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纵览那几十万首的诗词,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有一类便是“酒诗”。诗中有酒,酒中有诗,诗中总有一股浓浓的酒香。诗人借用同一意象———酒,表达出迥异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阮诗无酒说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同时留下诗名与酒名的是阮籍、陶渊明和李白。 陶渊明和李白都留下了大量关涉酒的诗篇。南朝梁代之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中确实有《连雨独饮》、《饮酒二十首》、《止酒》、《述酒》等诗。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李白的诗,“说到饮酒上来的有一百七十首。”其中篇题涉酒的名篇就有《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四首》等。唯独阮籍在其毕生创作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却没有一首是咏酒的,只有其三十四中提到了酒: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与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孪生子,“酒朋诗侣”,似膝如胶。审视诗与酒文化,象参观历史博物馆,又象游览奇特的乐园,风光无限,目不暇给。它们所显示出巨大作用和各自的特色,它们结合后焕发的奇光异彩,令人惊叹不已!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分司着“出口”与“进口”的诗与酒,如同“双是日月照乾坤”,它们呈露着社会风貌、民俗人情,展示着中华民族求繁荣、爱和平,讲文明、盼幸福的文化心态。从远古以来,华夏大地几乎每一项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诗与酒,中国几乎是诗酒的世界。从陶渊明的“酒中有深味”,到李白的“…  相似文献   

4.
诗人与酒有不解之缘。他们或开怀畅饮,或借酒浇愁,或以酒起兴。然而,真正将诗与酒融为一体而且“倾身事诗酒”的当属放翁陆游。  相似文献   

5.
<正>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开创的一种风气。魏晋时代,“宽袍大袖,大家饮酒”,是一种时风,曹操就好喝酒,《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孔融更嗜酒,有借醉辞婚的故事。刘伶“唯酒是务”,还作有《酒德颂》。陶渊明不仅嗜酒如命,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缺酒和无酒可饮时,把酒友颜延之送给他的二万钱全数交给酒家,充作酒资,以便随时零碎取饮。他饮酒唯恐不足,甚至虚拟死后也会遗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颜延之给他作诔,也说他“性乐酒德”。而更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收在陶渊明集子里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有五十六篇,占三分之一多,其中以酒命题的,就有二十三首。较之“酒仙”李白现  相似文献   

6.
诗如盘,酒如丸──刘扬忠《诗与酒》书后胡晓明大凡古今中外诗人,多少都是与酒有点因缘的。“我是狄奥尼索斯(Dionysus)!”尼采喊道,“我是快乐之神!”尼采活得又醉又醒,又自由又痛苦,最终成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给我拿酒杯来吧!给我摆上筵席...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程高本、戚序本第五十二回,宝琴讲述她八岁时随父到西海沿上买洋货,遇一“真真国的女孩子”。并念了这女孩子作的一首诗。丁广惠《红楼梦诗词评注》收此诗,题为“真真国女儿所作诗”。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亦题“真真国女儿诗”,且注云:国名“真真”,就是“真真假假”的意思,即严格地讲它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我以为曹雪芹实际上本无所谓“真真国”的构思,仅将理由述之如下: 第一,《石头记》多次出现外国国名,都是确实存在的国家。如第二十六回之暹罗国(即今泰国),第五十二回之哦啰斯国(即俄罗斯国),第六十二回之波斯国(即今伊朗)。除“真真国”外,未  相似文献   

