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禹锡是吴文化塑造的一个重要个例。他的一生与吴地密切相关,吴地生活是其生命旅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具有刻骨铭心的影响,其个性、才华、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吴地烙印。吴地的山水人文塑造了刘禹锡热爱自然、崇尚雅趣的文化性格,铸造了他偏爱南朝名士与诗人诗风的情感与趣尚。而刘禹锡牢靠的吴地文化自觉,也规范了他的诗美取向、题材撷取,形成了宏放而清绮的诗风。他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境生于象外"的著名诗学命题,成为中国诗美学的意境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2.
近代吴地书院曾出现过新学(西学)化的趋向,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渐为明显,这类书院或专门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或西学、中学知识兼授,或传授与西学知识有关的时务内容。吴地书院这种新学化趋向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有利于新学知识的传播和近代教育的发展,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吴地书院的新学化,是与吴地的人文、地理、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西学东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盛唐前期,吴地诗人贺知章、包融、张旭和张若虚四人,被称为"吴中四士".以他们为首,当时有一个吴地诗人群体.这些诗人社会地位不高,但都为人放达,个性鲜明.本文拟对盛唐前期这个吴地诗人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沉淀,吴地娱乐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水上娱乐的活跃、高雅博戏的流行与外来娱乐文化的早浸。吴地娱乐文化还与当地稻蚕农业、养禽业的发展紧相联。继承吴地传统娱乐文化中之精华,有利于今日娱乐文化之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地有着辉煌的史前文明,是华夏文明起源之一。太湖三山岛旧石器、吴县草鞋山新石器、尤其是良渚玉文化,不仅奠定了吴地文化的思想基础,也为华夏文明的传播首建奇功。对出土文物之研究成果,由新思维引导路径,启发连锁思维反应。这对于江苏地域文化研究的目标、路径、思路与方法,或许也是一种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6.
吴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吴国,既有地域特点,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六朝以前,在中国文化史上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相比中原地区,吴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永嘉南渡是一个转折的关键,随着代表正统的政权南迁,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吴地文化实现转型。具体表现为形成今天的吴语语系;由尚武变为崇文;当地隐逸文化与主流文化互相渗透。唐宋以降,吴地名人辈出,成为文化发达地区。南宋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当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江南一带是市民思想传播的大本营。明朝中后期,江南不仅工商业繁荣,而且是全国学术、文化、艺术、娱乐的中心,又是明末清初重要社团的活动舞台。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如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睿智机敏、聪慧灵动;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这些特质对当代社会依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代,吴地产生的最早的歌谣为清代沈德潜选入<古诗源>中的两首吴地诗歌<渔父歌>和<吴王夫差时童谣>.<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了春秋后期吴国产生的第一位文人创作的诗歌--吴申权仪<乞粮诗>.<乞粮诗>特点之一--句尾出现的语气助词"兮",比<楚辞>早了两百多年.可以说,吴申权仪的<乞粮诗>已最早体现了周代南方诗歌句尾多用语气助词"兮"的这一特点.<诗经>中歌颂周人先祖的庙堂乐歌,如<诗经·大雅·生民>、<诗经·大雅·绵>等,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吴地诗歌,但却与吴国王室先祖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8.
徽商与徽吴两地的女性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朝,徼商经营的成功,促进了经商之地经济的繁荣、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世风的开放,促使吴地妇女纷纷参与棉布业的生产,相应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间接影响了吴地妇女的生活形态,且以正面影响居多;而对家乡徽州妇女的地位则以负面作用居多,徽州妇女为徽商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承担起挣钱养家的重任,而且牺牲了个人正常的生活情趣和基本的生存权利.  相似文献   

9.
清代吴地书院的演进与学术思潮徐启彤吴地历来被人们称为“人文荟萃之地,文化发达之区”,历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是我国古代文化重心之一。吴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特别发达,书院教育是其重要的形式。吴地书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吴地书院从南宋开始...  相似文献   

