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格斯尔》史诗作为一部跨国界、跨民族、跨语言的活态史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出现了多语种版本。在日本,自大正时期以来,相继出现了不同的日译文本。至21世纪初,野中惠子日译本《格斯尔王的故事——蒙古英雄谭》的出版为《格斯尔》史诗在日本的译介传播和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对该文本的译介缘起、叙事内容、章节结构和译介特色进行论析,有助于解读《格斯尔》在东亚的传播全貌,更便于国内学界系统了解《格斯尔》译文本及其流传现状,对《格斯尔》的版本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与争论,对方伯谦案件中有关“济远”舰在丰岛海战中的表现,及黄海海战中“牵乱船伍”、“撞坏扬威”等问题,已经基本取得了共识。因此,本文仅就方案研究中尚需说明与深入的某些关键点发表一孔之见,敬请指正。一、关于《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的稿本自从1988年发表的《方伯谦案新探》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的材料后,不仅使方案的研究上了一个台阶,而且《杂记》也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重视。该书是于  相似文献   

3.
谢昭新 《江淮论坛》2012,(1):149-153
胡适作为《淮南子》思想研究的首创者,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淮南子》思想属性的辨识,二是对《淮南子》“无为与有为”思想的论析,三是对《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发掘,四是对《淮南子》“出世”思想的探研。胡适的贡献不仅在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全面深入的开创性上,而且为中古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方法论的学术路径,这对后世治学具有极大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由毕万忱、李淼著的《文心雕龙论稿》即将由齐鲁书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文心雕龙》的部分成果。全书十八万字。其中一部分论文对《文心雕龙》《原道》等篇文章的理论观点作了具体论析,另一部分论文则对《文心雕龙》的一些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三国演义》专家沈伯俊先生的新著《三国演义新探》,是从他20年来发表的大量论文中精选而成的。这部著作的笔墨烙印着他在学术道路上的足迹,有作者和版本的考证,有思想艺术的探讨,有人物形象的论析,有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内容十分丰富。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他不仅是一位《三国演义》研究专家,而且长期身兼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秘书长和常务副会长,倾注大量的精力于这一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因而,沈先生的研究与新时……  相似文献   

6.
正互联网飞速发展,业已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人们对互联网发展的关注和研究也在日益密切和不断深入。青年学者杨大威同志最近推出的新著《网络"改变"论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是一个例证。笔者今想再对该书做一荐评。《网络"改变"论析》贵在发现新问题,探讨新问题。过去人们对互联网尚为陌生,未能充分认识它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影响。所以,吁请人们关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世纪,特别是前20年,广西城镇化进程如何与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加快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由陈利丹同志所著、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较深入的有益探索,读后颇有启发。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立意较高,视野较宽。该书的立意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和新世纪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视野中对广西城镇化所作的深入论析。作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早年的一部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我国理论界关注尤甚的一部论著。为此,自1982年杨适先生发表了我国第一部述评专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面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者们相继成书多部。在众多的此类专著中,韩学本先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以下简称《论析》),诚如高尔泰  相似文献   

9.
楚辞,是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伟岸人格的艺术结晶;楚辞,是“金相玉质、百世无匹”的“美”文学;同时,楚辞,也是“素称难解”的先秦文献,时代久远,史实冥昧,注家蜂起,歧义纷呈。因而要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首先就必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整理、考订、注释、今译、串讲、解析、导读等“求实型”工作。汤漳平、陆永品撰写的《楚辞论析》(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版。下简称《论析》),就是这类基础工作的一个代表性成果。《论析》作为“中国文学史进修丛书”之一,有着特定的对象与要求。这套丛书主要是为大学本科毕业生继续进修服务的,要求兼顾普及与提高两个方面,从而成为学习进修的参考书与研究的指导书。综观《论析》,是完全具备这“双重”职能的,既高屋建瓴、整体审视,又全面具体、细致入微。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以台湾学者吕正惠的研究为中心,透过其"中国抒情传统"论述视域,重新观照《古诗十九首》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吕正惠认为《古诗十九首》中交织着"物色"与"缘情"两种美学倾向,论证了其为中国抒情美学的真正源头之意义。通过论析吕正惠对《古诗十九首》美学特质的阐释,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诗十九首》的整体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体认"中国抒情传统"这一"学术型态"的多副面相。  相似文献   

