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方位词的引申用法关于方位词,大多数语法论著除提及“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方位词的特点是经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短语)后边,组成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方位词组(短语)”外,很少涉及其他。黄汉生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则不同,除上面的论述外,还指出:“‘上’‘中’‘下’这几个方位词有时并不指实在的处所或时间,这是它们的引申用法,……”其实,不仅“上、中、下”这几个方位词有引申用法,别的方位词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也都有引申用法。如:  相似文献   

2.
“为”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用法非常灵活的词。在《韩非子》中,“为”字十分活跃,共出现1240次。它既可用作动词,又可以作助动词、介词、连词、副词及语气词等。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Wei)字。这个词在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但是在具体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随着应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等”。(第一册250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另外在该书的“常用词<五>”中还专门阐述了“为”的各种用法(包括动词、介词、语气词等),共列了六个义项。(同上书,第二册422—423页)由于“为”字的用法繁多,我们不得不花点功夫对它作些分析、探究,以期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3.
社会统计学     
社会统计学可以有两种不同意义的用法。它可以指将统计方法应用于社会问题,或者可以指用它来收集与社会问题有关的实际数据。统计学一词的历史可以简略追溯到于尔(G.U.Yule)和肯德尔(M.G.Kendall)的论文《统计学理论导言》。论文中认为“‘统计学家’、‘统计学’、‘统计学的’等词显然都是来源于拉丁词  相似文献   

4.
:《左传》中的车马词 ,“乘”字出现频率最高 ,使用最灵活。考察“乘”字用法 ,既能归纳出《左传》中“乘”字词义系统 ,又能管窥到古汉语词义演化规律。“乘”的基本意义是“乘车” ,以这个基本义为中心 ,朝着名、量方向引申出各种意义 ,经过了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的交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英语沙龙》94年第9期刊登了关靖华先生的一篇短文,《你知道taxi与page的动词用法吗?》.文中列举两例说明英语名词动词化(n→v conversion)的情况.其中一例为:“This is pag-ing Mr·J·D·Smith.Please contact the information desk after hearing the paging.”接着,关先生分析道:“倘若按照常规将这里的page理解成‘页’,那么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实际上在美国这个词常被用作动词,它是在火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通过广播叫(某人)名字找人时的用词,意思是‘呼叫(某人)’.”不错,在英语中,许多包括page在内的名词都可转作动词.表示人的名词可转作动词,表示物的名词也可转作动词,具体名词可转作动词,抽象名词也可转作动词.然而,由名词转作的动词词义与原名词的词义要么相近,要么略有引申.例如:  相似文献   

6.
林玉山同志的《汉语语法学史》一书在评价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时,有这样一段话: “另外,对‘词结’的说法也不严密,他在前面(见《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56年8月修订版,页23)说词结是主语和谓语的结合,在后面(同上,见页85)又把偏正关系看成是‘组合性词结’或‘结合性词组’,把‘盲者之为盲’,‘师之出’,都看成是‘词结’,实在是理论不周、概念混乱,这样组合性和结合关系简直没有什  相似文献   

7.
“反思”这个概念在黑格尔的著作中特别是大、小逻辑学中被大量使用。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开展了一些研究,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搞清。译作中文“反思”的德文原文有Reflexion和Nachdenken两个词,后者有时也译作“后思”。张世英先生在《黑格尔论“反思”》(载《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一书,1981年版。下引此文均见该书)一文中认为,“反思”和“后思”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指“知性思维”,后者指“思辨的思维”。但又指出:“不过,黑格尔所谓‘反思’与‘后思’的含义或用法并不这么简单。”在有些地方,“后思”显然并不就是“思辨的思维”,而在《哲学全书》第二节中,“大概是由于重在说明哲学上的思想和一般意义下的思想的区别,就没有把‘后思’和‘反思’再作区分,而是将两个词混用,认为‘后思(nachdenken),亦即反思(das reflectirendeDenken)’。”我以为,要搞清黑格尔“反思”概念的真正含义,不能从分析这两个词的字面上的差别入手,而是要分清被黑格尔当作逻辑范畴的“反思”与传统的即当作认识论范畴的“反思”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曹刿论战》里有这样一句话:“公将鼓之。”意思是:鲁在公将要击鼓进攻敌人。对句中“鼓之”的解释,其说不一。对“鼓”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动词。刘宋川在《古代诗文详解》中说:“鼓,在上古兼作名词和动词,作动词,意思是‘击鼓(进攻)’。”二是活用词。这又有两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刘岳松等在《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中说:“鼓,击鼓,名词用如动词。”②动词的为动用法。黄岳洲在《文言难句例释》中说:“‘鼓’不妨看成动词增加为动用法,‘鼓’是‘为之鼓’,因为战争而鸣鼓。”鼓,…  相似文献   