10.
受生存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吴地早期玉文化之内涵实质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道”与“礼”,几千年来,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思维程式和行为模式,然而,传统文化的泉源之一是吴地早期玉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青铜冶铸技术的文明古国之一.青铜器的出现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青铜礼乐文明,而江南吴国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吴地青铜器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中原型铜器;其二为江南与中原融合型铜器;其三是江南地方特色的青铜器.这些吴地风格的青铜器脱离了中原的范式,充满江南人的匠心与巧思,灵动而清秀,在中国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与中原青铜器如春兰秋菊,交相辉映,彪炳千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历史上妇女再婚观的演变,以宋代为分水岭。宋之前,社会各阶层对此有着较为开明的观念。宋之后,封建统治者大肆提倡妇女的抱贞守节,至明清二朝,对妇女再婚的桎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诚然,吴地是华夏版图中的一块,吴民们对妇女再婚的观念,有着与全社会同步发展的共性——日趋禁锢;然而又因吴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有着二律背反、双向发展的区域特色——宽泛与禁锢共存。由于在官方史书和文人儒生的野史笔记中侧重于宣扬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训谕戒律,褒奖贞女烈妇,极易局限视野,从而忽略了吴民们的宽容观念和习俗。社会生活是多层次的,纷繁复杂的。本文试图从不同层面的社会习俗中,寻求吴俗妇女再婚观演变的真实轨迹。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之所以辉煌无比,魅力永存,是因为它是包括吴文化在内的华夏诸文化的结晶。它植根于中原,萌芽于齐国,开花结果都在吴地。本文从《孙子兵法》成书年代、孙与阖问的君臣关系、及其文化特质等角度论述了吴文化对孙子及其兵法影响的可能性、必然性及其具体表现。认为《孙子兵法》之重智、崇美、尚文,实为精致优雅的吴文化熏染所致。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吴地赌风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赌博起源于人类的嬉戏娱乐。吴地的博戏,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在宫中的斗草游戏,但因为这种博戏只有胜负之分,而没有将输赢与利益、财富、金钱挂钩,故只能看作游戏,而不具备赌博的性质。吴地赌博风气,由于统治阶层的参与,在六朝时曾兴起一个高潮,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门生椽属,无不以此相尚。但若论赌博参与者的普遍,赌博名目、花样的众多,还是在有清一代。一赌博伴随着各种游戏形式,有着适应人们竞争求取和侥幸心理的特点。自在吴地流行后,即以其强烈的刺激性而吸引着众多的人群。这是清代吴地赌博成为风气的心理基础。而清代赌风之盛,还与吴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自隋唐五代以后,全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吴地逐渐成为国家的粮仓。尤其明清时代,吴地更成为财富渊薮,有人譬喻说:国家有吴地,犹人之有胸腹。明清吴地经济地  相似文献   

15.
从尚武到尚文——吴地民风嬗变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以前,吴人的剽悍好斗足以引人注目,而后的由尚武向崇文的转变也发人深思。这一转变大致以六朝隋唐为界。吴地民风是怎样演变的?其原因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吴地尚武的民风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轻死易发”、“好相攻击”便已成为吴地民风的特色。吴人的尚武好勇风气可由下面两端见之: (1)好剑轻死。《考工记》谓;“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  相似文献   

16.
吴文化具有水文化特质,跨越几千年,有其稳定的内核,但其形态因了时代变迁,也发生了一定的流变.以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东吴系女作家作为考察对象,通过与明清时期的闺秀作家比较,可以看出,她们在保留了吴地女性刚柔相济、认同与接受吴地风物及文化气质的特点的同时,在文体选择、创作身份以及创作心态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恰恰是吴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后发生的流变在女性身上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吴地文化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下游与钱塘江之间有一片以太湖为中心的冲积平原。太湖平原连同西边的宁镇丘陵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区域。先秦时代曾有一个强悍的小国——吴国崛起于此,后世的人们便习惯地把此地称为吴地。 吴地文化的起点远在周章封吴之前,而当夫差亡国以后吴地文化仍在发展并延续至今,因此“吴地文化”这个概念的外延远比狭义的“吴文化”即吴人或吴国文化要广。  相似文献   

18.
集体化时期(1955—1962 年)农村合作医疗的快速发展是国家动员与推广的结果。 以话语理论为视角进行的考察发现,在“集体化冶话语中,合作医疗所要解决的“问题冶被建构为医疗制度如何“适应农村形势(合作化—公社化)变化冶的问题,合作医疗自身也被建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冶“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性质的福利事业冶“走向全民免费医疗的过渡形式冶。 伴随着多重意义的生产,在“国家—地方冶互动的话语传播机制下,合作医疗被顺利整合到了国家农村发展战略中,从而为推广合作医疗的政策导向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这种考察揭示出了“话语建构冶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现象,它的本质是一种隐蔽的权力运作形态,也是一种重要的国家治理策略或技术。  相似文献   

19.
周代立国于江南的姬姓吴国,被称为“荆蛮句(勾)吴”、“夷蛮之吴”,句吴即吴。吴人语言是“夷语”、“夷言”。他们的“夷语”言吴成“句吴”。古代吴、虞等字同声相通,铜器铭文句吴作“句吾攵”、“攻吴”或“攻■”、“工■”等。吴国开国君主吴太伯自号的句吴,即其父周太王亶父所封的东吴。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到吴王夫差自言吴为句吴,就是他们的吴人方俗语言把“吴”说成“句吴”。这“句吴”的“句”和铜铭“攻吾攵”、“工■”的“攻(工)”,是吴人言“吴”的发声,正如汉唐以来古代学者解释的“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即吴,是国号,也是地名。吴取名于“天虞之山”即大吴山,含义为大。“太伯之封在西吴”和句吴的吴义“即鱼”、句吴是“句族为吴所并”以后的命名、句吴是“文身”之意等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淮海文汇》2013,(4):28-32
本文以汉魏为时代背景,吴地为空间范围,以地域豪族为切入点。豪族在地域社会中产生,以乡里为根基,不同地域豪族呈现出各自的地域特性。本文通过研究吴地豪族的来源、发展及地域性表现,更深层次认识吴地豪族在汉魏豪族群体发展的独特性,理解吴地在汉魏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