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藏传佛教中的寺庙“羌姆”是藏族面具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研究寺庙“羌姆”的形成与发展是研究藏族面具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对藏传佛教宁玛、萨迦、噶举、觉囊、格鲁以及苯教寺庙“羌姆”及其面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扒梳,同时也展示了寺庙“羌姆”及其面具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羌姆是藏传佛教密宗坛城祭祀舞蹈,它将绘画、面具、服饰、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与藏传佛教仪式共冶一炉,通过乐舞的形式,呈现藏族人民对善与恶、生与死、神灵与鬼怪、今生与来世的思考。严谨理性的叙事结构、壮观宏大的仪式场面、狞厉恐怖的面具形象,质朴古拙的舞蹈造型,解析出藏族人民在雪域高原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特有的犷达、古拙、狞厉、神秘的舞蹈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者对藏族羌姆仪式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笔者在两年内,对宁玛派新龙古鲁寺的"次九"羌姆仪式做了一些田野调查工作,将其历史、仪式流程、仪式含义以及其宗教意义等做了一些描述.其中也对金刚舞的起源,同原始宗教舞蹈与祭祀舞蹈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羌姆在藏族文化认同与转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思想影响的辐射力,在整合藏族文化认知体系和价值结构中,对待羌姆艺术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克服原有简单片面的传统认知体系的表达方式和价值结构,建立适合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的新体系,保护其赖以生长的文化环境,优化其发生作用的运作体系,使优良传统传承开来.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文化中的莲花生信仰模式,体现在"让朵花日"、上师瑜伽、"都钦法会"等具体表象中.莲花生所居住的刹土被称为"让朵华日".有人将它翻译为"铜色吉祥山"或"铜色山",在藏传佛教中它作为"刹土"和"坛城"被形象地展现,成为藏族老百姓对莲花生信仰的凝聚点之一.上师瑜伽是修习密法的方便和殊胜法门.莲花生大师作为藏传佛教上师瑜伽的教授和传播者,使其在藏地传承至今."古鲁仁波切都钦法会"又称为"侧吉都庆",有两种类型,即初十会供诵经和"古鲁羌姆"法会,即:会供颂经之吉日,"羌姆"法会之吉日.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跳跃的符号,是一种极为抽象的声音的艺术,难以捉摸,而舞蹈则是瞬息万变的动态艺术,倘若要用形象化的文字将其表述出来,则需要有较高的乐舞欣赏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可以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语言艺术。然而,在中唐时期却出炉了一大批描写乐舞的杰作。这些“乐舞诗”的成就不仅在于其具有超人的艺术魅力,更在于这些诗歌中所体现出的丰富...  相似文献   

7.
艺术是一门较深的学问,然而舞蹈又是瞬息万变的动态艺术,倘若要用形象化的文字将其表述出来,则需要有较高的乐舞欣赏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可以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语言艺术,因为要把以音乐和动作作为传达感情手段的乐舞形象用语言再现出来,而且要描摹传神,是很不容易的。但在白居易的笔下,却用语言艺术描绘出了一批乐舞的杰作,其比之历代诗...  相似文献   