11.
刘秋根 《河北学刊》2002,22(5):136-140
本文论述了明代高利贷利率的种类、地区差别、结构及演变趋势,弥补了以往学者对此问题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封神演义》是明代的一部神魔小说 ,它是在《武王伐纣平话》基础上经过大量扩充、演绎而成的。它诠释、补充、丰富了史书对殷末这段历史的记载 ,使纣王的暴行与武王伐商事件具体化、情节化 ,为殷末史的流传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条件 ,使三千年前晦暗不明的殷末历史在下层百姓中得到了有效的普及与宣传  相似文献   

13.
在唐宋诗歌辉煌成就的掩映下,元代诗歌历来不被重视,关于元诗的研究寥寥无几,且难见全貌,但事实是,元代诗家众多,篇什浩瀚,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全面考察元代诗歌的发展进程可把它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元初由于诗人身份与心态的复杂性使诗歌创作融会了宋金诗歌的特色,呈现出“庞以蔚”的丰富性;大德、延祐间是元诗发展的高峰,“雅正”是其主旋律,内容多“治世之音”,风格尚雍容平正;延祐后,诗风丕变,以张扬个体性情为出发点,突破了“雅正”的拘囿,形成了多样化的诗歌风格,其中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功不可没。元诗对唐宋诗歌的继承与对明代诗歌的影响清晰可见,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明朝侦查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侦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侦查制度的代表形态,它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新的侦查制度,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明朝侦查制度具有侦查与行政、审判合一、严密的社会控制、侦查权泛滥和厂卫操纵刑狱等特点。其侦查组织制度涵盖侦查机关的设置、权限和管辖;人事制度包括侦查人员的资格、选拔和考核;程序制度从侦查的启动、运行到终结都有其特色。明朝的侦查组织、人事和程序制度虽有诸多需予批判之处,但也有可为当今侦查理论或制度设计所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5.
朱铁梅  马琳萍 《河北学刊》2007,27(4):140-142
八股文是明代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输程朱理学的主要工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为渗透式影响及戏曲、小说等弱势文体向强势文体的主动靠拢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明代的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三者交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6.
明万历二十六年,明朝正式授予黎维潭为安南都统使,承认其在安南的合法统治,同时强迫其安插莫氏后于高平地区,使安南处于黎、莫分治状态。学界认为晚明这一政策是对安南的“双重承认”,其实晚明对安南的政策并没有脱离“一个安南”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处理对黎、莫关系以及边境骚动。  相似文献   

17.
清代小说屡述小兽驱虎、杀虎的故事。唐宋元明人笔下已写到小兽食虎,以假虎烘衬真虎之威,往往以“大兽”(虎豹熊象)为参照,突出小兽(狮子)的某种独特之处。值得关注的不是古已有之,而是母题所昭示的那缕缕引人入胜的“异国风光”。远国贡兽,被认为是外夷借此向中原示威挑战,明代则被表现为向中原王朝称服。《聊斋志异》以此突出“虎”在“小兽”面前的懦弱,是蒲松龄民族意识的曲折表现。  相似文献   

18.
灾害与明代佛、道二教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灾害危机给佛、道二教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寺观的因灾损毁给佛道发展造成阻碍;因灾鬻牒导致佛道的表面繁荣与群体的鱼龙混杂、素质低下;官员因灾上言使佛道发展受限。另一方面,佛道二教在灾害危机中作出了应有贡献:僧徒道士积极为禳弭灾荒进行祈祷、祭告;寺观为官方祈祷、祭告、施粥等弭灾救济活动提供场所等。  相似文献   

19.
诗、画被称为姐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历来倾向于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中国这种传统的诗画观影响着诗歌绘画的发展.马远在此影响下,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水墨山水人物画)将柳宗元的诗歌<江雪>的意境很好的表达出来.文章着重探讨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图>和<江雪>在意境上的融合问题,来阐述马远在南宋绘画史上对诗画走向融合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葛亮 《河北学刊》2003,23(6):183-189
汉代所谓民族之间的"和亲",是指民族之间停止战争,捐弃仇怨,从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汉代民族"和亲"的主旨是实现和平."和亲"之"亲",意为亲近、亲附、亲善,没有"婚姻"含义.汉代民族"和亲"与民族政治联姻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