是颠倒了的世界和人们没有自我主宰力量或自我主宰力量较弱的时候,宗教意识的产生就有可能。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现实的苦难就是宗教的光明。  相似文献   

17.
戏仿是后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也是理解和评价整个后现代主义的关键。后现代戏仿跟传统戏仿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戏"或"仿",而是一种保持批判距离的重复;它不是现代主义戏仿那种单纯的文本自我指涉,而是在看似内向的形式下使文本再次面向世界;它也非詹姆逊所批评的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拼贴游戏,而是在戏仿历史的同时,将历史观念本身问题化,进而形成更广泛的社会政治批判。  相似文献   

18.
合生琐考     
合生是唐宋时期影响较大的一种文艺形式.笔者详细考查了合生与机警、杂嘲、题目、商谜的关联.唐人所说的“机警”,其义即指物题诗之机敏,与宋人所说“指物题咏,应命辄成”的合生,正相一致.窃以为“机警”即是合生之别称.合生与杂嘲,主要内容都是指物成诗,且都以“言词捷给”为上,并无实质界限,故往往并称.“杂嘲”之得名,乃因其内容上的嘲戏性质;“合生”则本于此活动之“应命题咏”的方式.题目,是人物品题,故又称“题目人”;有诗之“题目”,称为“唱题目”,乃以诗歌为“题目人”之方式.因其舍有丑化嘲笑之意,故其实质仍是杂嘲.以诗为形式的商谜叫诗谜,诗是谜面,物是谜底,据诗猜物,而合生则相反,是指物赋诗,故合生与商谜可相互为用.要之,五者相通,交相为用,皆以冲口辄成、恰如其分者为可贵.  相似文献   

19.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的内容,它是解决某些数学问题的工具。 (1)函数思想: 所谓函数思想就是运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函数这一形式,把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并加以研究,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如果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是用解析式的形式表示出来的,那么就可以把解析式看作是一个方程,通过解方程,或对方程的研究,使问题得以解决。 可以看出,函数思想和方程思想是不可分的、是解题过程中互相依赖的两个环节。 若题目本身就已是函数问题,则直接解决即可;若题目本身不是函数问题,则须先列函数式再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在十大军事原则里明确指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我军由于坚决执行了毛主席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在同敌人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林彪公然反对毛主席的这一作战方针,胡说什么:“在战略上要集中兵力,战役上一点两面,而在战术上,战斗动作上却是分散兵力”。这就充分地暴露出林彪对抗毛主席战略战术思想,反对打歼灭战的丑恶咀脸。十大军事原则主张把敌人四面包围起来,核心是要打歼灭战。在战役、战斗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对敌形成四面包围,就能使我军具备全歼敌人的物质基础,这样既有力量歼灭被我包围之敌和阻击援敌,又有力量应付意外情况。四面包围敌人,能使敌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