8.
普巴在藏语语境中有橛子、兵器、法器和本尊神等多种含义。文章依据敦煌古藏文文献和各种藏文史料,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普巴的历史和传承,并对普巴崇拜产生的普巴羌姆、色拉寺朝拜普巴仪式、普巴护身符等宗教仪式过程进行详细考察,揭示藏传佛教普巴崇拜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摘要]大众传媒之于羌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大众传媒将部分羌文化展现于世界,对于外界认识羌文化,促进羌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保护起到了良好的“提振”作用;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之眼又是“他者之眼”,对羌文化的表达存在着“片面”、“误读”与“刻板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是羌文化传播中“自然主体”与“文化主体”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唐代乐舞类诗序是唐代诗序的重要内容。从类属的角度看,唐代乐舞诗序的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诗序保存了唐前乐舞资料,利用诗序,诗人们开展了对唐前乐舞或追本溯源,或拾缺补漏,或古今互证的"补亡"工作;二是诗序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异域乐舞资料,唐代流行的异域乐舞都在诗序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三是诗人在诗序里特别强调了乐舞的声教作用,这既是传统礼乐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诗人们对诗序可补诗之不足的文学功能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羌文化的巨大价值,创造了显著效益,但地震灾害使羌文化遭受重创。灾后,羌族旅游产业恢复重建中,对羌文化传承、创新、“经典”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作用。开发和建设羌族地区羌文化旅游业,这无疑让我们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重新审视羌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这是一个大胆的、充满挑战性的战略构想,也是一个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东汉以降,西北羌地已归入东汉的统治范围。东汉对西羌的治理,直接关系到西北边疆的稳定。在国家统治战略上,东汉统治者没有认识到此时的汉羌关系已由中原农耕文化对草原游牧文化强势扩张阶段,进入到了深度融合阶段,因而未制定其长期发展规划,致使西北羌地治理战略缺失;在地方治理上,亦没有根据羌民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习俗制定相应的治理政策,更无发展当地经济、提升羌民社会地位的积极治理措施,仅采取了被动防范和利用压榨等短视政策,致使汉羌矛盾与冲突不断升级。羌地治理的失当,动摇了东汉政权的统治根基。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唐代乐舞扩大了白居易诗的题材,开辟了其诗的新境界,大量乐舞诗成为他的诗作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乐舞,根据其表演的场所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社会生活乐舞,宫廷乐舞,宗教祭祀乐舞。从其诗文着手,是了解唐代音乐舞蹈文化的一个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量娱神岩壁画和史料表明,模拟各类动物形态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乐舞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于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宗教乐舞,其表演形式和乐舞姿态,一直延续至现代社会初期,并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乐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近现代许多少数民族民间乐舞,其旋律和舞蹈姿态等风格,依然承袭着原始宗教乐舞的基本动律和姿态。  相似文献   

15.
论华夏舞蹈的起源、发展与社会功效季明娥先秦乐舞艺术是华夏文明的一株奇葩。特别是自春秋以降,乐舞更以其绚丽多姿的风彩,繁荣于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本文拟就华夏乐舞的起源、发展和社会功效,谈一点初浅的看法。有关华夏舞蹈起源的载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著录。...  相似文献   

16.
唐前乐舞诗最多的是梁朝,为唐代乐舞诗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但与唐朝尤其是中唐乐舞诗相较,梁朝乐舞诗在描写对象、功能和写作目的三个方面与唐代均有较大的差异:即从梁朝乐舞诗的单纯描摹舞姿舞容的咏舞女变为唐朝的注重乐舞效果的赞舞艺,从梁朝的审美娱乐功能发展为唐朝的陶情、悟道、政治教化等多重功能,从描摹外物到抒情言志。实际上表现了两者一为娱乐一为礼乐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上古诗歌与乐舞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的学术问题很多。张树国先生的大作《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以上古祭祀歌辞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与上古宗教伦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诗歌起源及发展史、诗歌的文化内涵及美学内涵都做了认真研究。提出了“诗乐舞产生并发展于祭祀仪式”的文学艺术起源说,强调祭祀仪式与诗乐舞的互涵互动关系,而在仪式的背后则是渐去渐远的宗教伦理背景。  相似文献   

18.
新石器时期,原始乐舞作为先民最基本的艺术活动,是当时所有精神活动生息发展的土壤。考察原始乐舞,对于考察原始人类文化艺术的本身,进而探寻人类艺术发展的本源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图腾乐舞、祭祀乐舞、劳动乐舞、战争乐舞、生息乐舞五个方面探究新石器时期原始乐舞的产生发展的土壤和过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战争等活动的密切关系,揭示人类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与当地的本土文化发生各种关系,经过充分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被纳入当地文化中,即文化的“整合”或“趋同”。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后,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形成藏传佛教,成为藏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中佛教舞蹈是佛教仪礼的组成部分。佛教舞蹈传入西藏后,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经过与当地舞蹈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佛教舞蹈羌姆。  相似文献   

20.
从整个羌族地区来看,雁门乡是羌语保持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不同村寨羌语保持状态却有很大差别。月里村和索桥村属于羌语衰退型村寨,出现了羌语水平代际差异明显、青少年语言习得顺序改变、青少年羌语水平整体偏低、羌语使用范围缩小等特征。造成羌语衰退的因素较为复杂,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人员流动频繁;二是语言观念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