8.
诗与酒的关系是那样源远流长、亲密无间,以至寸我们翻检中国诗歌史的章章节节,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从三千年前的《诗经·周南·卷耳》开始,诗与酒就成了形影相随、难分难解的忠诚伴侣。自屈原以降,许多诗人都因酒赋诗,饮酒赋诗,留下了一大批千古不磨的诗章,既给中国涛歌史增了辉,也给中国酒文化史添了彩,说是“饮酒者莫如诗。饮,诗人之通趣矣”、“听说诗人都解饮”,并非夸张之语。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酒词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荣森 《东岳论丛》2003,24(1):118-120
李清照词 45首 ,竟有 2 3首涉及饮酒 ,居一半还多。在古代女性诗人 (词人 )之中 ,反反复复写到酒词的 ,恐怕惟李清照一人而已。从内容上来看 ,李词中“酒”和“愁”是一对孪生姐妹 ,李清照的酒词恰好反映了她所遭遇的个人及家国之愁 ;从艺术上来看 ,李清照的酒词具有“情感真”、“蕴意善”、“表现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苏拭的哲理诗,在人生问题的思考,世界宇宙的探索,自然景物的描绘,艺术图画的鉴赏方面,将诗的“新意”和“妙理”大大开拓了,都能从特定的“物理”中领悟到多样的哲理。他把哲理渗透在形象和感情之中,酿米为酒,故使人醉。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酒诗既不同于《诗经》礼酌型酒诗,也不同于建安、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而属于“旷达酣适”模式,其特点是将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一种冲和平淡的味道,大大淡化、稀释了魏晋文士的生死痛苦。陶渊明范式的确立反映了从建安、正始到东晋饮酒心态、酒诗创作风貌的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酒与中国文人有不解之缘 ,李清照作为一个卓越的女作家 ,也有许多与酒有关的词作。她继承了传统的“醉美”风范和“诗酒”情节。饮酒词中描写夫妻情感和怀念故国的作品 ,深沉凝重 ,描写赏花则各具风貌 ,迥不相同 ,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艺术精神与酒文化精神的密切契合──兼论陶诗与酒王守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诗与酒关系的源远流长、水乳交融是一件显明的历史事实,以至于前人有“听说诗人都解饮”(陈声暨《病酒吟》)之说。但长期以来,对诗酒关系的研究却存在着一种误解,即不少论者都把两者...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诗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在诗人笔下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写不完,唱不完。诗人以酒自名、以酒命诗,甚至还出现了许多诗人或文人撰述的有关酒的专著。诗中酒名因产地不同而异彩纷呈,以酒入诗描写离愁别恨、羁旅行役、壮心难酬的诗篇更是各有千秋。缘其由,酒能助兴也能钓诗,酒能触发创作灵感也能托起想象的翅膀,正可谓不言酒,难以成诗;成诗者,必得酒字。究其实,诗人饮酒,诗中写酒,都蕴涵着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复杂的政治和思想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5.
李白诗与妇人及酒——兼谈王安石评李白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编辑李、杜、韩、欧四家诗时,曾有意把李白列在最后。或问:“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太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耶?”答曰:“白之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至于杜甫,则……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又曰:“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 此语一出,自然有许多人为李白鸣冤、辩护。有人搬出陶渊明、谢安、欧阳修,说陶篇篇有酒,谢每游山必携妓,欧阳多喜风月闲适之语,未必识见不高;有人反过来说李诗格高于杜,只是变化不及;有人说太白之所以多言妇人与酒,乃是愠于群小,不得已而为之;有人则干脆否认王安石有此评语…… 然而,李白诗与妇人及酒的关系究竟如何?李白诗是否因为言及妇人与酒而“识见污下”?这些言及妇人与酒的诗究竟有没有价值?它们在李白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如何?在这些问题面前,王安石的几句虽褒实贬的评语难免显得苍白,而那些为李白鸣冤:辩护之论也并不  相似文献   

16.
酒使人产生幻觉 ,诗激发人的想象。李白的饮酒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纵横驰骋想象的审美空间 ,陶醉在诗的境界中会体会出尼采所概括的“酒神精神”。这些诗歌既是李白极端的自我表现 ,又是他本质生命的展示 ,借助它们 ,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李白 ,体验李白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7.
胡适与酒     
王蒙先生曾记: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可见酒的独特魅力。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吟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佳句,一代枭雄曹孟德则认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古往今来,有多少名士为美酒而倾倒,近代徽州大学者胡适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读唐诗,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虫岂)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末都有一个“无”字。不单这两首诗,另外还有许多诗都有由作疑问否定转为助词的“无”字,如:白居易的《苏州故吏》:“江南故吏别来久,今日池边识我无?”《岭上云》:“自生自灰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戏问牛司徒》:“不知诏下悬车后,醉舞狂歌有例无?”《梦得卧病,携酒相寻,先以此寄》:“日晏开门未?秋寒有酒无?”这些个“无”都是什么意思呢?据扬杨伯峻  相似文献   

19.
刘长卿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卿是唐代“诗国”里的“名家”之一。同时人权德舆说:“彼汉东守尝自以为‘五言长城’。”(《文苑英华》卷716《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稍后的皇甫湜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  相似文献   

20.
《诗》有十五国风而无“楚风”,这是事实。但前人已指出,《诗》无“楚风”而有“楚涛”。这是从地理上考察的结果,主要是认为“二南之诗”大部分在楚国境内。“二南”即指“周南”、“召南”,其地望大部分在汉水与颍水之间,属楚国境内。宋代学者王应麟《诗地理考》曾对“二南”诗篇中所提到的江河水名等,作了详尽的地理考证,他甚至认为“今名夏口,即诗所谓‘江有汜’也。”如此,则“二南”之诗的地区已直达长江了。当然,对《诗》中的江河水名,不作专名提及时,不必太拘泥,但以此得出《诗》有“楚诗”的看法,还是可信的。我们还应该从音律、语言等因素上,看到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相互渗透融化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