9.
近读《文言语法分析》(廖序东主编,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受益匪浅。该书第40页云:“文言里有少数几个词兼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和作用,叫做兼词……尔=如此(动词+指示代词)例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然=如此(动词+指示代词)例如上例‘君尔妾亦然’的‘然’。”廖序东先生认为“尔”、“然”是兼词,笔者实不敢苟同。兹不揣浅陋,谨陈管见,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从历时的角度加以区分,一股分为本义和派生义两大类。而派生义呢,一般又按照产生的方法,区分为比喻义和引申义两类。如“担子”,本来是“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但又经常“比喻担负的责任”(本文所引的词和释义均据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不再说明),这后者便是比喻义,即词的比喻用法凝固下来所形成的意义。派生义中除去比喻义,剩下的就全都是引申义。不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语法书都认为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没有”,其中一个是动词,另一个是副词。它们说,否定事物存在的“没有”是动词,否定行为已经发生的“没有”是副词。但是,也有些语法书说得比较含糊。例如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上册第253页说:“‘没有’的用途共有两种:(甲)替代古时的‘无’字,用为次品。(乙)替代古时的‘未’字,用为末品。”王力先生实际上是认为作“无”用的“没有”是动词、作“未”用的“没有”是副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有若干虚词意义繁复,用法灵便,值得注意,虚词“竟”即为其中之一.在古汉语中虚词“竟”的意义目前为大家公认的只有三项:(1)副词,表最终结果,相当于“终于”;(2)副词.表意外,相当于“居然”;(3)介词,表动作终止的时间,相当于“直到”.但《红楼梦》中虚词“竟” 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它们都是从古汉语中“竟” 的较早的意义引申而来的,就  相似文献   

13.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对“人”、“民”两字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论语新探》第三页)。又说:“‘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论语新探》第二十六页)等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此结论,有的学者采取了不理会的态度,有的也作了一些与此不同的阐述(见《郑州大学学报》七八年三期三十八页)。但是有的同志,至今还作为不可动摇的定论来引用。我在《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孔子的‘爱人’是泛指,有普遍意义,不是指特  相似文献   

14.
我和周烽同志的拙作《从‘斯’字看论语》一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六期后,该刊编辑部转来杨剑桥同志《关于‘斯’字词义的一点意见》(以下简称杨文)。杨文否定了我们所肯定的‘斯’字应当是动词,作分析之义解的论断,论据有四点,兹一一答复如下: 杨文第一个论据:“《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说文》确实探究的是字的本义,然而先秦的字义实际上就是词义。张世禄先生写的《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5页上说:“‘字’是和‘词’紧密联系的。我们阅读任何作品,必须坚持‘字不离词’的  相似文献   

15.
0 本文讨论《金瓶梅》①中“是”字与其他语素构成的词的语法意义及用法,并与现代汉语加以简略比较。0.1 近代汉语中“是”字从何时可作构词语素,本人还没见到系统的考证文章。许绍早先生认为《水浒传》中“与副词、连词合用在一起的某些‘是’字”“还是单词”。但还不敢完全排除“个别的”“用‘是’做后附成分”的“可能性”,“因为没有把所有的词都整理过”②。王力先生认为“是”有一种用法“等于”“末品的后附号”,例子取自《红楼梦》③。“是”字绝不可能突然在《红楼梦》中作构词语素,必定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水浒传》的情况不敢妄言,但我们认为“是”在《金瓶梅》中可以作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由于被认为是学术停滞的时代而恶名昭彰。那个时代的学术成果也因此被视为无足轻重。但是,如果仔细研究的话,人们或许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成见。本文将要表明,中世纪逻辑学中有许多东西至今仍然不失其价值。中世纪逻辑学家阿伯拉尔的研究,就是一例。一、‘be’与主项存在阿伯拉尔认为,动词‘be’有两种用法,按照第一种用法,‘be’相当于“存在”,例如,在“苏格拉底存在”这句话中,‘be’的意义就与“存在”一词相同;在第二种用法中,‘be’作为连结词使用。在“苏格拉底是人”这个语句中,‘be’这个词就被用作连结词,  相似文献   

17.
北京话“俩”读作‘lia,《新华字典》释义说“两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夫妇~.买~馒头.”“仨”读作sa,《新华字典》释义说“三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他们可儿~.”(以上分别见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59页、373页。)  相似文献   

18.
近读《文言语法分析》(廖序东主编,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受益匪浅。该书第40页中指出:“文言里有少数几个词兼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和作用,叫做兼词……尔:如此(动词+指示代词)例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然=如此(动词十指示代词)例如上例‘君尔妾亦然’的‘然’。”廖序东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9.
现用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鸿门宴》,“击”词二见。其一:寿毕,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这个“击”词,有两本书是这样解释的:1.“击(jī)……⑥刺;击杀。例:‘寿毕,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引自《中学语文词典》423页。  相似文献   

20.
闽、吴方言持续貌形式的共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0.1 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下册二九七页(中华书局,一九五五年版)说:“中国语里的情貌不能说是为动词或叙述词而设,只能说是为整个叙述语而设,因为情貌成分不一定紧跟着叙述词的后面,例如近过去貌的‘来着’就居于句末,开始貌‘起来’二字的中间可以由目的位隔开。”本文所讨论的持续貌形式不限于动态助词,它包括表示下述语法意义的各种形式:(1)动作行为本身的持续,即通常所谓“进行貌”,例如普通话“她在哭”、“大家一路上唱着歌”中由“在”、“着”所表示的语法意义;(2)动作行为等所形成的状态的持续,例如普通话“门开着”、“他站着”中由“着”表示的语法意义;(3)整个谓语部所述情况的持续,例如普通话“他在屋里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